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4月20日,“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联合主办,中国民政部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协办。来自43个国家及联合国系统负责妇女事务和灾害管理部门的部长、副部长、国会议员、高级别官员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的26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正>全球减灾形势严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是世界共识。本刊特邀请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主任史睿仕·赖文先生和刘龙飞女士,从联合国的视角,分享他们对科技与减灾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联合国是各国开展国际减灾合作的平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开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尤为必要。中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通过参与减灾国际合作既可以提升国  相似文献   

4.
女性对受长期气候变化或灾害影响的自然资源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她们可以在减灾工作中大有作为。将社会性别融入到减灾中会使防灾减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社会性别提上减灾日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正>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威胁,并提供战略建议、促进协调合作的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到如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六届,除2015年举办了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而没有举办之外,该平台大会分别于2007、2009、2011、2013、2017、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和墨西哥坎昆成功举行。本文将介  相似文献   

6.
正外交部作为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国内各部门完善我国的减灾规划,推动开展减灾救灾国际合作,加强防灾减灾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完善海外救灾领事保护工作,通过"减灾外交",推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世界及亚太区域层面的合作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的减灾合作为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以及环境保护是当代发展研究的两项关键议题,本文凸显现代化发展造成环境退化往往加剧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并且反映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本文分析发展研究中的性别视角与环境议题脉络,包括从最初女性参与发展到性别与发展视角;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环境与发展视角,到纳入社会性别意识而成为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又从学术社群的关怀,转变为国际共识,并逐渐在各种国际组织以及相关会议上受到更多的重视。历次联合国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及宣言也都呼应了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彰显社会性别平等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0月 1 1日是今年的“国际减灾日”,其主题是“防灾、教育和青年”。这是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战略”活动之后的第一个“国际减灾日”,也是联合国将全球减灾活动全面推向 2 1世纪的一项主要行动。联合国对今年减灾日的活动高度重视 ,希望世界各国特别关注今年减灾日主题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安南秘书长对此发表了文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于 1 0月 1 1日在京共同举办了 2 0 0 0年度国际减灾日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陈院士作“地震和地震灾害”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11):5
5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应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邀请,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全球减灾平台大会是由UNISDR发起并主办、各国和相关利益攸关方机制化开展减灾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国际平台。此次会议主题是"今天的投入,为了更安全的明天",旨在延续以往平台大会良好势  相似文献   

10.
许厚德 《中国减灾》1999,9(3):58-60
1 199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防灾的收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认为确定国际减灾日主题并组织活动,旨在提高全世界各行各业民众的减灾意识,使他们能够抵御他们的国家和社区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组织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地方的减灾能力,以及增强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广大范围对减灾的承诺。每年的主题活动在当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达到高潮。1999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全球统一是10月13…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和全球性别平等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2020年又恰逢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9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推动妇女切实参与国际合作并致力于实现全球性别平等,成为中国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十二五"时期,中国与有关国际组织、机构以及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防灾减灾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合作内容更加务实。广泛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中国与联合国、相关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广泛参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6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性别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以色列、冰岛和中国的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视角深入探讨了各种性别研究议题,其中包括现代西方性别观念的历史流变,如何在当代哲学视域中加强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解决当代中国性别问题。一、性别观念的流变及启示美国常青州立学院教授斯蒂芬·库恩茨从历史学角度阐  相似文献   

14.
自从坎迪斯·韦斯特和唐·齐默尔曼的《做性别》一文发表以来,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革命,即社会性别从一种"结构性规定"转变成"互动式达成"。"做性别"视角强调性别的互动性、情境性等特征,性别成为不断进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的产物。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做性别"视角的基础上形成了另外两种性别研究范式,即"消解性别"和"再做性别"。这三种性别研究范式可被统称为"性别互动论",它们都强调性别的达成、解构或重构是在情境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性别互动论的意义在于重新将性别斗争权力归还给个体,使每一次日常互动成为潜在的重要赋权机会。该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传统的性别阶序及其运作机制,并促成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正1989年,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倡议,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至今日,已有25年。25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通过调动各方资源来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并在全球防灾减灾框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回顾了25年来中国综合减灾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26个国际减灾日。日前,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公布了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Knowledge for Life",中文译为"掌握防灾减灾知识,保护生命安全"。该主题一方面是强调在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注重运用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升使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2,(5X):58-59
<正>联合国作为政府间组织,在减灾救灾领域内发挥着主导和引导作用。从其机构宗旨和服务功能上看,主要以综合协调类机构为主,例如: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主要是负责全球减灾领域内的合作与协调;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主要是负责人道主义援助和应急行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主要负责减贫和发展等。同时,还有很多专业机构,例如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全国妇联     
《中国妇运》2009,(9):46-46
●2009年中图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基于全球的、跨国的及各国的现实与视角”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北京世妇会以来,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在联合国所有的工作议程中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文章通过介绍妇女在当代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军事、警察以及文职部门的参与情况来分析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对妇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维和行动中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政策的对策:加大对女性军警比例较高的派遣国家的派遣力度;开发针对各派遣国维和人员的特色性别培训课程;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划和预算中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性别因素的考虑;制定相关便利政策鼓励妇女参与维和行动。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山东省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要求的提出和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无疑是"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