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2,(5X):30-31
<正>国家篇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天气状况差异大,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繁多。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在进入新世纪后的十余年里,经历了多次重大灾难的考验,在不断建设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加大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2.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响应联合国大会的号召,成立了国家减灾十年委员会或中心,依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开展减灾活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委员会成员要有当地的灾害管理、防灾以及科学技术专业部门的参加,这对于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减灾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云霞 《中国减灾》2016,(5):17+16+18-19
正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情已成为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灾情数据作为防灾救灾工作的基础支撑数据,其管理与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水平。运用大数据理念,打造灾情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灾情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水平,推动灾情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将灾情大数据打造成新常态下防灾减灾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动能,无疑对于完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卫星 《中国减灾》2012,(5X):20-23
<正>尊重科学,善用科技,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手段有机结合,是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002年成立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始终围绕国家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大局,以加强减灾救灾业务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工作范围、延伸服务领域,较好地发挥了国家综合减灾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十年来,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综合减灾业务系统,目前已初步形成八大  相似文献   

5.
加一 《中国减灾》2012,(23):24-27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灾难的发生,国人在经历惨痛灾难与艰辛救灾的过程中,减灾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曲折但成就卓越的十年。在2012年接近结束的时刻,回顾十年来的减灾文化具有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6.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5X):56-56
<正>今年是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成立十周年,1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改为国家减灾委,并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指定民政部牵头承担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具体职能和发挥协调作用。随后多个地方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减灾委和办公机构,逐步构筑起了开启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事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汪洋  李群 《中国减灾》2015,(3):14-19
<正>二〇一五年一月五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公布"二〇一四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公众推选结果,此次推选活动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举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承办,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本文回顾整理这十大自然灾害事件,期待用画面与文字唤起每一个人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与思考。二〇月减灾公然推选结国减委部减灾提升识,提高社本文这件,用每对关注考  相似文献   

8.
潘谊 《中国减灾》2013,(5X):18-20
<正>在自然灾害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约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仍然是最脆弱人群之一。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儿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灾害管理人员和各方面相关工作者需要换个角度考察和理解儿童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经验可以慢慢积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儿童减灾教育的现状2008年汶川地震后,笔者在与一位从事救灾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聊天时听到:他上小学的女儿已经学奥数了,但就是没有学过地震来临时应如何避灾。言语间流露出对当时中国儿童减灾教育的空白和对下一代珍爱生命方面的努力缺乏失望有加,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成  相似文献   

9.
王昂生 《中国减灾》1993,3(4):29-32
主席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烈而广泛地响应着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号召,一个“让21世纪更美好”的中国减灾事业正在世界东方掀起。它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推动着全球减灾事业。现在我就筹建“国家减灾中心”是我国减灾的一个重要问题发言。  相似文献   

10.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11.
鲜圣 《中国减灾》2015,(5):50-51
<正>2014年,在四川灾害史上,又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四川省接连发生雪灾、干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这一年,四川省减灾委、民政厅启动省级Ⅳ级救灾应急响应4次、Ⅲ级救灾应急响应2次,紧急转移安置33.9万人,安排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8.6亿余元,先后向灾区调运7705顶帐篷、17万余床棉被等物资,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09,(5):4-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主题再次强调防灾减灾工作“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推动公众灾害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和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4.
提到灾害或巨灾与保险的关系,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保险赔款。其实,保险并不单纯起到赔款的作用,它还可以在减灾,特别是预防灾害,减少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等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保险应该是减灾、特别是巨灾防灾减损中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力量。这也是保险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定何。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把防灾减灾工作看成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梦想飞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决定着人们奋发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开展自救互救水平的高低,对于预防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2,(19):16-17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社区不仅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灾害,更需在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灾害。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的高低,对于整个国家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意义都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正>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各种灾害,近十年来又进入一个多发期。这十年,是中国经受巨灾磨砺的十年,是减灾救灾不断趋向高速高效发展的十年,是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更是防灾减灾事业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十年。十年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开始从灾害救助到灾害防御、从灾害防御到灾害风险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大众媒体对北京乃至全国各地自然灾害的报道量不断增加,随着社区内宣传教育、风险摸底评估、安全隐患整治等工作的开展,"防灾减灾"对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西什库社区的居民来说已不是新鲜的词汇。走在居民小区的路上,随机询问几个人,都能说出关于防灾减灾的"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