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持续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今后还需要对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发展,以及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问题加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秩序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逻辑表明,信任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制度化不信任是信任的姊妹,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客观情势。通过规范政治程序、保障公众权利、促进实现公共利益、增强政治体认感,制度化不信任对现代国家治理发挥着建构性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应通过明确制度建设的理念前提、健全制度化不信任的常态机制、提升制度执行力等层面来实现信任质态和治理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问责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一旦问责制失灵对治理体系的危害是巨大的。聚焦基层问责乱象,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可以建构“结构—行动”互动的分析框架,提出问责行为受到问责体系的内在行动者因素和外在结构性条件的双重约束,问责乱象的生成与结构层面的责任化倾向和行动层面的认知偏差有关。并据此,将问责乱象划分为情绪式问责、运动式问责、加码式问责和机械式问责等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情境。相较于控制路径的问责,信任路径的问责更匹配建立在人民信任关系基础上的治理体系。围绕问责的四种异化形态,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认知治理、规范治理、精细治理、期望治理等四条差别化的纠治路径,以期问责行动能够回归最本质需求,维护良好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区各治理主体的多元联合。统一战线具有团结、联合、监督的优势,对新形势下社区治理主体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的团结协调作用更大,统战工作的大团结大联合本质恰恰契合了社区治理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团结的需求。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统一战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社区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信任的视角分析了浙江省海宁"晶科能源事件"产生和演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公共治理的实现的路径是民主协商,而信任是环境公共治理中协商民主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有普遍信任才能够促进协商民主的实现而达成环境公共治理的目标。环境公共治理首先需要促进环境公共治理中普遍信任的实现。为此,政府不仅需要自觉建立多重的公民参与网络,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公共治理,而且更需要自觉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建设普遍信任的社会。同时,公民和社会民间组织亦有责任协同政府共建社会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计,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命题,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出真知,聚焦启动环境、权力框架和发展动力这三个宏观维度比较中西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既能深刻认识中西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差异,更能科学把握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而为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导向。  相似文献   

7.
襄阳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双报到”工作常态化融入社区治理,推动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联系服务群众,解决治理难题,实现社区治理“加速度”。统领规划压责任。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起草市委深化社区治理改革“1+8”工作方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领衔“双报到”工作常态化改革课题,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及时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双报到”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方案》,为推动襄阳市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指明方向。全员培训解读,市级层面举办2期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城区206名社区书记,围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等内容开展培训;举办全市“双报到”工作专题培训班,对470余名“双报到”党组织书记开展系统培训。层层压实责任,对全市“双报到”改革23项重点任务逐一明确牵头单位和时间节点,加强调度管理和通报督办。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区各治理主体的多元联合,而统一战线具有团结、联合、监督的的优势,对新形势下社区治理主体尤其是新社会阶层具有更大团结协调作用,统战工作的大团结大联合本质恰恰契合了社区治理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团结的需求,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统一战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社区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枫桥经验"是新时代国家坚持发展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经验。"枫桥经验"蕴含并培育丰富的社会资本,后者有利于开展理性沟通、推进集体行动、提升制度绩效,是"枫桥经验"有效运行且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分析"枫桥经验"与社会资本的内在关系,对邻避治理具有重大启示作用。邻避治理危机实质是社会资本危机,坚持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本秩序与社会结构中培育社会资本,通过提升公共信任、促进有效沟通,引导参与合作、拓展决策网络,完善制度规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邻避困境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基层处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社会风险的应对相交织的前沿,基层治理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是国家治理水平接受人民检验的一个最直接的平台,在我国整个治理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单位。但是,我国目前社区治理却存在着一些关节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因此,突破这些关节性的问题,深入探索有效的社区治理路径,对于解决社会矛盾、满足民众需求、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定位:首先,诊断社会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基本民生建设与公共安全,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权力膨胀与公民权利萎缩等社会问题,既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其次,促进社会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本文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并最终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全会公报最为突出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学术界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能力现代化和提升途径等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应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的生长空间还非常广阔,诸如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理论、国家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国家治理能力的实证比较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开展计生协参与城市治理研究是推动计生协自身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研究围绕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背景、内容、路径开展。未来的计生协参与社会治理应当以城市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城市治理实践为目的,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新担当"为研究使命,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和计生协组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等背景,探寻新时代中国计生协组织如何在自身改革创新基础上推动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方面却发展缓慢。中国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常态的现代化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加强制度性权力建设,它涉及三个问题。首先是如何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制度性权力的基础是政府的基本方针,人事构成及具体政策能反映整个社会的需求和诉求。  相似文献   

16.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将推动中国在治理思维与治理视野上更加开放广阔、在治理主体上更加多元健全、在治理结构上更趋合理平衡、在治理方法上更趋动态科学。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的背景与相关要素,以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启了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正经由完善治理制度以提升治理质量。随着治理理论的演进,政府质量理论超越片面强调政府绩效的"结果导向"治理模式,提出以治理制度的设计逻辑及其制度化运行为核心的"过程导向"治理模式,为政治信任提供着关键来源。基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应从国家治理角度区分执政绩效与政府质量对政治信任的不同影响机制。政府质量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形成发挥着独立且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与执政绩效共同构成政治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存在不同的动力源泉,政府质量和执政绩效对二者发挥着差异化影响。治理制度的代表性和公正性是信任中央政府的关键成因,而代表性和回应性是地方政府信任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共权力在治理过程中起着贯穿性的作用,所有的治理主体都是围绕着公共权力开展自己的行为,公共权力不仅是治理主体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它们能够开展行动的基础。美国是有着自治传统的联邦制国家,作为地方政府,它的权力本身是来源于一种权力的授予,这种权力同时也要经受诸多形式的制约。这种授权和对权力的制约,构成了美国地方政府治理运作的核心线索。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改革的方式手段又是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合理扬弃国家治理中曾有的经验和教训,推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治理过程中,执政党的作用尤为关键,领导干部既是治理中的主要力量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制度体系的完善者又是制度运转中重要的执行者。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良好的治理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需要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三严三实”对党风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推进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围绕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素,以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