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把傅鹰树为“中间偏右”的典型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即《事情正在起变化》。在这篇写于1957年5月15目的文章,毛泽东分析了”事情正在起变化”.因此决定发动一场“反右派运动”。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写及北京大学化学系博鹰教授:“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包括北京大学博湾教授那种尖锐的没有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在内。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2.
《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联袂推出:“跨世纪批评” 为繁荣与活跃文学批评活动,倡导务实并富创意的文学批评文风、文本,加强文学报刊编辑部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合作,在国内文学界与读者中深有影响的《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决定联合举办“跨世纪批评”活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向新世纪的一份献礼。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邀请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的“跨世纪”中青年批评家,就若干文学批评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和讨论,并邀请他们撰写批评文章,在1997年的《大家》“文本批评”、《作家报》“跨世纪批评”、《佛山文艺》“不设防人语”栏目刊出。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由联合举办的三家报刊根据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及各相关栏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组稿,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  相似文献   

3.
袁浩 《学习导报》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袁浩 《新湘评论》2010,(2):22-22
近闻某地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说:“对群众的批评要用加法,对群众的赞扬要用减法”。这种“加减法”提得好,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声音的态度。一般来说,人们在赞扬的时候,容易将好的说得更好,如果减去一部分,则可能更符合实际;人们批评的时候,往往是“点到为止”,如果加上一部分,可能才是我们缺点、错误的全部。这里,减掉的是头脑发热、昏昏欲睡,加上的是锐意进取、谦虚谨慎。正确运用“加法”与“减法”来对待群众的批评与表扬,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更要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1,(11):64-64
《学习时报》日前刊登刘益飞的文章说,所谓“党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主要指的是放到“桌面”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三个原因特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如何对待批评,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三期《真理的追求》上刊登了一篇追求“真理”的文章 :《想起了“崽卖爷田心不痛”》(以下简称《心痛》) ,读罢 ,总感到作者“心痛”的不是地方。所谓“崽卖爷田” ,《心痛》介绍说 :是指“儿孙辈没经过创业的艰辛 ,出卖前辈遗留给他的田产并不心痛。”文章借此批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鼓吹大量出卖国有企业 ,搞私有化 ,并且鼓吹‘靓女先嫁’ ,即先卖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作者进一步批评“有些地方的领导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出售国有企业成风”。其实 ,在出售国有小企业的问题上 ,作者不该为此心痛。党的十五大报告要…  相似文献   

8.
苦涩的“新闻”徐恒足前不久,《经济参考报》报道了一条"新闻",辽宁省省长闻世震近日在千人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省内有关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方主义严重、办事效率低下以及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有感于省长的",点名批评",该报还同时刊登了评论文章,赞扬了闻省...  相似文献   

9.
《新湘评论》2006,(5):61-63
“《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 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来到了,当时《解放日报》的陈企霞请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丁玲联想到发生在延安的两起离婚事件.心里很为妇女同志鸣不平.又想到文化俱乐部星期日舞会上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几位女同志的模样。又很生气,因此她带着一股情绪连夜写出了《三八节有感》的稿子.自己的情绪也在稿子中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10.
党建与人才/2002/10、11前些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若说我,我必说你。”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人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心态。在这些人看来,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没事,而不让别人说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说别人的事,只有不说别人的事,才能保证别人不说自己的事。市场谈判都可以搞“双赢”,批评为什么不行呢?深入分析这种对待批评的心理,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变异批评心态。因投鼠忌器,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只好心照不宣了———咱们大家都有事,谁也别说谁。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开展正…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章通篇强调和突出了“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这个重大问题及其重要性。其中第三十九条专门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郭沫若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如何对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所关涉的并非 郭氏个人,而是牵涉到对中国现代文化史的整体评价。书肆上曾有一木《反思郭沫若》,“基本上都是反思郭 沫若的悲剧和弱点”(编者后记)。编者称是书主要以收集批评郭氏的文章为主,并无意全盘否认郭氏的历 史地位。即便如此,此书一出,便引起争论,反驳文章相继出现。曹剑编的这本《公正评价郭沫若》,就是这类 文章的汇编。其中较重要的文章有林甘泉的《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史学大师》,“比较全面 地多角度地向我们介绍…  相似文献   

13.
《党史纵览》2012,(5):56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在对待批评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典范。他曾说过:“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14.
日前,《环球时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吴韦材的文章称,“专家”泛滥危害中国百姓。文章说,“专家”泛滥,这不是一个今天才开始的中国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已看到恶劣负面影响的思维误区。今天经济蓬勃的中国,或许也是对应市场上的需要,各类“专家”满天飞。只要有利益可图,企业与媒体就能把“专家”请出来齐齐炒作,在经济谋取活动上,再添加权威、正宗、经典或文化的声望指数。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研究》今年第一期上《文章与道德》一文,借《啸亭杂录》中王西庄贪财的故事,讲文与行的关系,批评“一些人的文行不尽一致”,立论是很正确的。而文中忽插入“王西庄其人的文章著述”,“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不知淹没于何处”的臆测之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爱护     
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纠正缺点和错误的有效手段。时下,批评难已是不争的话题,而批评领导,尤其是下级批评上级、群众批评领导则是难上加难。《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舆论监督为何难”的文章, 列举了三位作者因在报纸上批评领导而遭到惩处的例子。一位被要求“辞去机关工作”,一位“被停职,等待处理”, 一位用了笔名还是被千方百计地“挖”了出来,终究没躲过厄运而“倒了霉”。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2,(23):78-78
主持人:“请新上场的女嘉宾谈一下自己的择偶标准。” 女嘉宾:“我心目中的那个他,应该富有同情心,富有上进心,富有责任心,富有包容心……”  相似文献   

18.
批评难、监督难,这是新闻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件头疼事、难缠事。此事难在哪里?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些人爱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对于表扬越多越好,对于批评即使稍微挂着点儿,听了以后也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轻者打电话质问,重者兴师动众,找上门来要求“平反纠正”、“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等等,理由是给单位和个人“抹了黑”。面对批评难、监督难,我们高兴地看到,《人民日报》知难而上,给全国同行做出了榜样。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持开展舆论监督。远的不说,这里只列举最近两篇重头批评文章。第一篇:《人民日报》2006年9月13…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又重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反对党八股》这篇光辉著作,感觉常读常新.感慨颇多。对照当年毛主席批评的各种现象,我感觉时下文风最为突出的问题依然是“八股”味太浓,好多文章老百姓不爱看。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1,(20):47-47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讲话中指出,人民大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刘云山2011年7月6日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对待人民这个“上帝”问题。人民是“上帝”,就应该平等对待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