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信仰的实践载体在信仰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偏离;二是新时期信仰主体的信仰需求淡化与信仰心态的变化;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解、误解、误导,以及对信仰行为的规约失范。因而,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架构,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创新信仰方式,努力使信仰的主体意志自觉地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彭东海 《传承》2009,(24):46-47
党员、群众的认识偏差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建构,就是要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个全面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能够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党员、群众的认识偏差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建构,就是要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个全面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能够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冯毅 《传承》2011,(8):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5.
冯毅 《传承》2011,(22):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6.
黄基凤  陈一栋 《传承》2012,(24):26-27,43
当前,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重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理论教学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回应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开展实践教学,锻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给人们以正确的理论方法,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思想信仰。目前大学生在信仰上存在迷惘、缺失甚至危机的问题。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要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前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构建整合起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走近、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唐文艳 《传承》2015,(3):64-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话语权陷入时代困境。从"话语"的语辞分析入手,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话语困境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教育传播主体、受众和吸引力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对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解读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新时代特征的阐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应用于新时期的公安警务实践,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当前,公安群体部分民警的信仰严重缺失,要运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来重塑民警的信仰追求,让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回人民警察的精神领地,指引人民警察的工作和人生。  相似文献   

10.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涌现的时代典型。30年来,这个群体认真学习、坚定信仰、热情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被誉为"集体的方永刚"。军委、总政首长对学习宣传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先进事迹的活动十分重视。学院党委于2008年10月13日作出了《开展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群体学习活动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梦"的解读具有深层的合理性和广泛的解释力。改造世界是"中国梦"的出场路径;社会有机体是"中国梦"的现实图景;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本真意义;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实践创新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始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哲学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阎国忠 《思想战线》2004,30(3):111-116
蔡仪将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美学,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但蔡仪将美学归之于认识论,将认识归之于单向性的反映,将反映的对象即审美客体归之于种类性或典型,这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伦理以哲学—人性的分析、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现了政治关系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马克思政治伦理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基本观念蕴含着三个方面,即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超越了西方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它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列宁提出了建立新型革命政党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实践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思想统一;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掌握真实本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袁赛男 《桂海论丛》2010,25(2):6-11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对它的误读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生产力自流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文章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限,划分为两大阶段。前50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为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而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后50年,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国家和它作为学术理论曲折发展的50年。贯穿这百年哲学的一根红线,就是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日益结合并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国现代化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艰难曲折历程。世纪之交回顾这百年哲学历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源泉 《桂海论丛》2012,(3):101-105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维护少数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实施,获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回顾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总结其经验,对于发扬长征精神,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民族地区治理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