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霍克海默之后,经济批判理论偏离了生产关系批判道路,逐步转向了生产力批判。在生产关系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恶的产生源头,它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剥削、奴役以及物化现象,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走向理想社会;而在生产力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力是资本主义一切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以科技为代表的、人对自然的控制直接催生了控制、顺从以及极权现象。由于这种控制深入人们的各个经济生活领域,摆脱控制走向自由独立的希望十分渺茫。生产力批判理论正是由于关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而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批判理论成果,也正是由于错误地将生产力批判置于经济批判理论的核心、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而找不到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并回顾了当前批判理论的四种主要趋势,即向黑格尔主义的回归,与当前全球危机的对抗,对采取实践的或非理论的方式处理危机的拒绝,批判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本土化。作者试图对每种趋势进行广泛论证,这些论证主要来自本领域过去三年的出版物,并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该趋势如何出现以及为何出现。最后,本文对各趋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对这些趋势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4.
费恩伯格以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界定为前提,以对技术中存在民主潜能的思想为依据,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提出批判和质疑,并对这一理论进行重建,论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特点、步骤和领导权等问题。费恩伯格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但他把社会批判归结为技术批判并试图通过改造技术来改造社会的主张也受到诸多质疑。  相似文献   

5.
艾利斯·扬对正义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她对正义的"分配范式"的批判。仅关注分配正义的危险在于忽视了社会政治权力即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政治地位问题。扬对政治正义的阐述汲取了罗尔斯的社会基本结构等进步思想,在摒弃诺齐克非历史的正义模式的同时利用了其自我所有权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联系模式"概念,将正义思考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层面,提出了一种结构性正义的责任理论。  相似文献   

6.
7.
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无论是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还是其理论中所蕴含的难题,对我们深思资本主义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金融资本主义、债务资本主义、、技术资本主义、灾难资本主义和文化资本主义等多个视角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也包含着明显的弱点,其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与争取"另一个世界"的现实政治仍然是脱节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批判犯罪学的视角,以刑罚性社会与社会控制为主线,详细阐述了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控制新视觉,其中包括监狱与社区控制间的关系,监狱、社区控制与公众参与间的关系,以及社区控制的现代化和对私人安全的投入等。其中的利弊纷说,可谓是淋漓尽致。想必这些,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社区矫治建设中的借鉴和参考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10.
11.
资本全球化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特征——雇佣劳动和资本统治、物役经济与拜物教——在更普遍层面上的表现和拓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非但没有淡出历史,反而更显示出它的理论和现实的说服力。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这一武器,科学认识资本全球化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981年,在小说《寡妇》中,智利作家阿伊尔.多夫曼(Ariel Dorfman)提出了一个他后来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为了克服过去的极权主义,不应冒险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即为了达成实现民主所必需的共识,应该忘却对违犯人权进行问责这个议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70年代至今,英美学者就"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所发表的作品可谓是目不暇接,①在诸多作品中,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作品则堪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像艾伦·布坎南(Allen E.Buchanan)的《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1982)、休·柯林斯(Hugh Collins)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1982)、乔治·布伦克特(George Brenkert)的《马克思的自由伦理》(1983)、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r)的《分析马克思——道德、权力和  相似文献   

14.
在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时,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他的这一理论,其实质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性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各政治派别就资本主义在俄国能不能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争论不休,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为回答俄国的资本主义命运之问,列宁同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完美论"、党内"经济派"的"机会主义"三大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了斗争,...  相似文献   

16.
孙伟锋 《南风窗》2014,(5):96-96
<正>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对市场经济本身的反思也多了起来。旅美学者薛涌的新书《市场到哪里投胎》,为读者奉献了他自己的思考。这本书的重点是比较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式和德日为代表的莱茵兰式两种福利国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建构的基本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传统的正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脱离了原初的对象和轨道,所以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重新考察正义具体的历史形态。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发现作为资本主义正义观念基本概念的劳动所有权实际已经转化为资本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所有、劳动与正义之间呈现的不是和谐统一,而是内在冲突。马克思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经济范畴具有历史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历史暂时性的思想,揭开了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具有所谓超历史性的自然性和永恒性的意识形态迷雾。  相似文献   

18.
监视资本主义是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社会景观,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根本动因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数据监视延续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在新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比以往更加隐蔽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大数据时代资本操纵和控制社会的主要机制.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和生产规律,监视资本主义内含集中的基因,并不可避免地朝着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不可能解决监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仍然适用于对监视资本主义前景的判断,即监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存在必然是暂时的,必然为真正契合大数据时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数据社会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主要在于其批判理论的开启和建构。目前,学界很多人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退潮,甚至终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直接而鲜明地以批判理论为主旨的哲学思潮,其影响在当代仍在继续和延展。这主要表现为:以霍耐特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早产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盛行的、忽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社会主义革命“唯生产力论”和“唯条件论”的中国翻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转而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就要分阶段、有步骤地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以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这是当时国内外形势综合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摆脱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的不良影响,探索中国自己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由“渐进”而非“突变”、由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形态变革。因而,那种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必须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