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人说,美国是“自由社会”。我觉得,说这话的人一定不知道什么叫自由。我是说,与我们中国比起来,美国一点也不自由。我们来看一些事实。第一,在美国,父母不能随便打孩子。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孩子是父母生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打不打孩子,是做父母的自由。但这自由一到美国就没了,你说它自由个什么。  相似文献   

2.
收养与拐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10年前,我去广州美国领事馆办签证,看见很多美国人抱着中国婴儿,也在排队办手续。其中一些孩子的样子看上去有些奇怪,原来他们先天残疾或体弱多病,因此被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有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中美教育有很大差异:中国父母、老师注重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美国父母、老师注重的是孩子最擅长的科目。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去挖掘孩子的强项,不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发展,而不是去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4.
乔粱 《奋斗》2008,(8):17-18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的小学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让一个小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宽泛深邃的题目似乎不着边际。然而,这个孩子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反反复复的折腾之后,煞有介事的告诉他的父亲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文化,书上定义为“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学习导报》2014,(2):1-1
当年,“五卅惨案”发生时,爱国诗人闻一多“亲眼看见地上的碧血”,以燃烧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中国人》的长诗;当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拒绝享受被错认为日本人的礼遇,制作“我是中国人”的胸牌昂首行走美利坚;当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钱学森在美国不买保险,不置家产,因为他牢记“我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乡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6.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美国政治家论及本国教育时的口头禅之一。三年前,我携子初抵美国时,就带着这种认识。由于孩子在国内的课程难度超过同龄美国学生,为避免浪费时间,我向当地教育接收中心咨询可否让他“跳级”。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不用担心,总有适合你孩子水平的课程。”三年下来,我充分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美国政治家论及本国教育时的口头禅之一。三年前,我携子初抵美国时,就带着这种认识。由于孩子在国内的课程难度超过同龄美国学生,为避免浪费时间,我向当地教育接收中心咨询可否让他“跳级”。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不用担心,总有适合你孩子水平的课程。”三年下来,我充分理解了这...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16):80-81
在美国,小孩刚入园,老师就给每个家长发一份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0.
《新湘评论》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美国人惊异地之现,他们身上穿的、脚下登的、孩子玩的,很多是中国货。成千上万的中国厂商,正向美国的零售业推出大量的玩具、成衣、鞋类和廉价电器。风行美国的耐克波鞋、芭比公仔、罗兰毛衣,都在中国制造的商品之列。中国产品在美国异军突起的原因很简单,眼全球各国比较,中国货送价低廉。华南地区利用它与香港、台北毗邻的地理优势,伊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急先锋。美国鞋制品批发及零售商称,在美国销售的鞋,中国货占了一半。其中胶鞋占70%,皮质运动鞋占亚/3o此外,中国还占领了40%的美国玩具市场,去年对美国的玩具出口额…  相似文献   

12.
近几天,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了几篇文章:一是《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笑容少》;二是《据调查,20%的孩子患有抑郁症》;三是《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快乐》。读罢文章,颇觉震撼,小小年纪的中小学生,生活得竟然如此压抑、沉重。联系时下不时见之于传媒的有关中小学生厌学、逃课、泡网吧,乃至厌世自杀的报道,我深深感到:教会学生快乐地生活,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早听人说,美国的孩子们轻松,不像咱们的孩子从小就教识字读书.还兼学各种特长.美国的家长也不像咱们家长的期望值高.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变神童。这次到美国。感受到教孩子的方式的确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芦琳艳 《求贤》2012,(12):16-16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教师。记得到农村支教的第一天,校长说由于大多数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所以很多孩子的英语成绩很差。我深知英语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从那天起,便下定决心让农村孩子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那天起,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发现困难的人,而是解决困难的人。我主动耍求担任两...  相似文献   

15.
薛涌 《廉政瞭望》2012,(11):55-55
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不少中国人仍然有“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偏见,总觉得让孩子好好读书,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最近我们一家三口作出“集体决定”:停掉12岁女儿的校外俄罗斯数学课,以确保游泳队的训练。此事就让许多中国朋友感到不可思议:美国学校的数学差得实在不像话,校外补习是必要的。孩子长大又不当运动员,怎么为了游泳把数学牺牲了?12岁已经不小了,在学校要争取上数学精英班、不久则该考虑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是申请美国名校的重要参考)了。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底,德国大众汽车前董事长哈恩博士的一段话,让我颇感意外:合资企业是美国人的发明,最后却在中国开了花。  相似文献   

17.
刘爱成  一民 《党建文汇》2002,(15):37-37
中国人在美国花大钱。如今,到美国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但按两国的平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来说,在美国挣钱到中国花更为合算。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在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却是从中国带上大把钞票到美国花。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相遇后一起拉家常。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故事包含的意思很明显:中国人观念落后,不懂得超前消费贷款买大房子享受。一位研究房产市场走向的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居民这些年超越经济实力大量买房和买大房,与此类宣传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  相似文献   

19.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于是找饭店为他接风,到了结账的时候,他非要AA制,让我有些不愉快。回宾馆的路上,他说,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在威斯康星一所中学里。有两个孩子出去爬山,一个中国孩子,一  相似文献   

20.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一出,热捧宋朝之风骤起。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他们这些话,诱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民族虚荣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