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农村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稳定器",一直是国家加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的重点。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社会面临巨大冲击,乡村社会的变化尤为突出,这也为乡村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反观当前乡村社会管理的现实,预构乡村社会管理的未来,创新乡村社会管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乡村社会管理主要执行者——村干部乃至乡镇官员整体道德权威受到一定的质疑;城市化的深化、乡村人才流向城市,致使依靠精英维系的乡村社会道德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直接导致主体的失位,进而影响到乡村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后税费时代,基层政府开展行政活动的财政来源空缺,倘若以往就是负债运行的乡村将出现行政危机以及社会信任危机,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诱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强化正确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制定配套管理机制是乡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体现着基层政府对乡村的社会动员和社会管理能力,事关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但在当前,治理效率低下、自治程度不高、治理权威多元、凝聚力不足等问题时时困扰着乡村治理质量的提升。重视乡村治理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来坚实乡村治理的社会心理基础、通过乡村民间权威的培植来挖掘利用乡村治理中的自组织资源,是提升乡村治理的质量效率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传统农村的熟人社会结构,乡村公共空间也正经历着转型与重塑。本文通过对河南荥阳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户合作参与行为的研究,考察了社会转型期乡村公共空间与农户集体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具有催生社会资本的作用;同时提供了权威治理与自主治理对接的平台。转型期乡村公共空间具有弱质性,为促进农户的合作行为,政府应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与发展,加大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权威是根植于人类社会一种使人依赖和服从的力量。政府的权威,是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对社会实施政治统治和对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强化政府权威,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权威的政府显然是不能有效地管理社会的。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秩序尚未完全确立,与市场秩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加上新旧体制交替,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效能,更需要强…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7,(12)
<正>乡村治理是现代治理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政府及其他治理主体、依托制度设计分工,领导、调控、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行为及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从治理的主体角度看,乡村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是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被定位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乡村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自治性、自主性并未得到充分彰显。乡村社会组织发育  相似文献   

6.
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权威是政府权力与政府能力的综合体,既是政府管理重要的资源,也是政府管理获得有效性的保证。政府过程带给政府权威可能是加强与巩固,也可能是流失与走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权威一方面得到了加强与巩固,另一方面出现了流失与走低。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处理好政府过程中影响政府权威的各种因素,有效控制政府过程中政府权威的流失与走低,加强与巩固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7.
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友 《理论探索》2005,(6):124-126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普世价值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有其具体内涵及现实特征.政府是源于社会并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乡村民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在于一是乡村民主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民主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三是乡村民主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相似文献   

9.
近段来,不少学者对政府权威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他们都只是片面地强调维护和加强政府权威,而没有根据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合理地定位政府权威,本文试图在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二难选择:转型初期的政府权威转型初期,政府权威过剩和短缺现象同时并存。从理论上讲,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国家权力、政府权力应逐步向社会转移,逐步完善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和社会制约国家权力的机制。任何违背这一客观规律,阻碍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政府权威,都是过剩而不合理的。然而由于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10.
季燕霞 《理论探讨》2004,1(4):12-14
政府利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可能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强化政府权威,也可能是背离、侵蚀公共利益,削弱甚至丧失政府权威。当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时,就会为权力腐败提供恶性膨胀的空间,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负和博弈,破坏社会诚信,制约现代化进程。需要弘扬宪政精神,完善宪法制度,有效抑制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强化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之中,存在着村两委被乡镇基层政府"准行政化"、村干部与村民日益"悬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社会自治能力没能充分彰显出来。这一方面导致农民对乡村两级组织的合法性认同不够;另一方面也带来治理成本的居高不下,诸多钉子户、边缘人群体的崛起反制国家权力,从而带来政府权威的流失。面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一方  相似文献   

12.
政府能力的流失会造成政府对社会有效控制的弱化,使政府的权威下降。政府必须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应该做的事中去,将工作中心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定位为"服务型",只有这样,才能救治政府能力流失。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问题,而二者关系的核心又在于寻求有效治理的"接点"。因此,寻求国家正式权力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接点",对于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乡村公共空间就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对接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此,构建以"目的—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的"接点治理"理论,对上海市Y村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后发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就是回归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包容性,这便决定了必须在国家主导的权力逻辑、市场力量主导的资本逻辑与村民主导的生活逻辑等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促使这一转变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主体多元的权威机制、村庄能人的关系契约和关系动员机制、利益平衡的合法化机制。由此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不失为当下"强国家、弱社会"治理格局下实现乡村内源式发展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要根本转变政府统治的唯一权威,重视和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在共同实施公共管理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善治。"善治"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公共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转型期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既要继承,又要创新,需要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同时又要努力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应当以确立政府的公共权威为前提;以改革政府自身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构造学习型政府为条件;以培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为归属。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精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民精英”这一特殊群体的制度原因和社会背景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冲突关系,提出改善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客观认识、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农民精英,并从化解冲突、寻求合作入手,重塑国家权威、基层权威与民间权威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乡村因精英外流导致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微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制度嵌入与现实乡村社会难以有效链接等方面的社会治理挑战,但与此同时,如何发挥兼具城市养分与美丽乡愁的乡村精英作用也成为了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契机。浙江省在激活乡村治理的传统文化资源,基于权力清单的政社互动、乡贤回归与基层精英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多元创新,为乡村治理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乡村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生产发展、阶层分化与利益重构,已经产生了涉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变化。宗教信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现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下,出现了扩散化的趋势,借助于对鲁东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扩散中变化的乡村宗教格局冲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动员力量等层面,政府应在政策导向及管理方式上有所因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能否充分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合法性权威,维护并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政府权威的树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与之均衡互动和共同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当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于重塑政府权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扶贫资源的"输入"不仅事关扶贫成效,而且事关乡村社会生态的"健康"。探究扶贫物质资源供给与乡村社会生态之间的关联对于评估乡村扶贫的社会效果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四川省A村的实地调研可以发现:乡村扶贫物质资源供给"过剩"不仅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扶贫效能,而且会损害乡村传统的文化生态,瓦解乡村传统的人际纽带,摧毁乡村治理秩序生成的可能。乡村扶贫物质资源供给负溢出效应本质上是政府职能转变迟滞、政府和乡村信息不对称、政府扶贫理念错位和供给方式"失当"的产物。有效规避乡村扶贫物质资源供给负溢出效应,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双向交流、纠正扶贫理念和优化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