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审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侵害商业秘密的主体限定为"经营者",显然不敷使用,有必要进行扩张解释;关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种类的规定过于简单,使得实践当中的许多侵权行为成为漏网之鱼;保密义务有别于竞业禁止义务;侵害商业秘密案件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侵害商业秘密案件原则上应当设立诉讼禁令制度;关于商业秘密侵权的民事责任应当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裁判要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擅自使用商业秘密应当指直接使用商业秘密内容本身,而不包括使用商业秘密生产制造的侵权产品后续销售以及购买者使用的行为。销售商销售侵害商业秘密产品的行为在客观上构成对使用商业秘密行为的帮助,只有销售商明知其销售的系侵害商业秘密产品的,才可能承担帮助侵权的民事责任;经营者购买侵害商业秘密产品进行使用,由于此时侵权产品已经退出市场流通,并不涉及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竞争的问题,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调整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侵害商业秘密案件是我国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单独起诉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案件时,可通过民法解释学中的目的性扩张解释法来界定经营者,以追究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侵害商业秘密案件不宜规制诉讼禁令制度。侵害商业秘密案件应根据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使当事人合理负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侵害商业秘密的主体问题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侵害商业秘密的主体限定为“经营者”,而一般情况下,经营企业很难直接获取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多是通过接收其他企业的员工,而获取商业秘密,即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企业员工“跳槽”引起。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受害人会把获取商业秘密的企业连同“跳槽”员工一起作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侵权责  相似文献   

5.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赵静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案件的三个特征被告的侵权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商业秘密是一种无形财产,被告获取商业秘密不一定只凭盗窃有形的文件资料才可得到。被告可从暗地里以物质引诱或劝诱原告职工披露商业秘密。在现代产业间谍活动中,侵...  相似文献   

6.
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要点霍彦杰确定原告是否为商业秘密权利人审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首先要确定原告是否有商业秘密,即是否享有实体上的诉权。这是审理商业秘密案件的重要一步。这与审理专利、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不同。专利、商标侵权纠纷案件在诉讼前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7.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若干问题研讨屈学军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已为我国立法所接受,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有关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已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并开始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较成功的判例。而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作...  相似文献   

8.
田圣斌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3,21(6):131-134
理论界一般认为,合同法第43条规定的是非法泄露或者使用缔约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行为的缔约过失责任,笔者认为该条规定的不仅仅是一种缔约过失责任,而且是一种侵害商业秘密的侵权责任,所以该条的实质是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救济方法上,该条存在重大缺陷,该缺陷极不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权利,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是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难点,而举证难则是难点的症结所在。本文由对该类型案件中举证难点的分析入手,围绕如何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对本规定相关条文的适用与完善,及通过举证责任特殊分配方式的运用与规范来尝试解决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之举证难题,以期对相关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裁判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销售侵犯商业秘密所制造的侵权产品并不属于该法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使用商业秘密的过程就是制造侵权产品的过程,当侵权产品制造完成时,使用商业秘密的侵权结果即同时发生。因此,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通常是重合的,不宜将侵权产品的销售地视为使用商业秘密的侵权结果发生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章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商业秘密侵权诉讼在我国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后才逐渐增多的,很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知道或者不善于在这类诉讼中正确地运用民事诉讼法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本文旨在从实践角度介绍在这类诉讼中的财产保全的新方法,以便权利人可以有效地利用财产保全这一有力“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权利人的代理律师必须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是,使法院判决…  相似文献   

12.
在侵害商业秘密案件中,划定第三人的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界限时,尤其是认定善意第三人的法律责任,应当综合考虑并适当平衡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有关目标。美国《侵权法重述》《统一商业秘密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重述》都明确规定恶意第三人需要承担责任,但善意第三人则不尽相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恶意第三人需要承担责任,未明确善意第三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建议规定善意第三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进行不侵权抗辩。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对法律救济的质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祥德 《中国律师》2001,(12):68-69
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6条规定:“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坤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该条规定,无论当事人之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或者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或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遭受非法侵害,只要其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当事人即丧失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之诉权。笔者以为,《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一、交通事故多个受害人不是必要的共同诉讼人 我们知道,道路交通事故伤害赔偿法律关系是侵权赔偿法律关系中的一种。在侵权赔偿法律关系中,能成为必要的积极的共同诉讼的,即起诉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就是共有财产被侵害和共同的亲属(主要指被继承人)被侵害两种情况。这时,财产共有人或受害人(受伤致死)的法定继承人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成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以侵权赔偿法律关系中,直接受侵权行为侵害的多个受害人不是必要的共同原告,多个受害人的诉讼标的不是共同的,不是对某一请求标的共同享有权利,每一个受害人与侵害人(包括多个侵害  相似文献   

15.
商业秘密侵害的民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的特征及侵害手段、原因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商业秘密侵害救济的多元性与复合性。综观各国对商业秘密侵害的救济,主要有民事救济和刑事救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还规定了行政救济。本文仅就民事救济谈谈看法。民事救济的...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后才逐渐增多的,很多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不知道或者不善于在这类诉讼中正确地运用民事诉讼法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本文旨在从实践角度介绍在这类诉讼中的财产保全的新方法,以使权利人可以有效地利用财产保全这一有力“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权利人的代理律师必须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是,使法院判决侵权方承担因侵犯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权利人造成全部损害的赔偿责任。为使判决得到执行,如发现被告有转移资金等行为,可能使判决难以执行、使权利人的…  相似文献   

17.
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秘密性是其核心要素,因此商业秘密客观上要求较强的保密性,而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立法不能完全解决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所面临的保密问题。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关于商业秘密侵权诉讼的立法司法实践,在不公开审理、保密义务、裁判文书、卷宗归档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民事诉讼程序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维护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权利,在当今信息社会日益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所关注,商业秘密保护案件也逐年上升,然而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规定过于简单,审判实践中,不同法院、不同法官的认识不一,致使商业秘密诉讼中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从分析商业秘密权的法律性质入手,试对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常见法律问题做粗浅阐述,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9.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若干问题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学军 《知识产权》1995,5(4):42-45,48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已为我国立法所接受,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有关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已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并开始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较成功的判例。而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作为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实务相融合的连接点,正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商业秘密侵权诉讼的几个问题作一研讨。  相似文献   

20.
崔文星 《知识产权》2007,17(4):40-44
商业秘密的基本特征是秘密性、保密性和实用性。商业秘密侵权构成的司法考量,主要应当考虑原告方所主张的商业秘密是否符合商业秘密的基本特征,以及其所指控的侵害行为是否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