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学》1989,(3)
《法学》1988年第10期发表徐海风、辛方玲《试论双重性质的“经济犯罪”》一文后,接到多篇稿件进行争鸣。现详细摘要发表如下,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崔齐东(以下简称“崔”):听说你于1995年在《中国法学》发表了《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场论战。你是否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陈桢(以下简称“陈”):这不是我挑起的,我那篇文章恰巧是Z教授《...  相似文献   

3.
王先忠  王靖媛 《行政法制》2005,(3):32-33,36
1月19日,《河南商报》发表《河北“摧花狂魔”荥阳落网》一文,报道了河北在逃嫌犯王书金所犯几起强奸罪行,其中包括他主动交待的一起石家庄孔寨村强奸杀人案,还精确地指出了案发地点。  相似文献   

4.
2012年年初的一个偶然机会,我从网上阅读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法治与社会》,特别是其中争鸣栏目(辩论大厅)对人大工作中相关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眼前一亮。本来对人大理论研究就有兴趣的我,从此与争鸣栏目结下了不解情缘。《法治与社会》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争鸣栏目引领我在人大理论的海洋中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     
文章能引起争鸣是件好事。本刊“不诉而审,无辩而判……》一文刊出后,一些读者打电话或写信给编辑部。对该文发表了不同的看法,铁索律师便是其中一位。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更好的活跃学术思想,我们发表“白马非马”文。本刊编辑部欢迎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展开有理有据的研讨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法制建设。——编者1999年第6期《中国律师》杂志刊登了张步文、杨加明的文章怀诉而审,无辩而判——“虹桥”案审判中的政采方作》(下称《不》文I。笔者不端冒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法律界的同仁探讨,与张步文、杨加明二位商榷。一一、法院在…  相似文献   

6.
《法学》1991,(3)
本刊去年第11期发表了封曰贤同志的“析传统法学”一文,对“传统法学静的提法提出质疑。此后,胡旭晨同志来稿,对封文提出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对有关法学的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争鸣、探讨,有利于法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为此本期发表“也谈传统法学”一文,对之进行争鸣。  相似文献   

7.
“错案追究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案追究制”评析[编者按]:《法学》1997年第3期发表了王晨光的《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一文,在法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引起了普遍关注。6月初,本刊在上海召开了“错案追究制”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香港、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上...  相似文献   

8.
本刊1992年第4期刊载了《“钻孔压浆成桩法”为什么被认定为非职务发明专利?》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本期刊载的《“钻孔压浆成桩法”发明专利应当认定为职务发明专利》一文便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自我国《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界线问题就一直是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亦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尽管如此,去年对《专利法》的修订对此却未涉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该问题的难度,说明还有待进一步对之予以深入探讨。“钻孔压浆成桩法”一案已经有了终局判决,本刊本期所载文章亦无否定该判决之意,目的仅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争鸣的场所,使我们的认识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更接近于真理。  相似文献   

9.
发表在上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九期上的《法的共同性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共》文),从诸多方面论证,主要是从所谓统一的人性出发,得出存在着法的共同性的结论。什么是法的共同性,《共》文没有明确的表述。但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他们所谓法的共同性至少包括了这样的观点;法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整体的质,是全社会利益的维护者,因而法有着超阶级的属性。我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其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写的《刑事诉讼两重结构辨析》一文在《现代法学》发表后,受到一些同志的关注。《现代法学》去年第六期发表了马贵翔同志的文章,对“两重结构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刑事诉讼仅存在三角结构,而且是“诉辩双方与审判官距离相等的‘等腰三角’结构”,至于现代许多国家刑事司法中存在的警  相似文献   

