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大怒,下令严办这两个人。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免官。高宗大怒:“砍昭陵的树,使我陷于不孝,必须杀头。”狄仁杰据理力争,但话说得极为艺术:“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是碰到桀纣就难,碰到尧舜就不难,我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您为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高宗干脆耍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法外施刑如何?”狄仁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朝令夕改,天下岂不要大乱?”  相似文献   

2.
断案神探 狄仁杰,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0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在汴州任职时被人诬告,此案受到当时在河南任黜陟使(皇帝派遣到地方视察的大臣)的工部尚书阎立本的亲自讯问。阎立本不仅弄清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如“沧海遗珠”,是一个难得的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相似文献   

3.
“唾面自干”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历史掌故。按一般辞书的解释,是出自于唐朝大臣娄师德的一件小事。《隋唐嘉话》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山西境内)刺史,临上任时,娄嘱咐他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居然做到宰相(时任副宰相),而今你又得任州郡,牧民一方,获得过分的宠荣,是很容  相似文献   

4.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6-46
狄仁杰是读者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以断案如神、刚正不阿而著称,就连西方人都对他非常崇拜,根据其处理案件的史料,演绎出轰动西方的长篇侦探小说《狄公案》一书,更将狄仁杰称之为“东方的福尔摩斯”。历史上,狄仁杰除了精于推理、几乎逢案必破外,其实还是具有仁慈心肠的官员,有据可查的狄仁杰救五千余叛军家属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陈仓 《政府法制》2014,(11):18-18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讲究“恕道”,何为“恕道”?即宽仁之道。相传清代山西有个徐先生,从小修习恕道,特别能宽恕别人的过错,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当政时,为维护、强化统治,理财聚财,刹住吃喝风,曾下令严禁屠宰牲畜.御史娄师德到陕州巡视,地方官用公款挥霍、招待殷 勤.厨师送上羊肉时,娄师德问:“怎么会有羊肉?”厨子说:“是豺咬死了羊.”娄说:“豺知道来了大官,就去咬死羊真通人性.”接着又上二道菜,鳜鱼,娄又问哪来的,厨子说:“豺咬死的鱼.”娄师德骂道:“你这蠢汉,豺不会游泳怎能下河咬死鱼?为何不说是水獭所咬?”这则故事,颇值得玩味.下属想招待上司,怕冒犯“钦律”,以“豺咬羊”为托辞,合逻辑,无纰漏,可谓两全其美.可是“豺咬鱼”就有悖于事理,以此为借口就显得荒唐.这件事的确发人深省,在辛辣的讽刺中透出几分幽默.也让读者细细地品味受到种种启发.  相似文献   

7.
亦明 《政府法制》2012,(8):47-47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杰出的宰相,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魏州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爱戴他,供奉他。  相似文献   

8.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为官不单靠所谓的“严”,也不单靠所谓的“能”,靠的是廉洁、公正,所以就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洁就是不贪不沾,寡欲求,树正气。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是司法的最高准则,也是检察工作的最高原则。检察官要做到廉洁公正,就需要慎独,需要经常反思自省,靠“公正之心”保公正执法。作为检察官,一定要切实用好为官“三常”。一是要常思贪欲之祸。占有欲会无限地膨胀,以有限去追逐无限,必然经常处于失望、苦恼之中。作为一个检察官,一旦私欲膨胀,突破道德和法纪防线,不择手段地去…  相似文献   

9.
狄仁杰是唐朝名相,他心胸豁达、方正廉明,被武则天看中,提拔为宰相。 一天,群臣退朝,武则天独将狄仁杰留下,先是拉了一会儿家常,提及狄仁杰在汝南的政绩,连连夸奖,“卿在汝南,甚有善政”,然后附耳过来:你知道你在汝南。谁经常打你的小报告吗?你想知道吗?我告诉你吧。  相似文献   

