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公权力的规范与制约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公权力不公主要表现为公权力私用、公权力递延、公权力越位或缺位等形式。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公权力的运行方式,社会制度体制,社会历史等方面有关。需要从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法律制度体制、监督体制,提高思想认识等多层次、全方位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的运行,确保公权力为公的本质属性,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和深化改革的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论公法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法是调整公权力主体与人类共同体成员的关系以及公权力主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公权力代表共同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发生作用 ,在法律 (公法 )的规范和控制下正当、合法、有序地产生、取得、转移、分配和行使。公法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作用是 :界定公权力的范围、确定公权力主体产生及公权力转移、交接和取得的程序 ;在各公权力主体之间分配公权力和协调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规范公权力行使的条件、基准、方式和程序 ;确立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为公权力相对人提供权利保障、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3,(2):11-11
我的核心观点就是必须通过规范公权力的方式来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腐败。我认为,腐败的产生和权力不受制约、权力滥用有直接关系:预防腐败,特别是惩治和消除腐败,也必须将公权力纳入法}台的轨道,通过严格的法律规范,制约公权力,规范公权力,防止可能发生的公权私用、权力寻柑及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成都市把法治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积极创建全国法治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都市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连续5次获得全国普法先进称号的城市,有6个区(市)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4个区(市)县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一、成都市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一)公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具备了法治文化的内在之神。法治文化的精髓在于良法善治,特别是公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规范运行。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成都市建立了地方立法协商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以及重大行  相似文献   

5.
民法原则与商标立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春田 《知识产权》2010,20(1):3-10
《商标法》从诞生起,历次修订虽然具体任务不同,但是方向和结果是明确的,除了商标制度本身的技术性问题外,都体现了对商标法的本性——民法的回归。正在进行的《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应当坚持法治思想,贯彻民法原则,认真思考和解决民法与商标法的关系、商标法中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的关系、未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的关系、商标法中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对立统一、商标注册机关的职能和法律定位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宪政     
社会宪政既不同于传统的国家宪政,也不同于所谓的"新宪政"论,它是以规范和调控社会公权力为核心的宪政形式。国家公共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并存的公共领域二元化结构是社会宪政的社会学基础,社会公权力和人性尊严的密切相关是社会宪政的价值论基础,人性的善恶双重性是社会宪政的人性论基础,国家宪政对社会宪政的兼容性是社会宪政的政治学基础。在价值层面,社会宪政遵循民主、法治、人权的基本理念;在制度层面,社会宪政主要由社会民主制度、社会公权力制约制度和社会公权力保障人权制度构成。在全球"社团革命"浪潮冲击下,社会宪政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察》2009,(12):47-47
李章军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选拔年轻干部的制度规范,正在不断规范与完善。但潜规则对年轻干部选任制度的干扰、破坏作用让人担忧。一些因腐败被查处的年轻干部,其升迁之快、年纪之轻让人瞠目。  相似文献   

8.
正案名:许某丁、罗某坤滥用职权罪等案集刑法上的追诉时效是指一国刑法所规定的可以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最长期限。追诉时效制度为国家公权力设定了时间上的界限,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限制公权力的肆意行使提供了保障,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在刑法规范中明确设置了追诉时效制度。我国刑法典也不例外,该法典第  相似文献   

9.
任何社会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必然要动用行政紧急权力以对抗突发事件。在紧急状态下,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的公权力要受到国家法律的理性规范,同时保护公民权利不被随意剥夺。本文拟从将救济机制纳入法律范畴、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及通过司法程序赋予公民紧急抵抗权三方面,来探讨如何维护、实现在卫生相关紧急状态下对诉讼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规范公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权力行使不规范,表现为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滞后、政府违法决策处置突发事件不当、行政执法不规范、法律实施不良、行政不作为、信息不公开等,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公权力行使,包括明确权力边界,规范立法权力,健全程序规则,规范决策和执法行为。由于解决矛盾纠纷主要依赖行政方式,诉讼、复议等法定救济渠道并未充分发挥作用,致使社会矛盾越解决越多,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应当慎用行政手段,畅通法定救济渠道,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权力指的仅仅是公权力,而法治的使命则在于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权利是被认为正当的权力;被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应是现实存在的一切权力,而不仅仅是公权力;在这个基础上来认识权力和权利,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命题,为更好地贯彻“四个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服务.  相似文献   

12.
吴华 《政府法制》2010,(11):54-54
2009年10月,上海市“钓鱼式执法”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其他有关行政调查中公权力滥用的事件也被相继报道,暴露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公权力的诸多批评,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从而也从制度建设方面对行政调查特别是行政调查中强制措施的法治化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2,(14):12-12
什么是法治?法治其实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我理解,保障私权可能要放在前面,私权保障是整个社会法治的基础,私权保护充分了,对公权力的行使,公权力的规范才能起到前提和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行为实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法的修改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并可依照合党性推定原则获得宪法支持。但该行为不属于现行法制中授权立法制度的调整范围,故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合法性瑕疵。从规范公权力的立场出发,比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权和立法权,宜将该行为视作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一种形式,并从授权的目的、授权的原则、授权的主体和被授权的主体等方面构建其制度,以确保其合法性及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5.
收容制度若干问题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容遣送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为维护社会稳定 ,保护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权利。收容遣送制度被“异化”的原因不在于收容制度本身 ,而在于收容制度形成异化的社会基础———城乡二元体制 ,以及保障这种二元体制的法律制度———户口登记制度。为了防止类似悲剧的再度发生 ,应当从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 ,从根本上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同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制定行政程序法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影响乃至决定行政程序法的性质、功能、作用和调整范围的问题主要有八对关系:(1)统一法典与单行法;(2)程序法与实体法;(3)规范具体行政行为与规范抽象行政行为;(4)规范外部行政行为与规范内部行政行为;(5)规范行政行为与规范行政救济行为;(6)规范权力性行政行为与规范非权力性行政行为;(7)规范国家公权力行为与规范社会公权力行为;(8)规范行政机关公权力行为与规范其他国家机关公权力行为。  相似文献   

17.
律师的政治价值——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 律师制度自产生以来。便被赋予强烈的政治使命。这也是律师区别于会计师、医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所在。作为民主土壤所催生的“异类”群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公法产生与发展的初衷就是限制和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现代法治国家是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为核心构筑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公法,从立法宗旨和原则、立法内容等方面对公安机关的公权力进行了有效的规制.以最终彰显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相关的侦查措施适用条件的改变、证据制度的丰富等诉讼制度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但现有职务犯罪侦查措施仍相对比较单一、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加之职务犯罪智能化、隐蔽化趋势的增强,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务犯罪侦查的实践需求。因此,深入分析职务犯罪侦查措施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路径,对于提高职务犯罪的侦破能力,保障公权力规范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倩 《法制与社会》2011,(29):114-115
和解协议作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其中有公权力的参与,本质是效力待定的民事合同,刑事责任的追究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在公权力方而不是协议当事人。实践中存在当事人、侦查机关等对和解协议认识不清的问题,本文从法理角度对其性质及效力予以分析并对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如何掌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