11.
杨洁  秦涛 《法制与经济》2002,(11):54-55
《广西商报》曾于2000年8月26日以“股票沉睡12年,爆出百万惊天价”为题,报道深发展原始案,引发了读者特别是股民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各家众说不一。案情如下:1988年,武汉市市民李向荣在深圳街头花6000元购得300股(每股20元)深发展股票后,将股票夹于书中,随后遗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88年第二期《法学争鸣》栏发表了陈新亮同志的《技术秘密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一文后,陆续收到了张柚生、孙力、胡月等同志的来稿,对陈新亮同志所持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期特选登孙力同志的文章,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00年 6月,香港《壹周刊》因写批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文章失实,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诽谤罪名成立,赔偿 350万港元。紧接着,《香港商报》又在上海让戴兰生给告了 !当时,上海各报上到处是戴兰生所聘律师发表的“严正声明”,花了不少广告费,挺牛的。律师要《香港商报》及转载文章的《广州日报》赔礼道歉并赔款,并说一旦查实文章作者的姓名就要以刑事罪告这位记者:因为他犯了诽谤罪。 2001年 3月 16日,法院判决:《香港商报》败诉。 若《香港商报》的报道属实, 有十个戴兰生也早该枪毙了 !  《香港商报》在 2000年 2月 28…  相似文献   

14.
李利 《法治研究》2006,(2):33-35
2005年年初,笔者的一篇拙作《曾经的英雄血该不该白流》(以下简称《曾》文)发表之后,曾因一些人的不同看法而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事实上,那些“口诛笔伐”的人并没有几个真正认真看过《曾》文的。所以当不少认真的网友看了我的文章,并将《曾》文转贴到论坛上之后,许多开始“口诛笔伐”者很快就调转了“枪口”。为了澄清一些问题,《律师与法制》杂志又于2005年第11期发表了周帆先生采写的《关于“律师为贪官叫屈”事件的对话》的文章,而“控辩双方应在哪里“角斗”》(以下简称《斗》文)一文作为前者的附件也给抖落了出来,由此笔者才有幸拜读了该文。  相似文献   

15.
王义 《中国律师》2006,(2):41-42
2005年10月11日,本人在中国律师网论坛发表《评律师事务所的提成分配制》一文,10月20日《法制日报》以《律所提成分配模式亟需变革》为题转载本文。作为“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激情论辩的反方,我继续与我方阵营的两位同行与正方三位同行,就“提成制”的利弊进行了辩论。“论坛”闭幕后,《中国青年报》以《律师不应“数钱论英雄”》报道了本人在论坛上发表的主要观点,之后,新浪、雅虎及许多省市的律师协会网站、《杭州日报》均作了相关报道。本人的文章及有关报道见诸媒体后,不少热心的律师朋友发表了许多看法,有支持有反对。出于对中国律师…  相似文献   

16.
读本刊第9期《泰山作证》一文后,一位检察同仁撰稿发表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本刊复刊号发表朱晓斌同志写的《抢劫罪中既遂与未遂的探讨》一文后,引起司法界和法学理论工作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来信来稿发表意见,我们欢迎这种争鸣的态度.本期特发表有代表性的三篇文章.抢劫罪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罪名,对抢劫罪如何认定,既遂未遂如何划分,致人重伤、死亡与故意伤害、杀人如何区别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读者结合实际案例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了霍世忠同志“哪个合同有效”一文和程永顺同志的争鸣文章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个案件。为便于广大读者争鸣与探索,本期刊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苏利民同志的文章,详细介绍案情和不同的审理意见。欢迎大家来稿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学术刊物最闪耀的部分在于其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我看律来主张对于我看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弥补作者和编委所作工作之不足。另一方面 ,也可以活跃刊物的学术气氛 ,共同推进刊物的学术质量。本期刊发鲁君泰等《对〈迟发性心脏破裂死亡引起医疗纠纷 1例〉一文的看法》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作者能够针对原文提供的资料 ,参阅文献 ,分析、诠释该案例可能涉及的医学问题 ,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观点。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作者能够对我们已经发表的文章提出新的观点和讨论 ,我们也愿意刊发更多的这类文章 ,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曾在去年《人民司法》第四期发表了《在民主的制度下苏格拉底为何被判死刑》一文,探讨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借以说明现代司法理念与民主的联系与区别。文章发表后,湖北省的徐先金法官在第八期发表了《重温苏格拉底的慎重》一文,他主张苏格拉底是为了尊重法律而赴死。而我则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选择死亡并不是为了尊重法律,恰恰相反,他之所以选择死亡就是拒绝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他选择死亡是为了所谓的“殉道”,是对民主雅典的嘲弄。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我对《斐多篇》和斯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