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晓红  赵爱国 《求实》2003,(4):15-16
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精神状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内在要求 ,发展要有新思路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在十六大报告中,与时俱进不仅同"继往开来"一起纳入十六大的"大会主题",而且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起提升为党的思想路线,进而成为全党必须始终保持的一种"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当成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又当成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为了完整掌握和自觉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和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本文对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和实现途径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宏  季明 《求是》2003,(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自觉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都只能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30—40年代,…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三个代表”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最鲜活的理论品质。一、马克思主义闪烁着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的科学论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四大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其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贡献。深入研究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贡献,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理论性实践性强,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要求,主动适应党的建设新形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和人民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质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依据,是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和发展机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自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之后,又接连在不同场合对"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了大量理论阐述,殷切地希望全党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状态,都与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反映了这条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是新世纪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报告关于创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十六大报告紧贴时代和中国现实,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些崭新论断,无不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饱含了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