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年民工从乡村到城市,其社会融入状况呈现边缘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青年民工 角色与身份的错位、生活方式的边际性、社会网络建构的局限性以及社区归属感的模糊性,青年民工 边缘化的生存状况将导致青年民工亚文化、相对剥夺感等现象产生,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隐形危害。  相似文献   

2.
场景1认同感和归属感到2010年,将全省现有的4430多个居委会调整重组为2400个左右社区居委会。以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冠名,形成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3.
曹琪 《今日上海》2009,(4):30-31
学界对“社区”的概念不只一说,但其中都有此提及:“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定地域内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社会实体。”由此可见,打造和谐社区共同体势必首先取得居住人的归属感。那么,归属感从何而来?累计于社区建设中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4.
场景1认同感和归属感 到2010年,将全省现有的4430多个居委会调整重组为2400个左右社区居委会.以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冠名,形成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5.
来宾市华侨农场是广西众多华侨农场之一,其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历史缘由和多元文化构成的社区。在这个特殊的社区里,曾生活着来自十三个不同国家的归侨,在归国后近五十年与当地人的生活互动过程中,归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归属感。本文认为,来宾华侨农场归侨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过程,增强归侨的归属感需要各方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一定地区内长期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行为模式、群体观念、价值取向等文化表象的总和。[1]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用文化把人们联系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加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为创造和谐稳定的城市社区环境提供思想保障,增强城市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建设城市社区文化的必要性城市社区的发展目标集中于人,在于人的精神、人的归属感以及人的凝聚力,其基础途径在于大力发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社区比喻为一个大家庭,那么社区里的居民和单位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要把社区这个大家庭建设好,首先要让“家庭成员”关心这个家,热爱这个家,建设这个家。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那么如何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呢?南岗区王长斌区长认为,除了必要的政策规范和制度建设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作为载体,组织、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让居民从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美好,这样,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晨光工程”——为了社区里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80后晒童年现象是潮流回归和怀旧时尚的表现,暗示着80后即将逐渐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开始,但是其中也或隐或显地潜藏着80后青年一代组织归属感和文化归属感缺失的征兆。“集体记忆”作为社会学中集体行动一种特殊的方式,应当引起各级决策者的重视,努力加强青年组织建设,增进青年的归属和认同感,各类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健康的价值引导作用,推动青年亚文化向健康、活泼、高雅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9个成熟社区的入户随机访谈的623份有效问卷,将本地户籍居民与流动人口纳入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社区支持感对社区感知融入的主效应,验证户籍身份时社区支持感与社区感知融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良好的社区支持感能显著推升社区感知融入;户籍身份为本地户籍或城镇户籍时,社区支持感对归属感的调节效应更显著。研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社区支持一社区融入"的线性思维,政策制定者应当实施差别化与精准化的基层治理情景支持、将社区帮扶支持与社区自治支持作为建立归属感的主要方向,并从制度层面实现户籍身份的功能剥离与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微 《中国民政》2002,(4):24-25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一群人在共同居住地相互联系、沟通与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上的依恋,那么,即使这群人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也会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分子,对居住地有一份喜爱而不愿离开,这样的社区才是完整意义的社区。社区归属感取决于居民对社区居住条件的满足程度,它由绿化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周到的社区服务构成。居住环境美化、绿化问题是居民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项调查表明,居民最迫切希望街道办事处帮助解决的问题70%集中在…  相似文献   

11.
张艺 《人民论坛》2012,(2):120-121
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是创新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重大课题。当前推动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阻碍因素包括社区行政化趋势明显、社区归属感差、经费投入不足和社区教育缺失等。在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应重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社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玉 《学习与实践》2006,(3):110-115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形式,对武汉市10个社区300户农民工家庭,从职业及职业收入、居住状况、食品安全、就医看病、家庭生活及娱乐、子女教育、社区归属感等七个方面进行调查,力图客观反映当前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社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黄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9-117
“街角青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是社区青年工作的一个盲区和社区建设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剖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最后得出社区青年组织在转化“街角青年”工作中应建立“四位一体”转化系统工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杨卓耸 《前进》2011,(12):51-52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明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新都区委统战部以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为抓手.在服务社区管理中注重"抓三化"。一是服务队伍多元化。以社区党支部为依托,在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派驻统战员,参与社区管理,反映社区民意,协调解决社区群众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文体、公益、便民利民、志愿互助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二是服务工作网格化。根据社区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但目前社区内的青年群体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却明显不足、社区参与意识淡漠,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给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青年群体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针对上海市徐汇区有关社区中青年群体的社区参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社区青年参与意识的培养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区治理存在主体结构不合理、交互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型升级。新时代的社区治理应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根本目标,注重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维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智慧治理,运用文化创新助力服务升级,打造"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锐词     
《群众》2023,(10):72-72
完整社区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社区。2022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民政部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两区的居民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区的居民,关键在于培养对新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建立一种比较统一的人文精神的生活方式。这些都需要通过社区建设来完成。具体来讲就是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安全等事关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0.
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区领域开展工作的项目总称,它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和2006年启动实施的"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为代表,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以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为重点,根据社区群众实际需求,大力拓展"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广泛动员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