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 《廉政瞭望》2011,(4):30-32
"我又忍不住戴上了首饰""重庆打黑之后,治安好多了。"这是记者最近在重庆采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当本刊记者联系重庆市公安局宣传处负责人,试图了解重庆打黑后发生的变化时,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你要了解发生的变化,最好去采访老百姓,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打黑还在继续,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2.
1966年12月,我和几位同学步行串联到重庆。16日晚,我们到“北地东方红”(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红卫兵)驻渝联络站去。上楼的时候,偶然遇到北地东方红负责人之一的王大宾,他告诉我,东方红驻成都联络站和驻重庆联络站都接到朱成昭(北地东方红的主要负责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传达党中央、“中央文革”的指示,要我们把彭德怀揪回北京。  相似文献   

3.
当发生采访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而这条新闻又是必须采访的重要新闻时,记者首先要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采访对象开展争取合作的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需要学会和掌握。一是正面引导,促使采访对象改变态度。有的企业负责人婉拒采访,主要是因为怕“露富”、怕泄露“商业机密”,我们对这种“怕”要以耐心、诚恳的态度,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意图,说明新闻宣传的正面作用,而一些负面作用可以避免。二是触及要害,激发采访对象接受采访。对于那种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不妨采用一下“激  相似文献   

4.
有记者就保障房建设问题采访某市某委宣教中心,一位杨姓女处长接电话时态度很不友好,记者表示了不满,杨处长这样教育记者:“你不要搞错,你来采访,我解答,你才能拿到稿费。我代表某委拒绝回答……”同事问:“公众的疑问你们也不答?”杨处长说:“你能代表公众么?你以为你能代表谁?”——瞧杨处长这火爆劲儿,继续说下去.估计“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话就要飙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金秋十月,记者在北京出席由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时,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向记者披露了他同穆老问毛泽东状告江青这一珍闻。年逾八旬的吴老慈祥地笑着告诉记者:“这段历史的细节,我今天算是对你首次曝光,你可以公开报道它!“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召开,邓小平同志按照党中央的安排,在会议上发表了讲话。谁知江青却赶到会议上大放厥词,喧宾夺主,口口声声地说她‘代表毛主席向大家问好’,并且露骨地宣扬(水洗)中‘宋江架空晁盖’,以此影射邓小平同志。“正在会议上采访的新华社记者,…  相似文献   

6.
读家秘籍     
《廉政瞭望》2013,(16):67-67
这个世界可以真诚地告诉你一些东西的人真的不多了。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写的真诚之书。在这个强调规则的年代.“做你自己”这话对我而言真的很少听过,当我面对选择时,很少有父母会郑重其事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要做你自己。相反,他们给我的建议多是如何处好人际关系,说话不要太直等等,很少会问你觉得怎么样。要做你自己,比较难。这本书里难能可贵地用作者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例如,作者并非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高中的时候,他想辍学去做摄影.他的妈妈利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帮他做了正确选择,没有伤害到他的自尊。  相似文献   

