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新 《学习月刊》2012,(22):1-1
11月8日这天,我随便问了几位群众,都让我感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我问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老人说:“怎么不知道呢?今天是十八大开幕的日子”:我又问怎么这么清楚:老人说“我是老党员,能不关心十八大么?”我问一位农民工:“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农民工脱口而出:“今天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我又问一位去超市买东西的大姐:“大姐,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大姐也是不假思索就答出:“今天是我们党十八大召开的日子。”群众关注党的政策走向,是因为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荧。和自己的未来有关。那么,群众都关注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亲情似水流     
安葬女儿的第三天,70多岁的孙桂兰哆嗦着嘴唇走到女婿林青身边,泪眼盈盈地说:“立秋走了,我们也该走了。以后你还得成家,我们继续住在这里会拖累你的……”老人哽咽着,话没说完就已泣不成声。刚刚失去爱妻的林青拉过岳父、岳母的手,真诚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走,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已经失去了女儿,不能再没有家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林青说着,掏出了当月的工资交给孙桂兰,说:“妈,立秋再也不能回来了,以后咱家的钱还由您保管,买什么也由你们两位老人作主。”孙桂兰说什么也不…  相似文献   

3.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干部,没有光的业绩,也说不出什么深奥的理论。我只是尽着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朱远英朱远英是1988年出任内江市中区史家镇敬老院院长的。此前,她在村支书任上已经摸爬滚打了整整15个年头。组织上找到37岁的朱远英征求意见说,镇敬老院需要你这样一位里里外外都能操持的院长,那是个苦差事,与村支书相比不容易出成绩,可敬老、爱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朱远英没等领导把话说完就插了句:“我去吧!”就这样,她就操持起这个老人之“家”。尽管职务是院长,可手下就管一名会计,另外30位老人都是朱远英需要精心服务…  相似文献   

5.
听说廉广明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以一名老党员的名义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寄去了一千元特殊党费,于是,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这位老人。老人的家在多伦县城一条新的马路旁,三间砖房挺显眼,屋内简洁朴实。老人十分健谈,一句提问就勾起了他的回忆,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党把我从一个穷孩子培养成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党的恩情比海深。”老人热情地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廉广明就特别想为党做点什么表示心意,十六大是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一次盛会,是全国6千多万党员的大喜事,廉广明琢磨着怎样表达…  相似文献   

6.
<正>“书记,楼上这两天装修太吵了,我们家老人身体本身就不好……”一大早,就有居民到廊坊市广阳区爱民东道街道馨境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对社区居民来说,有什么处理不了的事儿,他们都会想到去找“大管家”张静说道说道,“只要我们找她,她都会给我们处理,从不推辞。”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10日,黑龙江省肇东市贸易局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一位78岁的老人眼含热泪,心潮澎湃地在庄严的党旗下光荣地举起右手,用颤抖的声音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结束后,老人好像还没有从无比激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他涨红着脸,不停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今天我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终于实现了追求50年的夙愿……”有人请他谈谈这漫长的沧桑经历,老人陷入了往事的追忆中——  相似文献   

8.
1993年春,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江西瑞金市绵江河畔烟叶巷,一幢老式而简陋的房屋里,一位年逾八旬、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人躺在简易的木板床上,用她那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对身边的亲人吩咐:“我死后……就葬在瑞金这块红土地上,我虽然是外乡人……但我几乎一生……都是在这个革命老区里度过的,我舍不得……离开这块红土地呀!”老人悄悄地走了,怀着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信念,面带微笑安祥地远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当年被苏区群众称为“妇女领头人”、“红色女高官”的黄长娇。黄长娇1932年入党,曾任江西省总工会妇女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  相似文献   

9.
最好的侍者     
《学习导报》2014,(3):28-28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问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这对疲惫不堪的老人岂不会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好心的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10.
“8·16洪灾的情况我在媒体上看过,再听现场宣讲,感受更深了。党员干部的事迹非常鼓舞人,社区书记讲的都是自己的事,让我们很受感动;城管领导讲抚顺变化大,我也感受到了……”10月30日,抚顺市委在市劳动公园举行“我们在一起,凝聚正能量”党的群众路线宣讲活动时,一位正在散步的老人感慨道。  相似文献   

