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南 《东南亚》2005,(4):33-37
缅甸土地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经济的地理、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占缅甸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4%。农业是缅甸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缅甸的工业不发达,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缅甸工业主要有小型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碾米、木材加工、制糖等。包括机械设备、汽车、摩托车、农机、化工产品、仪器仪表等,甚至日用百货、纺织服装、药品、家用电器、小五金、化妆品、食品饮料都依赖进口。①除石油、天然气开采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的工业门类不全,工业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2.
印尼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独立以后,印尼历届政府基本上都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农业的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稻米自给外,还发展了价值高、销路大的经济作物,为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印尼农业发展的势头在减弱,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在加深等,这些都给今后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印尼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仍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表示,缅甸国内农机生产水平不高,希望能从中国进口适用性强、多规格、多品种的农业机械.貌埃副主席在纪念中缅建交50周年之际来华访问,他专程到北京福田拖拉机厂考察.在听取企业介绍之后,貌埃副主席说,缅甸是个农业国家,但目前仍保持着传统的牛耕生产方式,落后的生产方式遏制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对缅甸就十分重要.现在缅甸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农业利用机耕代替牛耕,但因国内只能生产1万台拖拉机,无法满足每年10万台的需求,缅甸政府正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缅甸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历来居于首要地位。目前,在全国就业人口中,农业部门占64.2%,农业产值在生产部门(按:不包括交通运输)的总产值中约占55%,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60%以上。缅甸是世界上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农业以种植单一作物稻谷为主,在全国2,500多万英亩播种面积中,稻田约占51%,其他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产量均不大。六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缅甸农业陷于停滞和倒退。近几年,缅甸政府大抓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缅甸农业为什么经历了十几年的低潮时期?它是怎样取得复兴的,其成就如何?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姜永仁 《东南亚》2003,(1):42-49
一、早期原始崇拜缅甸文化是在骠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在孟族文化的影响下变得丰富多彩的。它吸收了印度文化的部分内容 ,兼容了适应缅甸的成分 ,并使之形成了具有缅甸特色的文化。① 孟族源于华南 ,其祖先为我国百濮族群 ,大约于公元前 2 0 0 0年进入缅甸境内 ,是最早从我国南部进入缅甸的民族。② 骠族据认为也是源于我国氐羌部落 ,同缅族同源 ,大约于公元 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当印度文化尚未进入缅甸以前 ,孟族和骠族的先民信奉原始宗教。缅甸人以农业为主 ,农业种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 ,气候的好坏就显得特别重…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农业(本文指狭义农业,即种植农业)一直是缅甸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96年度,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38.3%(按1985/86年不变价格计算),在全国约1758.7万的从业人员中,有1227.2万人从事农业种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4%,全国总人口中,约有75%生活在农村。 缅甸的农业以私营为主,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也经营少量的农田种植。1995/96年度,在整个种植业中,国营部门占0.22%,合作社占1.58%,私营部门占98.1%。 缅甸农业集约化程度很低。1995/96年度,在全国的农户和农社中,种植面积在5英亩以  相似文献   

7.
当前缅甸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许。缅甸改革的原因有:军政府陷入政治统治的巨大合法性危机,统治基础日益薄弱;西方的制裁对缅甸拓展国际空间、融入国际体系的阻碍;来自东盟的促其改革的区域一体化压力。缅甸改革的实质是以军人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防御式改革”,顺序是先整体后局部,先政治后经济再社会文化;改革难点在于国家认同和宗教和解。在改革前景上,巩固发展党与全国民主联盟对议会控制权的争夺将成为缅甸政治焦点,而且很可能遭受由军队地位引起的宪法危机,并受到中美等大国力量博弈左右。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农业组织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区域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对农业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是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东北地区农业组织的主要类型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劳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这些组织对农户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引导、组织、服务等功能,加速了区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东北农业组织仍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制定发展区域性农业组织的对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2008年缅甸的发展中,有两件引起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一是"纳尔吉斯"热带风暴的袭击及其影响;二是"新宪法"公投."纳尔吉斯"风暴给缅甸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方面的损失,但缅甸军政府以特有的方式应对了这场空前的浩劫,也没有因此改变推行它确定的"民主路线图计划",在"纳尔吉斯"风暴袭击缅甸的同一个月中在全国举行了"新宪法公投",并在当月宣布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新宪法"历经了15年才出台,是一部非常富有缅甸特色和体现了军人领导集团意志的宪法,它的通过对缅甸未来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尽管通往2010年大选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缅甸的政治发展看来仍在沿着军政府的"路线图"艰难地推进.  相似文献   

10.
1988年9月,现任缅甸军政府上台后,宣布放弃执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目前私营经济在缅甸占主导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①。但是由于缅甸军政府长期实施锁国政策,使缅甸成为东盟各国中信息最为封闭的国家,更使得缅甸的经济不但落后而且封闭,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缅甸的金融发展也是一样,尽管国家已经逐步放开,但目前的发展仍是非常落后、缓慢的。一、缅甸金融发展介绍自从1988年以来,缅甸先后出台了缅甸中央银行法、缅甸金融机…  相似文献   

