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政法上的公开原则在制度构建上分为政府信息公开和卷宗阅览两种制度,两者之间有较为清晰的界限与内涵.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其规范内容上涵盖了信息公开和卷宗阅览两个方面.在具体构建时,政府主动公开信息与公众阅览权在同一概念上进行使用.政府依申请公开原则上应对所有人公开,例外则限于法定的利害关系人,由于条例明确了"生...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意义重大。但在执法实践中,正确界定政府信息,明确政府信息的公开范围和方式,科学甄别政府信息公开的其他排除范围,厘清该条例与相关法律的适用关系,以及掌握政府信息公开与"卷宗阅览权"、"隐私权"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卷宗阅览权,是当事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为免妨碍行政程序之正常运作或者侵害公共利益及他人之合法权益,卷宗阅览的范围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为规范当事人卷宗阅览权的行使,对卷宗阅览的时间、方式与费用等与卷宗阅览有关的问题,必须作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对行政机关就卷宗阅览申请作出的答复不服的救济,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7条规定的直接催生和有力推动下,教育部于2010年4月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文章尝试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并从领导体制、公开范围、公开程序、保障与救济等方面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立法目的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从知情权和行政法规的性质、《条例》的原则、信息公开的范围、申请公开中申请人的资格限制等角度剖析了《条例》的立法目的不是保护知情权。再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限定和信息公开中的行政裁量权等角度阐述了《条例》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目的在于发挥政府信息对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过程性信息成为很多行政机关拒绝公开的理由之一,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纠纷。我国有关过程性信息的立法最早出现在地方政府规章中,中央政府部门的规章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存在变相扩大不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违背《条例》的立法目的、部分规定属于超越权限的立法等问题。未来立法应当确立判断过程性信息的基本标准、过程性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以及过程性信息公开的条件和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信息一旦公开就具有不可回复的特性,应该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给予第三人有效的救济。必须要有特殊的制度保障第三人救济权利的实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此未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制度进路主要应该包括行政机关倾向公开信息时的告知、公开决定的附时间生效、第三人暂时权利保护等;行政机关拒绝公开信息时申请人起诉的,公开中的第三人应该作为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我国应该结合法制现状选择最有效的制度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行政机关过程性信息系指,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决策或完成具体行政行为的职责中制作或获取(已经收到或被送达)的,对外部不产生直接约束力的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非终极性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此未做任何规定,一些地方立法已就过程性信息做了规定,但彼此间存有差异,司法解释对此予以回避,以致实践中各种分歧,故利用制定行政程序法、修订《条例》之契机,在豁免公开的范围内增列“行政机关过程性信息”事项,在结构上分为豁免公开与准予公开两部分,在内容上主要考虑“损害标准”与“豁免公开限制条件”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基石之一.其中,依职权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得以有效展开的首要内容.与其他行政活动相比,其违法或失范更易引发社会不公正,严重破坏政府公信力.建设阳光型政府应树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意识,规范依职权信息公开制度的程序和实体内容,明确政府责任,建立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观念问题,漠视公众权利;信息公开立法规定笼统,信息公开与保密文化冲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不当,权责主体不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费用支付问题;政府机关受理信息公开申请后的处理期限问题以及权利救济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以预示我国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例外规则的具体规定中存在豁免公开情形过于粗疏、界定不明确、豁免公开程序不够详备、豁免公开后果的救济途径不够合理等缺陷。对此,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规则需要从明确界定、详细列举豁免公开的情形、细化豁免公开的程序、完善豁免公开后果的救济途径等方面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应当结合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围绕政府信息界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资格、政府信息公开主体、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政府信息公开例外规则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等问题,及时修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适时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被称为中国的"阳光法案",它的问世被各界视为中国建立阳光、透明政府的重要里程碑。回顾一年多来国内发展和政府工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信息公开,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24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施行)结束了中央立法的空白,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条例第33条直接确定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救济途径。但在当前中国法制的框架下,该条例如何贯彻实施(尤其是如何与行政诉讼制度对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应尽快从理论与立法上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反信息公开行政程序具有法律关系主体的三元性、信息公开的反向性、权利基础的冲突性、第三人权利保护的即时性特征。与一般政府信息公开程序相比,反信息公开的正当行政程序在告知、陈述和申辩、期限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反信息公开制度在告知程序、陈述和申辩程序、暂时性权利保护程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应遵循的程序法规范,用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正确与公正,并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藉由程序的规定,使公民在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过程中,得以参考、沟通与表达意见,进而确保公民程序上与实体上的权益,并增进人民的信赖。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于2000年公布实施,在该法的引导下,各行政机关已经在许多行政程序单元上有常态性的实践经验,包括电子化政府或整合政府公报等配套制度的建制,也提供行政程序法实施的配套条件。研究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沿革和修正内容,对于我国大陆现行《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具有相当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要根据不同的事实和诉求,选择合适的裁判.对于行政机关公开的内容与原告申请公开的内容不一致的,法院经审查不符合公开条件的,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在撤销不予公开的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裁判时机成熟,则应判令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义务,否则只作出要求被告答复的判决.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公开政府信息义务的,要判断拒绝行为是属于行政作为还是不作为,然后再作出不同判决.在原告请求确认违法和行政机关履行公开信息的法定义务时,法院应当向原告释明恰当的诉求,在判决中应针对原告的要求履行这一诉求作出判决.  相似文献   

18.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实行阳光行政和法治行政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潮流,《公开条例》的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政府信息公开法具有现代的法治理念和理论基础,其立法目的首先是实现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服务宗旨和便民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基本原则体系中的一个亮点;从年度报告看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解决好认识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法的革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公开范围不明确、公开方式滞后、监督和保障不力等难题,严重阻碍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对《条例》实施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深入分析是政府信息公开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基本法规,自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初步形成。该《条例》经过8年的实施,在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保障公民知情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包括法律制度自身存在的不足,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刊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践与完善"设置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提供的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包括: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社会保险信息公开;另外还包括新《国家安全法》出台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家安全"例外规定的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司法审判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