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音乐和法律     
杜畅 《江淮法治》2011,(8):21-21
最近听了一场名为《太和之音》的音乐会。整部交响乐以武当山文化为背景,以“天人合一”为精神主旨,在“天”、“地”、“人”、“和”4个乐章中演绎道家的和谐观.让人在享受西洋现代交响乐的同时,去触摸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罗斌  刘少夫 《法制与社会》2011,(30):16-16,20
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以“仁”思想为形上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儒学“仁”思想的源流及含义并不清晰,见仁见智。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分析论证相结舍的方法,对儒学咋,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出“天-道-天(道)人合——仁”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法律文化)形上依据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是“天”思想在《易经》、《尚书》、《诗经》等原始文献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商界,他闯激流,迎险滩,潮头搏浪;在文化界,他捉笔见著,其诗集《彼岸挥手的孩子》在震颤心灵的同时,让人遐思不已,蕴涵着一种挣脱形式的超越,深沉而丰富,精彩而美妙。所著《共生构建说》论纲一书.更是他耗时半生的心血之作,堪称哲学领域的一大瑰宝。人、自然、社会,共生和谐,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创新的思路。先生以“泰慧文化”开启人类的大文化、大智慧,来达到全球文化的共生、共融。在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际,笔者对这位西安市人大代表、诗人、作家度企业家——李思强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省乔司监狱顺应“文化大省”、“平安浙江”的发展大势,弘扬“艺术矫治,文化育人”的教育改造理念,从和谐文化层面上努力提高建设平安和谐监区的能力和本领。各个基层单位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立足于“理念先行、文化主导、制度保障、以人为本”,做深、做好“平安和谐”的文章,在平安和谐监区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陈华 《中国审判》2011,(11):90-91
千百年来的“官本位”社会,造就了老百姓要么畏官、怕官,“民不与官斗,屈死不告状”,要么积累到“官逼民反”走上极端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但“礼之用,和为贵”、“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文化传统又为矛盾的化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心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我院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中、正、仁、和四个字贯穿行政审判的全过程,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官民和谐。  相似文献   

6.
张诺 《政府法制》2012,(29):28-28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7.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2):139-139
周金声、彭书雄在2004年8月3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指出,人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个体的精神直接相关的文化世界的学问。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的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规律,回答“要怎样”,是实证性的科学。人文科学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北京市朝阳区“六五”普法规划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六五”普法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化理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祖鲲 《行政与法》2007,(1):F0003-F0003
一、关于文化和文化理性文化的概念从文化社会的意义上讲,凡是带有人和社会痕迹的事物,都属于文化范畴。马克思·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西方文化的样板,认为西方社会的文明化就是理性化,把社会的进步看成为理性化过程,认为理性化就是文明自身的本质性进步。中国文化理性的起点是孔子的人学思想。孔子那种不问鬼神、入世务实的人生态度,以发展人自身为目标,规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贵和——和谐。“天人合一、亲民爱物”是宝贵的文化理性传统。2006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  相似文献   

10.
《科技与法律》2007,(1):I0019-I0020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我国网络音乐原创水平,加强网络音乐管理,规范网络音乐进口,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以下简称《决定》)和文化部《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文化部令第27号,根据文化部令第32号修订,以下简称《规定》),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1.
《科技与法律》2007,(6):105-106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协办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发布暨“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启动仪式2007年8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人民网、新浪网等14家博客服务提供者签署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2006年“社会责任”优秀博客作者王孺童宣读了《文明博客倡议书》,同时,“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活动也正式启动,并开通了活动官方网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监狱学刊》2010,(3):77-77
朱大可在2009年3月24日的《钱江晚报》上著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弊端:1.帝国专制制度对奴性的培育,以致独立人格无法确立。2.儒家教义对终极信仰的制止。它把所有人的关系限定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放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放弃了人和神的关系,放弃了内在的超越和终极关怀。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拒绝言说神话和童话,以致中国上古的起源神话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3.
自司法部《中国律师业发展政策报告》提出“要把建设先进的律师文化作为推进律师工作发展的重大举措”后,全国律师协会接着发布了《中国律师文化建设纲要》。于是,什么是律师文化在律师界热议起来,律师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4.
周文 《中国司法》2007,(4):78-7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笔者认为,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文化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保持了持续繁荣发展的好势头。全省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6.
彭红梅 《政府法制》2012,(19):37-37
5月19日,由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向千万母亲祝寿行动组委会”协办的“向千万母亲祝寿”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太原市迎泽公园举行。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千万母亲祝寿”大型公益活动为公益性捐赠活动,凡现场自愿向山西省文化事业捐赠30元善款者,  相似文献   

17.
以荣格与《易经》的互动为管,能透析荣格在其心理学体系中汲取和融合东方文化的努力。《易经》的“感而遂通天下”是荣格提出“共时性”思想的关键所在。《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反映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是其寻求文化沟通可能的共同心理基础。荣格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视角对《易经》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和解读,他与《易经》的对话是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监狱学刊》2010,(1):87-87
俞吾金在2009年第4期《探索与争鸣》上著文《传统性善论中的不合理因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四种代表性的人性理论:1.“人性无善无恶论”(告子);2.“人性有善有恶论”(世硕);3.“人性本善论”(子思、孟子);4.“人性本恶论”(荀子)。经过反复争论,“人性本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取得了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姚树冕 《政府法制》2013,(21):56-56
今年以来,山西省垣曲县司法局创新思路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按照“建阵地、重实效、树样板”的思路,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相渗透,从而推动了全县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垣曲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县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全力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引导功能,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努力实施法治文化“八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20.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是梁治平先生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也是他试图系统阐释中国古代法的第一次尝试。本书中,他致力于系统和彻底地贯彻《比较法与比较文化》一文所宣明的立场和《“法”辨》一文所运用的方法,即他在后来的方法论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