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2 毫秒
1.
《法治纵横》2014,(6):33-33
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即将全面建立。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13章70条,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确立了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规定社会救助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汪浩 《法制与社会》2013,(16):52-54
本文以余杭法院执行救助制度运行情况为样本,介绍了余杭法院执行救助制度的特点及成效,并对执行救助制度理念及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反应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检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以期能够建立起确保执行救助制度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从而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临时救助制度就已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临时救助制度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临时救助制度自身仍不完善,还是一些存在的问题,而且临时救助专项立法的缺失导致了我国临时救助措施不健全、制度衔接不配套等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乃至发展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13,(12):7-9
1997年中国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3年到2005年先后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系列制度,在改革中国都已建立,加之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全国范围已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740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2012年,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社会救助资金的总量,达到了13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5.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4,(9):7-7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5月1日正式实施 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心南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办法》推行“一揽子计划”,对上述内容分别设专章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6.
司法救助的前身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后者与各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具有同一性,而前者在吸收被害人救助内涵后,不再属于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社会矛盾激化、纠纷解决的司法化以及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现象,是司法救助取代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在原因。我国司法救助以功利主义作为正当化根基,倡导保护生活模式,大幅扩张救助对象范围,实现救助决定权的多元分享,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点。明确国家在司法救助中的清偿代位人角色,多元化地理解司法救助的正当性根据,确定被救助人权利主体的地位,同时合理地对救助对象加以类型化,是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既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执行难的表现与危害、执行难的原因的基础上,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认为克服执行难必须建构包括被执行财产发现制度、执行措施强化制度、执行保障与执行协助制度、执行沟通制度、执行救助制度等在内完整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程德刚  刘欣 《法制与社会》2010,(19):139-139
司法救助不同于社会救助,也不同于国家赔偿。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司法救助制度已经有了初步的相对较为可行的规定,但作为新生的中国司法救助制度还亟待完善。为此,本文就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困境及完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海上救助制度是海商法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现代英国救助法律的框架是在18、19世纪海事法院的判例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在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英国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将从救助的定义、救助成立的要件、救助人与被救助人的关系,救助报酬的厘定和对救助人的救济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英国海上救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赵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135-135
为确保诉讼费用制度的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就需要相关制度的变革,本文从司法救助的角度出发,指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执行救助是缓解执行难的特殊路径,也是体现我国司法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现存很多问题,尤其体现在资金方面。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对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与执行救助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通过阐释慈善组织参与执行救助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论述了慈善组织参与执行救助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郑淑旖 《法制与社会》2013,(28):144-145
执行程序中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案件当事人之间、涉执行弱势群体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法院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该项制度缺乏程序运行上的有效规范,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结合执行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实践情况,着重对执行救助程序中存在的不足与误区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使“弱势群体的保护伞”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依据我国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主要是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被告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依法赔偿。但是,我国仍然亟需在立法上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金额、救助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借鉴了国外立法及总结我国各地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面临着赔偿难的问题,很多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艰难境地,导致被害人不断申诉上访,有的甚至实施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或者久访不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防止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后再次受到伤害,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所以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对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来引出,深入分析我国的救助工作的现状和立法缺陷,最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刑事被害人制度提出建议使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谢军  钱一一 《政法学刊》2015,(2):94-101
保辜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旨在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保护被害人权益,进而整合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立法设计上,保辜制度通过要求加害人救治被害人进行自助换刑,以实现"被害救助"的功能。纵观保辜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沿用,"被害救助"是历代保辜制度的价值选择,为了实现"被害救助"功能,保辜制度在实体规则方面创造性地实现救助义务与刑事责任的衡平,并在司法实践中为保辜制度创设了运作程序。尽管保辜制度含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但其蕴含的"被害救助"功能,对于现代被害救助制度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可以吸收保辜制度的"被害救助"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检察机关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意义入手,分析了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现有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德国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发展、改革背景、宪法依据和具体制度规定对我国正确认识和定位社会救助、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救助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加强对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国行政法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有利于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建构"回应型"的"新行政法"。  相似文献   

18.
司法救助制度体现了现代法的精神,它是贯彻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社会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司法救助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然而,作为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制度,司法救助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具体的司法救助制度很不完善。在此,本文对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完善进行探讨,以健全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间救助是指人们基于同情心、慈善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困难者行善施舍,向他们提供资金和实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辅助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在民间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中存在很多困境,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民间救助的概念、特点、合理性等一般理论入手,深入探讨民间救助的法律空白、准入、监管等困境,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一种以国家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的社会救助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闻     
“因严重暴力犯罪造成被害人严重伤残或者死亡,被告人无力支付赔偿,刑事被害人或者由其赡养、抚养、扶养的近亲属无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确有特殊生活困难,将可获得一次性临时救助。”这是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中的一条规定。据悉,这一条例是我国首部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的省级地方立法。就在同一天,《山东省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也开始施行。两地不约而同采用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标志着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化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