7.
水中鱼 《党课》2013,(8):114-114
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前总裁刘易斯·沃克,有一次接受记者有关稳健投资方面的采访。聊了一会儿,记者问:“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沃克说:“在几分钟前,我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其实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出在‘有一天’的表述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50年:让历史告诉未来──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何方本刊记者联合国成立到今年已过了整整50个年头。这50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联合国50年”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去年底专程来到重庆。托平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曾赴延安,采访过刘少奇、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个采访周恩来总理的美国记者。《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详尽露托平在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本刊特别摘编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记者的任务是采访、写作。这其中,采访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因此,记者的采访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进行,必然要经常跟采访对象打交道、发生联系。采访对象又足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或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所以,记者几乎每天都在接触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1,(21):26-27
腐败药引:中介组织的“贩子”角色 “我在北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各个部委跑项目或者审批的事情。”一个曾任南方某市驻京办主任的人告诉记者。“目前有些中介组织,就专门帮地方来的人跑项目。比如一笔100万元的拨款,对方帮你跑下来,就按一定比例提成。”他还透露,“这些中介组织的负责人,有些就曾在部委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罗小光 《党课》2010,(14):81-82
报道事实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此,记者不仅要你想提供的信息,更想探秘你不想提供的信息;不仅想要你说的“对”话,更想要你说的“错”话。对领导干部而言,要不断提高应对记者采访的能力,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为有利,进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如今,说起湖南安化黑茶,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这个茶还不错”。但前不久采访时,安化黑茶离岸孵化中心运营总监吴小琴却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年,人们还普遍认为“黑茶就是传销,是骗人的”。其实,从安化黑茶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记得是1985年10月初,刚放完国庆假期上班后没几天,王明湘副馆长(时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副馆长——作者注)告诉我,邓颖超邓大姐已经到重庆了,隔两天就要到红岩来。我心里十分高兴,充满了期待。因为1978年8月,我和王馆长在北京先后采访过邓大姐两次,最后一次结束时,邓大姐曾经拉着我和王馆长的手说:“重庆,我一定还会回去的。我还想回去再看看重庆,看看红岩!”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采访的成功率就是工作效率,如何提高采访的成功率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关键。而提高采访成功率的关键,就我一个负责农业条线报道的记者来说,那就是“功夫在诗外”——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了解农民及读者的心思。作为一个负责农业条线报道的记者,多年的农业新闻采访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提高采访的成功率,不能只为“采访”而采访,要在“采访”之外下功夫,这样不但能提高采访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写出反映农民心声、传达党和政府的农业方针政策、农村读者喜欢、城市读者爱看的农业新闻来。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了解农民及读者的心思,不但是提高采访成功率的关键,也是一个跑农业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搞农业新闻报道和城市新闻报道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我们大多数记者从小生长在城市,即使是从农村来的记者,从小到大基本上也都是  相似文献   

16.
棱角刘道玉     
石破 《廉政瞭望》2010,(6):38-39
“我现在是个残疾人,我中风13年多了,右耳聋了,右手也不能写字了。”77岁的刘道玉让记者坐到他左侧沙发上,好对着他的左耳说话,“你们对我的采访是关门采访,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了。”  相似文献   

17.
衡洁 《廉政瞭望》2010,(23):52-54
杨加林成了官升镇的“明星”。 在联系杨加林前,记者曾听以前采访过他本人的同行说,刚上任时的杨加林是个“话比较多”的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有时是让宣传部感到“一丝紧张”的采访对象。然而这一次的采访,记者却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我虽然从事采访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胆大、心细、“脸皮厚”是确保采访顺利完成的三大“法宝”。胆大,是指记者坦然面对一切采访对象的胸襟。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事实上这个职业充满了挑战,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陌生的采访对象,碰“钉子”的事经常会发生。怕生和胆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但对于记者来说,这往往是采访中的第一只“拦路虎”。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联系一个采访对象,因过分紧张,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对方没等我把话讲完就把电话给挂了。其次,在采  相似文献   

19.
“丁零零……”电话铃响了,牛街东里社区党委书记张长征抓起电话。“张书记,要捐助的衣物我已经收拾好了,你们到家里来取一趟吧。”“好,我马上派社区服务站的党员过去。”这是记者在牛街街道牛街东里社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相似文献   

20.
杨沛霆是著名的管理专家,现任《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94年,本刊记者曾采访过杨沛霆,他提出:要把“企业办社会”转变成“社会办企业”,树立“大企业观”,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随着1998年的到来,本刊记者又一次访问他。记者:前一段时期,关于国有企业的话题,集中在两点上,一是管理,有的人认为国有企业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低;二是产权,有的人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是产权不清,出路是深化改革,而管理代替不了改革。你是研究管理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意见的?杨沛霆:我认为,产权是一个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