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的军费开支是其军事政策变化的睛雨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日本军事政策的变化对其军费开支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走上军事大国之路,军费开支向后方建设和科研费倾斜;军事政策由守转攻,正面预算比重加大;完成周边突破,军费投入倾向于高技术武器装备;战略方向调整,军费投向侧重于海、空力量;发展日美同盟,刺激了军费的增长。本文对这一时期日本军费规模的变化和结构的调整作了历史和现实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由下表1可见,从1975年开始,日本与苏联贸易出现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出口超过了进口。这种趋势在1980年(“经济制裁”开始)到1982年这一时期也曾有过。日本向苏联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三年期间同1957—1962,1966—1971和1973—1976年这三个时期达到的增长速度相比,增长了两位数(相应为13%,17%和20%)。 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和英国向苏联缩减出口的趋势为背景,日本向苏联的出口在西方阵营中占主导地位,超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芬兰。直到1982年以前,日本向苏联的出口似乎没受到“经济制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出发点是,进入亚太,成为积极参予者,建立一个安全与合作机制,确保苏联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并获得经济援助。苏联在亚太地区对美国、中国、日本各有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同它们的关系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同三国关系中,苏联一度更加看重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比较倚重美国。今后苏联同三大国的关系如何发展,它的亚太战略如何实现,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走向。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和日本以它们签订的中立条约为基础曾保持过一种特殊关系。就苏联而言,虽然在1945年8月之前没有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一直把日本视为纳粹德国之外的第二个敌人。从这一基本定位出发,苏联考虑过利用盟国强烈要求开辟的远东战场,争取得到盟国更多的援助以及促使美英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同时,尽管没有从战争开始就和日本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苏联仍然给英美对日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与帮助,事实上成为反对日本侵略的一员。最后,苏联通过直接参加对日作战,满足了自己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5.
苏联对日宣战后俘获了数十万日本战俘,并将其中大部分人移送到苏联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1946年年底苏联开始集中遣返日本战俘归国,经历前期集中遣返与后期集中遣返两个阶段,直到1956年苏日建交时才最终完毕。对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集中遣返归国过程的历史考察,是了解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苏日关系发展与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形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北萨哈林岛的石油成为苏联和日本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注重石油的经济、军事意义 ;苏联则从石油资源中开掘政治、经济潜能。在一定意义上 ,石油发挥了维系两国关系的战略效能。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政治、军事东盟十年(1967‘19夕夕年)东盟各成员国对一待东盟的态度第一次首脑会议给东盟带来新生 “马”年在亚洲东盟谨慎对付苏联的触角苏联在亚洲的影响不断下降苏联与东南亚东盟与美国的关系进入新纪元第七舰队在亚洲扮演的新角色美国龙加在国外既驻军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美国对亚洲坚决承担义务太平洋战略的恶化:美国和日本陷入困境日本:在东南亚谋求发挥作用的新强国苏联在亚洲的政策进退维谷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东盟的朋友和邻邦的策略马六甲海峡:必须采取行动莫斯科向亚洲挺进面对苏联在东南亚和全世界的挑战八十年代的东盟:竞争与…  相似文献   

8.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联政府并没有遵照波茨坦会议有关战俘问题的协议,将日本战俘遣返回国,而是将50多万日本战俘扣留并押送到苏联境内从事繁重的强制性劳动.苏联政府制定这一战俘政策的原因不仅和当时苏美争夺战后对日占领和管理的斗争密不可分,而且和苏联领导人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及苏联国内的经济状况因素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联对日本从认识到行动都发生了变化,积极谋求改善同日本的关系;日本方面既想打开日苏关系僵局,但又想乘机压苏联让步。日苏关系改善的最大障碍是领土问题。只有领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日苏关系才会有突破进展和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日本海经济圈设想的主要内容是苏联出资源、日本和南朝鲜出资金技术、中国和朝鲜出劳动力,开展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合作。日本的目的是发展北陆地区经济、扩大资源来源、寻找投资场所、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民主化”、诱使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及插手朝鲜半岛事务。由于日本海沿岸各国(地区)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及基础设施不足,日本海经济圈形成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障碍,近期内只能成为一个低层次的松散的经济结合体。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上半叶,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通过一系列事件表现出来: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进行的武装干涉(1918~1922年),30年代苏日的“边境冲突”和哈桑湖战役(1938年)、诺门坎战役(1939年),以及在中国反抗日本全面侵略战争中苏联志愿者的对日参战(1937~1941)。在这些严峻的年代,在抗击侵略者的正义斗争中,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始终互相帮助,共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让苏联感到了巨大威胁,苏联开始以全国之力研制远程导弹.斯大林为苏联导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远程导弹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相似文献   

13.
纵观二战胜利后,不惟美、英、苏、法等大国纷纷获得各种形式的赔偿,即如一些亚洲受到日本蹂躏的小国如菲律宾等也得到日本的赔偿。以苏联为例,不仅从日本割去北方四岛,获得沙俄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将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而成为苏联附庸;出兵中国六天,却大肆疯狂盗运东北巨额物资设备。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防卫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根据和平宪法的相关规定,实行“专守防卫”的战略方针,并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国防支柱,向国际社会承诺“不做军事大国”,防卫力量的发展“保持在自卫的范围内”。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右翼势力抬头,和平主义思潮逐渐被新保守主义所取代,扩充军备、自强自卫的呼声高涨,一些基本防卫政策已名存实亡。日本军费每年高达近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日美同盟重新定位,军事合作层次提高;日本在地区安全合作与对话中积极主动,极欲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导;根据2000年12月出台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表明日本正在迈出扩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今天,苏联对亚洲构成唯一最大的威胁。由于苏联同中国(可能还同日本)直接发生冲突,或是由于它正在支持其盟国越南推行使局势不稳的政策,苏联是一个最可能把这一地区拖入一场世界大战的超级大国。苏联是唯一积极进行扩张的超级大国,它显然正在准备利用它在印度支那取得的立足点来在这一地区扩张势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克石 《海内与海外》2005,(11):55-58
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廷特派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一使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的条约规定了一系列使中国丧权辱国的条款:清朝政府承认日本奴役长期与中国有藩属关系的朝鲜(之前中国已失去亲密的藩国琉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彭湖列岛;赔偿战争军费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上述通商口岸建立工厂,装运进口机器;并规定在中国制造的货物享受与进口货物一样的优待之权……《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一致斥责李鸿章丧权辱国,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成了丧权辱国…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变得对日本更为有利,但国际社会动荡与新旧矛盾交织,又使日本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政治、军事到环境,全面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并试图发挥全球性大国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将立足于亚太,谨慎而现实地处理和调整其与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一、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思路与新目标苏联解体后,正值以擅长外交的“政策通”著称的宫泽喜一执政,其外交既保持了日本外交的连续性,又力求在新形势下增添新特色,提出新主张,谋求新建树,实现新目标。这无疑将对90年代日本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冷战后”应形成“多国协调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远东战役     
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相似文献   

20.
姚勤 《欧亚观察》2001,(1):33-34
南中国海是日本最重要的能源交通线。因此日本历史上始终视其为生命线,故二战中有放弃向北进攻苏联,而向南进军东南亚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性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