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的魅力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赞叹:“女人真有魅力”.魅力是人成于中而形于外的一种气质,是美的升华和精粹.英国美学家博克说过:“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感情的某些性质”.凡是美的事物必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灵魂上的净化.所谓“秀色可餐”则是美给人类从精神到物质的一种享受.而魅力则比“秀色之美”更增加了其内涵的丰厚.有许多富有魁力的人,并不只是影星、歌星等外表光彩夺目的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相貌平平、身份普通的人,同样具有慑服人的魅力.那种认为魅力就是外形美的观点不仅是陈旧的,也是肤浅的.现代的美,现代的魁力,不仅具有姣好  相似文献   

2.
魅力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觉悟和振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包括品格魅力、气质魅力、学识魅力、仪表魅力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品格魅力;口若悬河、文彩纷呈是一种学识魅力;美而不妖、靓而不俗是一种仪表魅力;秀外慧中、儒雅风流是一种气质魅力.魅力是外在和内在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人思想品格、学识才华的结合体,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不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上说,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经过与自然的不懈斗争,慢慢掌控自然的结果.美学是认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层次,近代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而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对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的研究;哲学美学表达的不只是情感,而且也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它不光是涉及让艺术为生活服务,满足人的基本审美需求,更有心灵塑造和人性培育的问题;哲学美学对高校尤其是艺术美术院校起到的积极精神方面的美育作用,应该被收进专业馆藏,引起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警体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利用教师的教态美、语言美、示范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结合教育过程学生的行为表现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美、语言美和对美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教育.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美育.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公共行政被认为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艺术角度看,公共行政的确是美的.公共组织及其程序拥有美丽而匹配的形式、设计、经验和语言,正是这种美或潜在的美,吸引了无数的人来从事公共工作.此外,在公共行政高尚而宏伟的目标中、在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建立的组织和程序中也包含了巨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维铭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今年第三期撰文认为,人生美就是人的活动所显现的人类向上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引起人的美好情感的人生现象,作者认为,真是人生美的基础,善是人生美的前提,人生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人生美的结构大致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人的外在美。它指人体美和装饰美。这些美从本质上看都以社会性为基本属性。2、人的内在美。即人的心灵美,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情操、人格国格、智慧才能等内在世界所显示出来的美。3、人生的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构成了人生美的重要内容。因为劳动创造体现了真与善的统一;劳动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  相似文献   

7.
"美"是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尺.要使文章"美",作者必须捕捉"美点".研究文章美点,主要是研究文章美的构成因素,而安设兴会点和捕捉意境点正是我们构思美文时特别要注意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写生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提升审美的教学方式。婺剧融汇了传统戏曲与民间美术的精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儿童写生教学中运用婺剧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之情,有利于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魅力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觉悟和振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包括品格魅力、气质魅力、学识魅力、仪表魅力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品格魅力;口若悬河、文彩纷呈是一种学识魅力;美而不妖、靓而不俗是一种仪表魅力;秀外慧中、儒雅风流是一种气质魅力。魅力是外在和内在结合的产物,是一个人思想品格、学识才华的结合体,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不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具备了这种综合魅力,就会使接触你的人有春风拂面、清爽宜人之感。  相似文献   

10.
3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帅松林教授来院作了题为《从美的形态的演变探索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学术报告。报告中,帅教授通过阐述原始礼会审美意识的萌芽状态——图腾、奴隶时代的强力美、封建社会的德行美、资本丰义时代的自由美、社会主义时代的联合美这几个历史阶段美的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悲剧历来被视为艺术的高级形式甚至是顶峰形态,古希腊悲剧艺术也因其完美性和典范性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美学课题.《俄狄浦斯王》被称作"十全十美的悲剧",古往今来皆是人们争相模仿的审美对象.该剧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悲剧的本质及彰显本质的相应形态,其本质主要体现为美的客观性、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形象性,其形态具体呈现为人与自然之融合的自然美、人与生活之和谐的社会美及人性和艺术之统一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阳刚英俊、装束考究,是男人魅力的固化之美,美在视觉冲击;睿智机敏、语言幽默,是男人魅力的灵动之美,美在沁人心脾。外在的固化之美来源于上苍的恩赐,内在的灵动之美依靠后天的修养。一个男人只有秀外,没有慧中,算不上魅力男人。男人塑造魅力,关键要塑造内在之美。而言为心声,语言恰恰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灵动之美,反映其魅力所在的。  相似文献   

13.
色彩词的美学特征在汉英语言中的折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词是人类生活美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英民族生活方式、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但色彩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客体,于是色彩给予人类美的感受存有相通之处,如模糊美、情感美、象征美等。汉英多彩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这些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但其早期创作是以日本传统和东方传统的美为根基,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从精神和技法两方面来体现日本文学传统特质的。他的早期作品继承了美的物哀色彩,其笔下的女主人公集外表的古典美与心灵的纯真美于一身。川端康成崇尚"雪月花"的自然美,更注重自然美的心灵美。  相似文献   

15.
自由创造美的行为是建立在两大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那就是“两种生产”,即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美和艺术起源探讨上,我们以往注意了解决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而比较忽略危及人类生存的自身生产。在美的概念产生之前,人们对一切违反乱伦禁忌的行为,都视为“丑恶”。纹面符号最早成为婚姻集团和级别制度的标志。这种因禁忌带来的更大的诱惑力和意志力,极大地刺激了婚姻禁忌标志的制作和美的创造。在母系氏族社会内,女性优先获得这种创造美的自由。“美”就是一个由“人”和鱼蛙纹纹面符号“︽︽”组成的合体象形文。“美在健康、和谐、愉悦的婚姻关系”,这是从亘古到当今的人类一直不懈的追求,它能带给我们关于“以人为本”的许多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美的精神?——我们在此提出这个恒久的问题,试图得到解答。 这幅作品美吗?我想是的。我们心中藏着美的答案,这就是美的精神?美的精神在于完美的和谐?假设如此,根本问题是它如何存在,它存在的价值及这种存在是一成不变的还是有所变化的?如果发生变化,它是如何变化的,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相似文献   

17.
美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情感活动本质地体现出其超越性特征。审美实现是建立在对价值功利性和有限、在场的超越之上,进而实现审美自由的。艺术是一种超越性存在,本质地体现出创美的超越性特征。美、审美、创美的超越性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8.
恐怖电影通过对人的视听觉和心理的刺激,使观众倍感恐怖,可正是这种恐怖吸引了相当的受众.从受众的生理、心理根源出发,分析恐怖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既是类似崇高的美,也是一种"丑"之美,同时它也能激起观众的深层快感.恐怖电影因其审美价值而存在着合理的生存空间,但其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要客观地对待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审丑"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属于审美范畴,"审丑"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美的真正内涵,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在当前,"审丑文化"却在文化"世俗化"和产业化的双轨驱动下,在"审丑"主体错误文化价值观的诱导下,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让工具理性支配了其中的价值理性,走向异化,给主流价值观建设、文化自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造成冲击。从精神价值维度克服这一异化现象,须通过批判模糊的是非标准,回归知识价值的"真";批判扭曲的善恶标准,回归道德价值的"善";批判颠覆的美丑标准,回归审美价值的"美",以达至真、善、美的统一,并实现网络"审丑"异化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