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慧萍 《德国研究》2005,20(4):51-51
汉堡行政法院的法官判定学士学位不具备从业资格。德国目前计划到2010年之前,在德国所有高校中引入学士学位。法庭判决认为该学历不能作为“长期的、以获取收入为目标的职业”资格。但是按照欧洲协议,学士学位应该可以成为具有从业资格的首个学历。硕士学位也将在2010年前引入所有德国高校,是深化和专业化的途径,但不是大学毕业必修学位。  相似文献   

2.
日本高校的女子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次大战以前,日本实行的是一种复杂的双轨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在这一学制中,封建的“男尊女卑”的色彩极其浓厚。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个别学校外,大学是不向女性开放的。就接收女性的大学而言,教育的目的也只是培养“贤妻良母”。战后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民主平等的原则,建立了单轨的6·3·3·4学制,实行男女同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其中女性教育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1969年,高中的女生的入学率首次超过男生,1980年男生为93,1%,女生为95.4%;1989年男生为93.6%,女生为…  相似文献   

3.
“绿卡”能解决德国计算机人才紧缺问题吗? 在今年二月汉诺威的计算机博览会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宣布,政府将建议在引进发展中国家的 计算机人才时采用“绿卡’功、法。施罗德的讲话在德国国内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反对党基民盟和基社盟对社民党政府提出的“绿卡”计划意见不一。北威州基民盟领导人吕特 格尔斯毫不妥协地拒绝这一计划,并在本州议会竞选中组织了一次“明信片行动”,反对从印度招聘 计算机人才,主张把机遇留给本国的年轻人。吕特格尔斯因此被印度的报纸批评为”莱茵河畔的海 德尔”。将成为基民盟主席的默克尔则认为,德国…  相似文献   

4.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9,24(4):56-56
教育和科研被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定义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一项“公民权利”,必须倾“民族之努力”与“教育贫困”作斗争,为民众实现“机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2000年欧洲经合组织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研究报告成了德国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导火索。经过10年努力,德国制定了国家教育标准,引入了国家教育报告体制,加强了对国际教育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德两国在法治领域合作的加强,中国的德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何总结经验并加以扬弃和取舍,是所有有志于德国法学研究和学习的中国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二十多年来国内德国法学教育的情况,描述现状,进行反思,翘首展望。  相似文献   

7.
关于“Reparation”一词的使用问题李乐曾《德国研究》杂志1996年第1期上发表了杨德利《关于德国的战争赔偿问题》一文。文章对德国战后实施战争赔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同时也就德国方面在正式文件中未使用“Reparation”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实施“日本留学考试”是日本留学生制度和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国,韩国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沈恒炎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95年4月12日在一篇题为《韩国成长为地区强国》的文章中指出:“在一代人以前,韩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然而今天她每年的人均净生产总值已达7,500美元。”特别是近年来,由...  相似文献   

10.
日前,柏林教育与社会经济研究所对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教育水平发展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德国无论在教育水平还是在教育普及方面都不如其阿尔卑斯山邻国。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报告看德国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0,15(4):37-40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年上半年发表了一份有关各成员国教育状况的报告,其中包括德国。本文就该份报告中德国部分作了分析、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关于联邦德国“阶层社会”理论的综述丁智勇一、联邦德国阶层社会的主要标志依据德国社会学家的看法,德国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8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封建社会可视作“等级社会”阶段;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处于“阶级社会”阶段;而德国阶...  相似文献   

13.
本报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尤其是中国和东欧的学生到德国高校学习,今年2月举行的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第190届全体大会决定,承认“TestDaf(Test Deutsch alsFremdsprache fur auslandische Studienbewerber)”作为测试外国求学者德语水平的标准考试。 1998年由DAAD牵头,哈根远程大学、歌德学院、卡尔杜伊斯堡中心和波鸿鲁尔大学共同参与,开始制定TestDaF的考试大纲。德国外交部、教育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语作为外国语专业协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使“市民社会”这一主题和设想进入德国学术和政治讨论并发挥作用的讨论分支。不同讨论分支的共同之处在于,“市民社会”在社会和政治对比中、并且部分地在与国家的对立中被理解为“官方的”政治、行政管理和统治体系。在这方面,“市民社会”具有显著的社会一参与和政治一解放特征。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市民社会”和所谓“第三部门”的社会一政治实践。在引用实证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特别确定了三组市民社会活动:其一是健康卫生和社会服务,其二是文化休闲,其三是环境、消费者保护和市民参与。本文的最后批评性地指出,市民社会活动有被国家“工具化”、遭其利用而被转嫁公共事务和开支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最新德国教育动态本组信息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提供姜峰等编译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是信息时代的王牌———德国外长金克尔谈高教合作及高教改革在最近洪堡基金会的一次策略研讨会上,德国外交部长金克尔强调,教育领域内的合作对德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加快...  相似文献   

16.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这一任务提出后,如何实现各类教育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想就日本在高中阶段  相似文献   

17.
德国500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论未来知识社会里的知识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至 1 998年 ,由德国联邦教育部主持 ,在全德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专家调查。参加这次调查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各超过 50 0人。对科学家调查的主题为“知识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与维度” ,对教育家调查的主题为“知识社会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构的影响”。调查涉及的问题超过 60 0个。由于接受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具有典型性、权威性 ,加之调查采用了“问卷———研讨———结论———再问卷———再研讨———再结论”的多级多层次的递进方式 ,因而调查的有关论点也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很多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在新世纪的定位 ,大有裨益。一…  相似文献   

18.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9,24(1):51-51
2月3日,德国联邦教研部正式启动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过程研究项目“国家教育调查研究”(National Education Panel Study/NEPS)。班贝格大学社会学教授汉斯一彼得·布洛斯菲尔德(Prof.Dr.Hans-Peter Bloss-feld)担任项目负责人,班贝格大学教育科学纵向研究所(Institut fur bildungswissenschaftliche Langsschnittforschung)负责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9.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刘国莉在德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复兴,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德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一直对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早在1524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在《致德国各市、镇长...  相似文献   

20.
苏联在加强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使青少年“形成科学世界观”,激发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始终坚持不懈的。目前不少青少年对政治不感兴趣,缺乏远大理想。有些青年人认为:“理想毕竟是理想,在很多情况下,宁愿手中拿到一只山雀,要比向往天上的一只仙鹤来得实惠些。”因此列宁关于“要学习共产主义”的遗训在当前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迫切意义”。苏联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来说,思想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