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行刑法将渎职罪的主体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概念并未明确界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这类主体的认定出现诸多争议,理论界也是观点不一。笔者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指的是具有法定身份、经合法授权或受国家机关委托,并代表国家机关通过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等国家权力而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  相似文献   

2.
妨害公务罪的本质在于对国家权力的反抗.但其犯罪对象并非妨害公务的行为,而是行为所直接作用的人或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对妨害公务犯罪对象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该罪的犯罪对象应该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以及保障上述人员执行公务的物品,并且应以宪法规定为依据,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国情,坚持司法统一原则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以及现实背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应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在界定国家工作人员时,应把握其从事公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关于刑法中“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动态变化的,要从"从事公务"与"职务身份"两特征同时把握.通过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论证说明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现行刑法分则第九章及刑法修正案(六)所规定的渎职罪,共有23个条文34个罪名。其中,现行刑法典吸收了1979年刑法和单行刑法及附属刑法有关渎职罪的部分规定,但缩小了犯罪主体的范围,仅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是否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涉着渎职犯罪的定罪问题,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我国刑法并未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含义,只是在《刑法》第93条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由此导致了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均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就渎职罪的犯罪主体的几个问题予以论及。  相似文献   

6.
招摇撞骗是指行为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务,炫耀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招摇撞骗行为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权的利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两种情形,即一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彼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行为的目标对象应当包括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相似文献   

7.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是刑法确定的新罪名 ,对本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 ,严重不负责任 ,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失职行为 ,为某种利益而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不构成本罪。对国家利益的损害不能局限于现实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要作广义理解 ,同时要适当提高本罪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作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非所包庇、纵容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作为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主体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求有从事查禁和惩处犯罪、进行诉讼等特定职能活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定身份."包庇"的含义应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定.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行为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人对行为对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识前后不一致时,应分别认定.  相似文献   

9.
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依法从事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准确地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 ,是司法上认定滥用职权罪主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职务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两种。从现行法律规定看,职务犯罪自然人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和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三类。在司法实践中,对此三类人员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其中对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的认定争议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由被迫公开信息向自觉及时公开信息转化。面对媒体,"无可奉告"被列为政府官员的禁语。既然面对公众媒体必须要说话,那么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摆在了各级官员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御史权威的实际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制主义制度从来是与恐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恐怖方式运用到整饬吏治上,就体现为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治官之官御史震肃百僚的权威。中国古代御史任用的权威原则被长期坚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规范整个官僚阶层、确保其权力正向运行的巨大作用。但是,御史的权威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量的贪腐案件说明,公权力放大后被贪腐官员和非法民营企业家所利用,成为他们进行权钱交易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民营企业家为获取非法利润,和贪腐官员相互勾结,大肆行贿受贿,将中国传统礼仪演绎成贪腐官员收取贿赂的恶质文化。这种恶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公权力放大后助推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公权力被放大、被滥用的现象,使民众敢监督、能监督,并从根本上遏制民营企业行为中的潜规则和暗箱操作,促使民营企业家从通过权力运作获得利润转向通过市场运作赚取利润,唯此才能有效地控制民营企业家行贿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在执法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构中队伍最庞大、权力最广泛的一个机关 ,执法中存在不少问题。刑事执法中存在 :未严格把握立案关、证据观念不强、缺乏诉讼意识、适用强制措施问题较多、对嫌疑人合法权益保护观念不强。在行政执法中存在 :法律意识不强、重实体轻程序、维权意识不强、未严格坚持处罚法定原则。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质量的对策 ,一是加强公安机关的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执法监督 ;三是提高公安机关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理性官僚制中的人事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行政人员的选任,行政人员的定岗与培训,行政人员的日常管理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在理性官僚制这个大系统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理性官僚制风格的独特内容。这种管理在保证行政人员训练有素完成各项工作,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满足行政人员自身的情感和需求,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官员问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绩效评价和问责是较为薄弱的一环。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六起煤矿特别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结果的分析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存在的抗拒执法,非法生产;超负荷组织生产;管理混乱,腐败等问题。因此需要借鉴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做法,建议应分别从问责目标、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程序和方法、问责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在分析政治市场中官僚的行为动机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官僚的经济人性质及其危害和治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官僚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撕开了传统政治理论覆盖在政府官员身上的理想化面纱,触及了官僚关注自身利益的本质动机,有助于理性地认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但是,公共选择理论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倾向来解释官僚在政治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安邦定国,讲求情、理、法,其亦有三大坐标。即:对官、民、匪都要一视同仁,均须讲究情、理、法,但关键在于能对官讲法,能对民(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讲情,能对匪讲理。禹州根据特定之环境,以其已取得良好成效的大治安实践,对安邦定国的三大举措及其坐标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了妨害公务的行为,正确理解其客观表现形式,解决认定中的棘手和难点问题,对正确区分违法与不违法及违法与犯罪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公共行政的发展 ,势必对以国家行政为主要调整对象的传统行政法范式提出挑战 ,最终转变为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公共行政法范式。公共行政法范式给行政法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