11.
1988年以来的缅甸:发展、稳定和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8年夏秋之交缅甸发生的政治动荡 ,曾经震惊了世界。由于 196 2年起长达 2 6年的封闭 ,世人对缅甸所知甚少 ,对那场长达几个月的动荡也众说纷纭。在我看来 ,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 1988年夏秋之交是当代缅甸发展的一个分界线 ,从此缅甸告别了“缅甸式社会主义” ,开始了新的发展 ,尽管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当代缅甸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当代缅甸社会的主要特点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 ,缅甸还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色彩相当浓厚的发展阶段。 1999年缅甸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12.
缅甸的宝石、玉石一向著称于世。曼德勒东北的抹谷是出产宝石的中心,其中最名贵的是红宝石;玉石主要产于孟拱以北的山地。 缅甸的宝石资源丰富,开采价值也很高。很早以前,缅甸就用手工生产照明用的原油,开采宝石和其他矿石。缅甸独立后,政府规定由第一矿业部负责各种矿石的勘探与开采。在努力发展农业、林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采矿业。这样,作为采矿业  相似文献   

13.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具有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种植业结构多元化、农业架构比较合理等特点。东盟三国政府支持农业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在早期主要是开拓土地耕种面积和土地改革,中期主要是推行绿色革命和促进农村农业企业的发展,近期注重持续农业的发展。东盟三国政府提供较为完善的农业信贷机制也是农业能够得到稳定发展的要因。  相似文献   

14.
2021年,缅甸军队以大选存在舞弊现象为由接管政权,全国民主联盟支持者发起了“Z世代”和“公民不服从运动”的抗议,呼吁国际社会介入,并组建了“民族团结政府”和“人民防卫军”。军方与反军方力量矛盾不断升级,流血冲突不断。缅甸军队改组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应对COVID-19疫情,外交上以周边地区国家为重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缅甸军方重启制裁,中国和东盟呼吁双方协商和平解决缅甸问题。展望2022年,尽管缅甸军方与反军方力量斗争仍然持续,但军方作为实力最强大的集团,将牢牢掌控局势。政治精英之间互不妥协和个体利益至上是缅甸长治久安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缅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市场上用于满足其生产、生活与出口需要的国产商品,大多是以农产品和自然资源为主的初级产品。其中主要有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矿产品四大类。具体包括大术、豆类、鱼虾、木材、天然橡胶、宝石、石油、天然气、矿石等。缅甸商品市场上的工业制成品除极少数是由缅甸生产外,绝大部分由国外进口。进口工业制成品主要有:机电、建材、化肥、农药、纸张、医药、纺织品、奶制品、调味品、轻工产品等。 大米自给有余 质量差难出口 1999/2000年度,缅甸稻谷种植面积为1543万英亩,年度总产量1985.4…  相似文献   

16.
缅甸是个农业国,在发展农业方面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首先是土地多,在全国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耕地面积约4,600万英亩(每英亩合6.07市亩),耕种面积为2,000—2,500万英亩。还有休耕地和可耕荒地2,100—2,600万英亩。全国以440万农户计算,平均每户耕种5.45英亩(合33.08市亩),若以每户5人计算,平均每人耕种1.09英亩(合6.6市亩)。在东南亚是人均占有土地最多的国家。如把休耕地和可耕荒地也利用起来,每一农户和每一农民平均占  相似文献   

17.
缅甸政府陷入内外交困境地今年缅甸军政府步入执政的第十个年头,却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陷入一个前所未有、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政治上:缅甸国内最大的反对派——全国民主联盟展开新一轮夺权斗争。1988年成立的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是缅甸国内最大反对党,该党的宗旨是要在缅甸推行西方民主制度。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担任该党总书记一职。民盟参加了1990年当时的苏貌政府组织的大选,并在485席中夺取了392席,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缅甸近20年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认为在缅甸军政府执政的第一个10年(1988—1997)改革力度较大,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中改革一度停滞不前,进入21世纪后才又逐渐恢复推进改革的势头,但制约缅甸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社会有所发展,重要农产品、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产量、引进外资、外贸总量、外汇储备总额等都创造了最好的水平或最高记录,但缅甸经济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失常和宏观经济不平衡尚未得到纠正,缅甸积贫积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东南亚最为贫困和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缅甸经济要走上稳健、快速的发展道路,还有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宏观经济失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姜永仁 《东南亚》2001,(3):48-52
缅甸传统文化的内容很丰富 ,包括小乘佛教文化、婆罗门教与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国儒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缅甸本土神祗崇拜文化等各种文化 ,经过长期的碰撞与融合 ,最后形成了以小乘佛教文化为主体的缅甸传统文化。 1988年 9月以来 ,缅甸军政府宣布对外开放 ,吸引外资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以求实现现代化。那么 ,缅甸以佛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缅甸现代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是促进缅甸的现代化进程 ,还是阻碍缅甸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具体的探讨和论述。一、从当代缅甸的发展形势看佛教与缅甸现代化发展进程1…  相似文献   

20.
缅甸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受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缅甸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邻国。2011年成立的缅甸新政府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工作重心,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近年来赴缅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2014年已经突破300万人次大关,相关的经济效益达11亿美元。同时,缅甸政府积极吸引外国投资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评述2014~2015年缅甸旅游业的发展,并就2016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