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杜甫与道士的交往和对道术的选择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他疗疾服务的;他对金丹道的一贯关注既来自李白的影响,也有对生命眷恋的心理原因;对上清派的漠视则出于他对玄虚的怀疑和否定,是他不能也不愿遁世的人生观的曲折体现;对方仙道的注意则出自一种诗学的关注,无关乎他对道教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中,我最仰慕李白。 我仰慕李白的品行。李白从小深受道教的影响,有行侠仗义的骨气,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抱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一生都在官场和民间徘徊。与众不同的是,无论是进是退,李白都能从容面对。  相似文献   

3.
元结一生经历了盛唐开元天宝治世,也经历了安史乱世。"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原则影响他人生的一半,另一半浸染着道家道教色彩。表现为:其政治人生追求老庄道家"自纯""素朴""用真"的"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其处世人生则是以"漫家"来标榜的人格独立、自在自为的性情风格或"漫家"风神,其养生人生则是用道教来指导的养命养神相统一的肉体长存与灵魂致仙。所有这些,呈现在《元次山集》占数量比例为近百分之四十的道家道教诗文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魅力表现在许多方面,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总体章法上跌宕跳跃,起伏不定;二、句法连接上起结无定,不蹈常轨;三、表现技巧上虚实错综,变化多姿;四、审美追求上意脉内藏,连接无迹.李贺诗歌的这种结构方式使之在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之后开辟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杜文婕 《前沿》2014,(17):191-195
李白的禅诗体现了禅境、禅理、禅趣,以及与僧人的交往和禅悟,禅宗不仅从内容上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中,而且改变了李白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形成了柔和的风格。李白的五十多首禅诗无论是对于佛教思想还是对于诗歌美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历来文人士夫在提及诗僧时 ,多喜用“蔬笋气”、“钵盂气”、枯寂寒瘦等字眼。但惠洪却很少与这些评价相联系 ,其创作表现出了与文人诗歌相近的审美追求 ,对传统僧诗有着大胆的突破和超越 ,自宋以来获誉极高。考究其因 ,这与他“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殊甚相关。具体而言 ,惠洪在妙观逸想上师法苏东坡 ,在句法笔力上则标举黄山谷  相似文献   

7.
道教形成的社会层次,我国学术界几乎都一致认定是从社会下层——劳苦大众阶层兴起,然后才成为官方宗教的。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序言中就断言:“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即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道教作为一种以追求长生久视为主要目的的宗  相似文献   

8.
邹远志 《求索》2010,(1):118-120
葛洪虽提出道本儒末的口号,但却是尊道贵儒。他以道家道教修身而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尊道责儒文化观符合他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文化观的形成是魏晋玄学深入发展与他对家族文化传统自觉认同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6,(6)
<正>白玉蟾(1194—?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南宋时人,生于海南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祖籍福建闽清。他既是南宋著名道士、道法宗师——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也是海南文化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哲学大师,又是道教南宗第五世祖,被宁宗皇帝赵扩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他对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道教史均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大象征。  相似文献   

10.
王纯 《今日广西》2014,(7):55-55
老实说,从当下的书籍里,诗鬼李贺的诗歌可觅的不在少数。人们都知道,在盛唐时期,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李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诗一度遭遇“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对我国现代神话学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的《伏羲考》便是一篇惊世骇俗的力作。在他大量的学术论著中,有的并不专门研究神话,但对研究神话有所启发。如《道教的精神》对道教和巫教的关系,对天神与鬼的关系,对道家与道教的异同,对儒、道的比较,都作了画龙点晴的阐述。《神仙考》则论证了神仙思想起源,流变和实质。这些,对当前探讨神话与仙话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道”化生的人 ,还是“上帝”创造的人 ,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至上神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道教关注的中心 ,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4.
在伟大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诗歌是一个极其童要的组成部分。而五七言诗则是许多诗歌样式中流行得最悠久和最广泛、作品最丰富的样式。从汉、魏、晋、南北朝、隋(简称八代)到唐、宋这一千多年当中,更是其最盛行的时代。祖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诗人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还有在这些历史阶段中许多成就仅次于他们的大诗人,基本上都是用五七言诗这种样式来写作的。  相似文献   

15.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不仅习禅,而且慕道。其人生价值观及其文学创作深深地受到了佛教禅宗、道教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圆融佛、道二教思想。本文从黄庭坚坎坷的一生以及创作的大量诗文中探讨黄庭坚所受到道教思想的濡染。  相似文献   

17.
张晟  万振凡 《求索》2013,(5):80-82
尊道贵德是道教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从动态性视角而言.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诠释主要经历了形神论、重玄论、性命论等理论形态的历史嬗变.其具体内涵由历时性教义共同建构。道教尊道贵德思想的理论演变凸显了道教关于生命之德的共名与殊称.为道教立教宗旨与生命力所拄,  相似文献   

18.
李乐平 《学习与实践》2012,(12):110-117
济慈对美之理念的追求,深深影响着闻一多。他追求诗之美的灵魂,亦追求诗之美的形体。而对诗之三美理论的提出,表明其对美的追求达到极端,这是对济慈诗学理论的超越。受济慈诗之优美音调,瑰丽色彩的艺术纯美影响,闻一多的诗作也体现济慈美真合一的艺术思想。但他的诗受影响于济慈,同时也超越济慈,这主要表现为诗的三美格律运用。无论济慈还是闻一多,他们都曾把诗当作自己的终生追求。虽然济慈在英国浪漫诗史上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而闻一多在诗论诗作里,古今中外的特色都熔铸其中。若从融汇古今中外这个角度看,闻一多显然更超越济慈。  相似文献   

19.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老庄“道”本体论及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阐述了“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