11.
心中的丰碑     
初次见到老红军张继成,我感到很惊讶,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已有91岁高龄。老人身材略显瘦高,面色红润,走路虽有些迟缓,但步履稳健,谈吐清晰,思维敏捷。听说我是来采访的,老人马上表态:“你想问什么就尽管问,我是知无不言。”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谈到了红军,谈到了长征。  相似文献   

12.
老屋     
长久以来总被一种久远的情结所困扰。灵魂深处固执地拷问着一个问题.老屋是什么?老屋里我们留下了什么?老屋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每每梦到久违的老屋.那不起眼的老屋像一位慈祥憨厚的老人,永远不嫌弃我.总打开那扇斑斑驳驳的门接纳我。老土炕的烟味、门外草垛的香味、山药蛋的焦味撒满梦中的笑靥……于是我被一屋温暖的柔情和怀旧的思绪紧紧包围……梦中的老屋还是那个样子,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容颜来改,旧貌未变,一如当初的风姿,固守着那片梦开始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13.
前次农忙时,我带着儿子回老家:帮父母掰玉米、刨红薯,腾好地种麦子……由于村里玉米收割机少,我们人工掰玉米时发现了一只我们称为“扁担”的昆虫。儿子拿着它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呀”。想自己儿时庄稼地里“扁担”、蝗虫到处乱飞,绝不会感到新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祖父辈辛苦付出却往往“两头不落好”的事例俯拾即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做才能使得老人们既不费力而又讨好呢?案例:隔代教育普遍存在“两头不落好”“说起外孙教育的事我就来气!”来接外孙放学的宋奶奶一脸气愤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什么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刚到柜子上去拿热水瓶替他倒,女儿一声吼过来:‘他自己没有手啊!’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我对党还没有意识,也不知道党是什么。我只记得跟在上了学的堂哥身后大声学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记得跑了调的歌声被我一遍又一遍地灌输到村庄的角角落落;只记得妈妈每次听到我唱这首歌,都不厌其烦而又自豪地教导我们兄妹:“咱们家,你们的爸爸是共产党员、伯父是共产党员,你们长大了也要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7):110-111
【求助记录】我的老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现在已年过花甲,今年年初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老人初到城里虽然很高兴。但也很不习惯,在起居、饮食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最近父亲跟我说,他自从进城后老是感觉腹胀,肚子总是鼓鼓的。我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查出什么大问题。我想请教“三T公司”的健康专家,老人如何在日常起居方面调理。以减少腹胀?  相似文献   

17.
鲁曦 《党风与廉政》2002,(12):19-20
在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官渡村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失明多年的75岁的梁桂花老人重见光明了,重见光明的梁桂花老人逢人便讲:“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还能重新看到这个世界,这可多亏了咸阳市委张立勇副书记啊。”亲人般的呵护、关怀2001年4月17日,张立勇副书记带着妻子驱车来到马庄镇官渡村梁桂花老人家里,张副书记对失明多年的梁桂花老人说:“老人家,我们带您到医院看看眼睛,您说怎么样?”老人脸上现出半信半疑的神情:“我这眼都十多年看不见了,怕是不好治了。”“我们去试试看吧。”于是,张立勇和妻子搀扶着老人上车,…  相似文献   

18.
蒋光宇 《当代党员》2011,(11):77-77
一天,一位客户不满意产品的性能,退货了,老板大为光火,怒不可遏地冲进车间去训斥员工,一位员工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刚一张嘴,老板就打断了他:“你别想找什么借口,我也没有心情听你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蹇庐氏 《先锋队》2011,(11):61-61
“我是从骨子里热爱党的……”乍听之下,一定会觉得,这定是哪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发誓。然而,接着听下一句:“……我身上还有好多好的品质。”忽然又觉得,这是在辨白什么。  相似文献   

20.
闫红 《廉政瞭望》2011,(12):55-55
在微博上,有人放出一张名表图片,围观的人都说“口水啊!”“赞!”“大爱!”……我想那一定是个好东西。于是我也很努力地看,看过来又看过去,上面没有钻石,也没有其他一望而知的高贵标志,倒跟我们小时候戴的电子表挂相。好吧,我知道这样埋汰一只名表是不对的,可是,真的,我实在看不出它比商场里那些几百块钱的表“高明”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