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广西农村6~19岁孩子的家庭劳动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广西农村男孩、女孩之间存在家庭劳动分配不公现象,女孩家庭劳动负担高于男孩。女孩的年龄、民族、家庭规模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等因素是造成女孩家庭劳动负担繁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常保晶  肖国刚 《前沿》2004,(3):79-80
家庭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由于目前在家庭中存在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不恰当的劳动教育等问题。本文提供了几条实施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女性劳动参与对其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受到经济改革、人口和家庭结构转变的影响,家庭照料负担日益沉重,导致女性在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方面的矛盾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无论是照料老人还是子女都会对女性劳动参与带来负面影响,中老年女性对孙子女的隔代照料有助于家庭年轻女性更多的劳动参与,而隔代照料对老年人自身的退休决策影响是既有研究的空白。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强化社会性别视角,建议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分析家庭照料对女性照料提供者福利的长期影响,并加强对建立市场化的照料服务体系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为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开展紧密合作,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打造劳动育人“聚能环”。1.家庭是基础,劳动教育须日常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14,(9):48-48
<正>宋周在2014年8月11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过劳""过劳死"等词屡见报端,劳动者过度劳累的问题正日趋普遍。应对这一问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形成适度劳动的社会共识。首先,劳动者及其家庭要形成适度劳动的观念。劳动者及其家庭要转变观念,摆正劳动与财富的关系,适度劳动、科学劳动、和谐劳动。其次,企业也应树立适度劳动的意识。企业应当转变管理模式,创造良好工作氛围,倡导快乐劳动。再次,政府要倡导适度劳动。政府要引导社会反思过劳死现象,主动宣传适度劳动观念。  相似文献   

6.
劳社[2007]34号各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省直管试点县(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为确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要求落到实处,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决定在全省城镇范围内组织实施消除零就业家庭行动和稳定就业行动。现将  相似文献   

7.
体面劳动不是高人一等的劳动,不意味着时尚的衣着与公文包,体面劳动是有保障、安全条件下的生产性工作,可以让一个人有能力使自己及家庭在尊严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化照料在满足中国家庭照料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女性再生产劳动的忽视和对家政工进行抽样的困难,既有研究缺乏对家政工群体的全面呈现。本文基于2019年在北京、济南开展的家政工被访者驱动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以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和城市下岗女工为主体的家政工群体的工作条件、劳动过程、劳动保障与权益、工作—家庭责任平衡及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住家家政工群体。本文提出加强对有偿照料劳动的社会嵌入性和价值、照料劳动进程和工作—家庭冲突对照料劳动者的影响等议题的研究,并推进倡导性别平等的照料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吃完饭,把剩着饭菜的碗碟一推;洗完澡,把换下的脏衣服一扔;做完功课,把书本往桌上一摊……这几乎成了当代孩子们的习惯。从城市到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已被逐渐挤出家庭、挤出学校、挤出社会。在家庭中,无论是繁重的劳动,还是简单的家务劳动,统统由家长一包到底。在学校,除了教室及周边公共场所的卫生由学生分工包干外,其他劳动学生基本不沾边。如今,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态度冷漠,劳动表现懒散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家庭、学校、社会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报纸、电台常常称考分高的学生是什么“高考状元”“、时…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的定位,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体合一”全方位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政报》2010,(11):13-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各类劳动服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380亩椪柑林     
《中国残疾人》2011,(11):64
专职委员:李作明所在地:湖南省泸溪县白沙镇红岩村案例背景村里很多残疾人劳动能力低下,不能像健全人一样从事一般的田间劳动。家庭缺少收入,生活都比较困难,大多数家庭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服务过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我觉得果树种植比较适合轻度肢体残疾人和听力、言语残疾人,便初步确定了种植柑作为这些残疾人家庭脱贫的基本思路,并考虑扶持其他有能力的残疾人从事养殖业。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8,(6):116-117
新华社2008年10月报道.厦门市对特殊困难职工和家庭放宽了公积金的提取条件。允许以下职工在特定条件下提取本人的住房公积金;职工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连续满2年未重新就业的;职工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并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职工因本人、配偶及其直系血亲发生福建省劳动社保部门规定的特殊病症,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  相似文献   

14.
薛艳 《就业与保障》2023,(9):133-135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劳动教育仍存在认知偏差、劳动教育资源缺乏、课程中劳动教育要素融入欠缺等问题。文章对高职劳育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建议在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教育方法论基础上,构建多方协作的运行机制,整合家庭、社会、企业、志愿组织等多方资源,形成多元化劳动教育形式,构建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及合理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这是儿歌《劳动最光荣》中的歌词,唱出了幸福与劳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实际上,人们感受到的幸福,如物质消费、事业成就、家庭快乐、文化赏析等等,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尊重劳动构成了追求幸福不可或缺的正确心态。  相似文献   

16.
人类起源于劳动,并且至今,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最基本手段,因此,就业这个问题说小,小到几乎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它,说大,大到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扶贫车间女工的就近就地就业使她们拥有了兼顾雇佣生产劳动和家庭再生产劳动的机会,但两种劳动间仍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对陕西林县女工以及两家扶贫车间的调查显示,乡村女工普遍选择以“家庭本位”逻辑来应对双重劳动中的时间挤压问题,并由此具有高劳动弹性诉求。然而,并非所有扶贫车间都能够有效回应这一诉求。对一部分嵌入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扶贫车间而言,高劳动弹性更多是国家政策、企业责任与熟人乡土三重保护以及女工家本位逻辑倒逼的结果。弹性劳动管理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跷跷板效应”,使扶贫车间在作为政策载体的就业保护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间顾此失彼。未来,如何通过再生产支持体系的结构优化来缓和乡村女工双重劳动的时间冲突,已成为破解弹性劳动管理的“跷跷板”难题和强化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劳动等相关概念的剖析,马克思找到了通往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新时代,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拓展劳动的范畴与劳动的伦理学审视视角,重新阐释劳动精神。新时代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19.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会产生劳动关系,如农民在承包土地上的劳动、公民在家庭中进行的家务劳动、学生在劳动课的劳动、个体户为自己生活从事的劳动等,都不产生劳动关系。在西方国家,劳动关系主要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就与劳动有关的问题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主要调整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同时还存在集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等成份。职工在政治上是国家主人,但在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职工个人与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的各自的  相似文献   

20.
情感劳动这一概念揭示了在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境况中女性的情感系统所遭受到的隐秘剥削。社会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服务,女性从业人员依旧面临着不公正的情感劳动分工。这种不公正性分别从专业过程、家庭角色和组织场域等3个方面得以复合型的建构。专业社会工作的情感劳动分工直接延续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女性社会工作者更多地承担了表意性的功能,这也充分映射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特质的武断指认。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必须审思社会工作服务的内部分化,调整男性之于女性、专业性之于日常性的绝对优势,把情感劳动视为社会工作实现社会正义的必要方法,而非完成工作任务的附属工具。正视女性社工的情感劳动,对反思理性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也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