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团英 《实践》2007,(5):43-44
一、研究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界定什么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我们认为,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们的智慧结晶,包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5,(3)
<正>近年来,达茂旗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让文化的阳光照"靓"草原。拢准依托,打造游牧文化特色品牌作为内蒙古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有距离呼包二市最近的天然草原,有1.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历史上,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其中以蒙元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最为典型。达茂旗境内留存的大量岩画,表明这里很早就是游牧文明的重  相似文献   

3.
孙书敏 《实践》2010,(10):50-51
<正>草原文化是以草原为区域,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蒙古族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文化形式。草原文化产生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中。历史随着时间流逝,文化形态也生生不息地沉淀和更新,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会出现文化形态的定格。流动的草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物质文化作为历史遗留了下来,而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流动的文化则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作为特定的历史流传物,文学作品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记忆,它以完全的经验体验的方式,记忆下了草原文化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中的产生和发展。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草原文学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忆下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文化。因  相似文献   

4.
《实践》2020,(8)
正"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是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哈日高壁牧业合作社的牧民为主体,在民间组织的协助下,以多样化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草原文化生态旅游实践。游学营在深入分析草原牧区现阶段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让游客体验式游玩和学习,达到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和传承,实现了草原文化在原产地的低成本转化,为牧业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开辟了一个兼顾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和牧民生计的新路径,是新时代由牧民在草原地区实践的草原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5.
诺敏 《实践》2008,(5):48-49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游牧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扩大了人类视野.游牧文明的文化形态就是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的自信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的独特实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北方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得以形成、丰富和发展。其中独具特色的游牧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军事战略、规章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思想理论等就是草原文化的具体表现。草原文化的自信来自于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在保持游牧、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8)
正《相会敖包》游牧风情实景剧首演8月4日晚,在察右中旗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景区,2000名中外游客共同欣赏了我区首台大型游牧风情室内实景剧——《相会敖包》的首演。这是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旅游局的支持下,乌兰察布市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相会敖包》以游牧民族传统的敖包祭祀与草原那达慕活动为创意之源,实景与表演相结合、民族风情与歌舞器乐相辉映,以游牧文化极具魅力的艺术特征,再现了敖包祭祀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8)
<正>丰富的草原文化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北方草原是亚洲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北方草原先民就已经开始与西方交往;4000多年前,横跨欧亚大陆的北部草原地带还形成了绵延万里的细石器文化带……纵观历史,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独特的草原文化空间为最早向西开启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汉武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0,(1):F0003-F0003
榆林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陕北文化的摇蓝,不仅有博大浓厚的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积淀,更有陕北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张冷习 《实践》2010,(10):52-52
<正>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北方草原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北方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他们随着气候、人口等的变化而迁移,也带动了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的转移以及与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草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旦形成了文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人文概念,经济概念等的重合。在对草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上,应该从大视角出发,从多重角度对草原文化进行解读,从而为草原文化的繁荣与当代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诸多草原文化元素都是草原居民在适应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创造的生产生活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草原文化元素对打造绿色的、健康的城镇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草原居住文化元素、草原饮食文化元素、草原手工艺品文化元素及草原文艺艺术文化元素等,正在融入城镇社区生活,与城镇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新型文化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  相似文献   

13.
胡匡敬  包斯钦 《实践》2004,(3):43-44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6,(10)
正各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民族地区的展现,更是各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成果集成的过程。草原文化:内蒙古区域文化构成的基石区域文化被视为一个区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总和。直到大规模农业开发出现之前,基于游牧社会生活传统的草原文化还主导着内蒙古区域文化的走向。草原文化构成了内蒙古区域  相似文献   

15.
乌云塔娜 《实践》2010,(10):53-54
<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具有旋律舒展、字少腔长、起伏连绵、豪放自如、一泻千里的审美感。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9,(9)
<正>兴安盟科右中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记载,"东胡游牧"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织碰撞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近年来,科右中旗在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兴安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开展了以"蒙古族刺绣——‘绣’出农牧民新生活"为主题的大众创业行动,与脱贫攻坚、农牧民素质提升、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脱贫攻坚新范例,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这个主体是游牧牧民的后代也好,是今天的草原牧民也好,他们在现阶段都有着两种处境:一种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在各种不同政策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不再从事牧业;另一种是依然在草原上从事牧业生产。对于离开草原的牧民来说,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0,(2)
<正>游牧文化是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有赖于与这种文化特质相一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存在会孕育与之相应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的发展;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肯定也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文化发生变化。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产业已经深刻受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商业文明的影响,草原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早已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19.
王海荣 《实践》2008,(1):52-52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文化,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生产状况,经久探索的结果;是远古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的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广袤的河套平原,北依阴山,南眺黄河,东临乌拉特草原,西靠乌兰布和沙漠。独特的自然环境演绎出数千年古朴而婉约的关塞长歌,为华夏文明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套文化属于草原文化的一个支脉,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碰撞的产物。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河套地区定居、融合。民族变迁的历史沧海桑田,源远流长的河套文化孕育其中。莽莽阴山,古老庄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