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近40年来,这部分领土一直与大陆处于隔离状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陆与台湾必须统一,但如何统一,用什么方式统一,有关政策几经演变。 一、准备以武力解放台湾,坚决反对美军进驻台湾海峡 从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夕至1955年初这5年多的时间内,党中央决心以武力解放台湾,并坚决反对美国军队进驻台湾海峡。1949年上半年,随着大陆即将全部解放,解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两岸关系处于两个政权对立状态。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台湾逐步改变为和平统一。90年代以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分裂,遏制台独,就开始成为中国大陆两岸政策中的核心内容。近一年来,在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大环境的影响下,两岸关系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新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积极、稳妥、务实的对台政策,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国50多年来,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从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加大反台独斗争力度的演变,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大陆对台政策的实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对台军售的危害不言而喻,更阻碍了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对于台湾岛内一些反对两岸统一的人是一种“鼓舞”。  相似文献   

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台政策,依次经历了对台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制定"‘一国两制’方针"及"和平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向努力。本文结合各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和台湾岛内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应的对台政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涉台立法具有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中央与地方立法并进、内容侧重于经贸领域、完整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等特点。因此,涉台立法应遵循:一个中国、保护台胞合法权益、法制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四项原则。基于立法较政策有自身优势,可通过中央统一立法与地方先行先试等方式完善涉台立法。  相似文献   

7.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开辟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道路,掀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进行客观分析与公允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论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论价值,从而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1951年,为解放西藏问题,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和平解放,暂维现状的决策,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创造了解决西藏问题的特殊方式——西藏模式。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国家统一的一次成功实践。西藏模式对后来中国的国家统一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是全国制定专项涉台地方法规最多的省份,因此研究福建涉台地方立法具有标本意义.福建省涉台地方立法以创制性立法为主,实施性立法为辅;以维护台湾同胞合法权益为主线;在立法技术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涉台地方立法巩固和发展闽台交流交往的成果;推动涉台事务管理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丰富了福建地方立法.今后福建省应当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以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为目标,先行先试开展涉台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和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完成了对政治解放的历史批判,建立起“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著名命题。邓小平把这一命题的展开提到了新的历史层面和新的理论境界。邓小平的政治努力以超越政治解放为使命,实际回应了“历史终结论”,回应了“第三波”。邓小平的政治努力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的转换,成功地在中国开始了超越政治解放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支柱性命题。邓小平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使命就是实现对政治解放的超越,尤其是追寻当代中国超越政治解放的特殊路径。把握邓小平政治理论的主旨,要明确在当代世界,政治解放并没有造就历史的终结,政治社会并没有在形式平等中“热寂”。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利用政治解放的文明成果积累超越政治解放的社会历史条件,使邓小平的政治理论应运而生并开始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次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厦门特区应“特”在哪里?根据厦门特区的特点,应“特”在“对台工作先行区”上。厦门特区建成“对台工作先行区”既是加强两岸经贸合作,为实现中国统一先行一步的需要,也是厦门特区的特殊的区域地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文章还对厦门特区建成“对台工作先行区”的构想,以及需要的政策支持,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台湾政局变迁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3月18日政局变动后,美国对台政策在一定幅度内进行了调整。当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维持对台基本政策方针;“一国两制”原则在美国国内日益引起争议;美国将增加对台军售和加强对台的安全保护;对中国大陆“动武”定义进行宽泛解释;将两岸关系和其他问题挂钩;敦促两岸恢复对话,以拖化压待变;利用“第二轨道”加强影响两岸关系。美国此举既试图稳定两岸关系以避免直接对抗,也试图扶植和利用陈水扁,延迟中国的统一进程,继续“以台制华”,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经济路径存在悲观与乐观两种极端看法.悲观者怀疑"先经后政"政策的正确性,乐观者过分夸大经济互动所能产生的政治效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观察和解释大陆对台经济政策的合理视角与方法.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经济路径具有理论合理性.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是在正确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的对台战略.在两岸迈向统一的过程中,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又不是简单地被经济所决定.通过经济路径实现国家统一,反映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辩证关系.和平统一是终极目标,和平发展是实现路径.以发展求统一的路径不应被过分夸大.两岸政治关系的推进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合作,尚需政治上的设计和推动.  相似文献   

16.
苏沪两地在营造优化投资环境,竭诚高效服务台商台生,开展丰富多彩特色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绩效,今后应运步实现从偏重两岸经济交流向深入两岸文化交流的转变,从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向满足台湾民众多元需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使命。强化三种意识、搭建三大平台、依托三种载体、建立三个机制,构筑了地方对台工作的体系,为全面开创对台工作新格局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7,(3):50-76
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从其国会的政党结构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长期以来的"保革对立"结构不复存在,保守政党之间呈"保保竞争"态势,由右派政党独占政坛的局面已然显现。另一方面,自民党本身的右倾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党内几大派阀中,原先自由派集中的派阀(如"宏池会"、"平成研究会")逐渐式微,而右派集中的派阀(如"清和政策研究会")却日益强势,出现了右派长期执政的局面。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日本政界的亲台势力开始迅速抬头,实现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整合。首先,随着"55年体制"崩溃所带来的政党分化重组,政界的亲台势力从冷战时期仅存于自民党内部,扩散到朝野大多数党派之中。其次,随着日本政治右倾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拓展了对台工作新思路,赋予了对台方针政策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一步体现了全面协调的新意,展现了大陆的诚意、善意、气度和胸襟;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更贴近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最佳发展方式,是对“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但由于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内战的失败一方退居台湾,中国并没有完全统一。此后,海峡两岸分别以“解放台湾”和“反攻大陆”为目标,形成中国人内部数十年之久的对峙状态。80年代初,为和平解决中国历史这一遗留问题,祖国大陆开创性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构想,并首先将之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如今,继香港回归之后,澳门也已回到祖国怀抱。港澳的相继回归,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一、香港回归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