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争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本文从阐述中国—东盟争端机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了该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中巴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产生及其法律基础、争端解决机制的机构和程序,以及《中已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争端并不仅仅在于岛屿本身的归属, 还涉及到在中日海域划界中的地位, 以及周围地区的资源开采等方面的问题。当海洋法争端升级时, 国家应先寻求政治手段缓和局 势, 同时积极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置的争端解决机制, 采取行动, 以防止自己在公约的框 架内处于不利境地。所以, 分析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 总结各缔约国对该机制的态度, 以及国家 之间过去和现在解决不同类型的海洋法争端所用的方法, 会对我国解决钓鱼岛争端及进行海域 划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实施后,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势头,随之而来的服务贸易领域中的争端也会增多并复杂化.为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组织在处理贸易、投资与环境问题的方法上各有利弊,为了解决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冲突问题,实现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基于设计的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构建的思路和框架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确保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即建立中国-东盟环境协调发展总局、中国-东盟环境协调发展基金会以及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的诉讼体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南学者就南海争端发表了大量论述,学术研究机构也就南海问题围绕与争端相关的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开展研讨。很多观点把中国视为南海争端的主要对手,要通过发掘“历史依据”以证明越南对我南海岛屿拥有主权;有的主张通过国际法、国际机制解决归属问题;也有学者承认中国的法律依据具有“某种”合理性。中越南海争端是利益之争,而非战略对抗。越方也有学者认为要从亚太区域国际关系大背景考察南海争端。从长远和现实看,中越通过谈判途径解决海上争端,在争议解决前维持现状,保持和平稳定,是中越两国基本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之争是巴以冲突六大关键问题之一,水问题是仅次于耶路撒冷归属争议问题的第二大难题。巴以水争端集中于对地下含水层和约旦河水的争夺。造成目前巴以水资源分配困境的因素多种多样。通过和平方式切实解决巴以水资源争端是可行的,为此,双方应立即建立一个相互信任机制,努力缩小在水资源问题上的立场差距,调整各自的水政策,合作应对水危机。但太多的政治干扰和投入严重不足使双方解决水资源争端问题举步维艰,巴以水资源争端的局势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关于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实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仲裁条款,它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局限。首先,《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是有限度的,第十五部分第一节和第三节为缔约国提供了可以规避强制机制的附加说明和选择性排除条款。其次,中菲南海争端显然是关于主权和海域划界的争端,明显超出了《公约》的管辖范围。仲裁庭对海上地物性质及"九段线"合法性的裁决会对中国的主张"未审先判"。再次,中菲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根据《公约》298条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是否能够排除仲裁庭对南海争端的管辖权?仲裁庭对此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在可受理性问题上,必要的第三方问题及诉由消失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本案不可受理。  相似文献   

9.
王历荣 《东南亚》2010,(3):47-51
冷战后,印度提出"东进"战略,积极介入南中国海争端,加强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给这一争端的解决带来新的复杂性和难度。但基于印度本身实力及其与东盟、美日的矛盾,印度"东进"对南中国海争端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东亚海域争端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导致东亚海域争端的基本原因是历史、地理、国际法发展等因素;冷战后出现的新因素包括日本权力争夺、经济资源争夺以及美国的介入。海域争议对国家关系、地区安全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也使经济和贸易成本增加。本文在对争议海域共同开发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域冲突的6种解决模式,为在争议海域解决争端进行谈判、酝酿未来建立共同开发区的有关争议方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