10.
小议品德     
杜红霞 《中国监察》2009,(23):61-61
品德是什么?品德即道德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人品、德行。其基本内涵是讲诚信、有爱心、知荣辱、守规矩。品德也有“公”和“私”之分。所谓“公德”就是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与他人、集体、社会、民族或国家有关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祖、父都做过官。幼年时家中有门客被杀,官吏来查,大家都接受了讯问,只有狄仁杰在那里读书,置之不理。官吏责怪他.他说,正和书里的圣贤对话,哪顾得上你。  相似文献   

12.
《公民与法治》2013,(13):1-1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一个社会缺乏公平正义,非但凝聚力差,而且还蕴藏着不稳定因素。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社会的致命伤。然而在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不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而是社会分层的“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的“缓慢化”。所谓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就是社会分层结构形成以后,各阶层的身份基本固定,某个群体欲改变身份极为困难,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其他身份群体。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老子是权贵阶层,儿子也一定是权贵阶层或者接近;老子是农民工,  相似文献   

13.
邢继才,中等个儿、体态较胖、嗓门特大,现任万州区检察院行装科科长。熟悉和了解他的人都说,邢继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因为“抠”,他也未少得罪人,说他有些不近人情;因为“抠”,他更赢得了院领导和绝大多数干警职工的赞许,称他是“抠门”的好“管家”。  相似文献   

14.
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廉吏名叫叶存仁,当了30年的官却仍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当他离任时,部属想给他送点礼物,怕坏了叶大人的名声,就特地在深夜送去。叶存仁知道了部属的良苦用心后,十分感慨,临行前他将礼品退回并附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尚且懂得拒绝行贿受贿之根本就在要“畏己知”。也就是说,清正廉洁的保持不能只靠法律的约束,还得靠个人以道德和自律的观念,将各种诱惑拒之于心扉之外。我们的官员被称之为“公仆”,为人民群众办事…  相似文献   

15.
储昭根 《检察风云》2011,(15):35-37
他是美国宣称的全球头号“恐怖分子”,抓捕或消灭他也一直是美国情报、反恐、军事机构近10年来的头号任务,一度成为美国人挥之不去的世纪梦魇。他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一个宗教极端主义者,他是一个披着层层神秘的外衣隐身于异国的深山密林,宁愿生活清寒的阿拉伯富豪。此人就是美国2001年“9·11”袭击事件的幕后总策划人、基地组织头...  相似文献   

16.
张扬 《政府法制》2007,(1):12-13
作为话题,“官本位”已是“老生常谈”,是那种所谓“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东西。不过,既然“不说白不说”,那就不妨再说说;虽然“说了也白说”,但据说聊天消遣也是有益于健康的。十多年前,我到一个县级市去。那里的市委是“县处级”,市委办公室是“正科级”;办公室主任相当于科长,办公室副主任相当于副科长。陪我吃饭那个官儿是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也就是副科长,但他送给我的名片上紧接在“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头衔之后的括号内却印着三个字——“副处级”。其实,包括我在内很多人跟他打交道就因为他当着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与他是什么“级…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来,随着熊德明、蔺文财、张海超、赵作海等人相继打出“无偿替人维权”的大旗后,“公民代理”这个老词也重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谓“公民代理”,是指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非法律职业的普通公民(包括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相似文献   

18.
所谓“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一个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姬晨光就是其中一分子。与绝大多数不畏困苦勤勤恳恳执著未来的“蚁族”不同的是,这个亲朋眼中的“潜力股”大学生,为提速人生“幸福指数”,公然以侵害他人作为发财捷径。随着案情的明朗化,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蚁族”的生存状态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万盛区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大楼里,有一间办公室,每天早晨门总是第一个打开;也是这间办公室,经常是亮至深夜。似乎在这间办公室办公的人,永远也不知疲倦。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公诉科科长石开敏。石科长在万盛区可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怪人”,在许多人眼里,他行事总是那么不知“变通”,于是,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一个“死脑筋”的外号。从此,这个外号就伴随着那些与他有关的故事,不断地流传开去。  相似文献   

20.
父亲有一位朋友,是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总能遇上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也总是耐心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媒体推荐,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您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或上万元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不知名的人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