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建明 《新民周刊》2022,(13):32-35
在这里,我是一个当事人,也是一个观察者。我近期在上海的时间比较长,因为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上海d的大书。本来我正准备回北京,票都买好了。3月13日我去成都参加了我的新书发布会,到了成都后,忽然发现我的行程码带星了,这意味着我回不了北京,只好于3月15日又回到上海,滞留在浦东的喜来登酒店。  相似文献   

2.
歌德与羊驼     
羊小穷 《新民周刊》2012,(50):96-96
我学了一年左右的德语了。开始学没多久就越忘越多,到现在什么也不记得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并不像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功夫,人家是无敌了,我是白学了。偏偏我有一个以装逼为己任的德语系朋友,从前她不时用英语跟我谈话,可惜我英语还行,她除了问几个冷僻的单词难倒我之外没能有什么优势。后来我开始学德语了,她就时常在吃烤肉的时候用德语英...  相似文献   

3.
朱宜尧 《新民周刊》2022,(17):32-32
我外甥小名扣扣。我叫他狗外甥,他哏哏乐,也不生气。他心里有本账。早年我毕业分配到小城工作,我姐先于我五年来小城。我住单身宿舍,天天为吃饭犯愁。我姐煮了咸鸡蛋给我带着。吃过饭怎么也找不到成鸡蛋了。  相似文献   

4.
我没有在神坛上。因为我一直在讲科学、讲理性,相信我、支持我的人,他们对待我不会像对待一个偶像一样。我也从来不觉得我是"青年偶像",我特别反感这种称呼。本来我就是一直在打破偶像,本来我就是要跟那些"青年导师"、"人生导师"对着干的,也揭露了那么多"青年偶像"。我不需要神坛。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写财经文章的,本来传染病这种事情和我八杆子也打不着,可事情就是这么魔幻,一不小心成了火神山医院的"网红患者"。等我出去,我会向大家展示,我的家乡武汉有多美。2月4日早上10点多,我上了救护车,真快,高架上基本上都是120公里的速度,一路飞驰到了火神山医院。下车的时候,医院给每个人配了轮椅,可是我没有要,我要自己走!  相似文献   

6.
"人家说我的人生多姿多彩,问我满不满意。其实,无所谓满意还是不满意。我这一生,该做的事情都做了,现在我的事情做完了。我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别人。"带着平静的心情,100岁的黄苗子不再理会尘世的颂扬抑或诟病,潇潇洒洒地乘风而去。  相似文献   

7.
邵宁 《新民周刊》2022,(17):90-91
再过很久,我都不会忘记他们。了给年过八旬的父母团菜,几天前我潜入了他们的楼组为群。我先是加上了平时一直关心父母的居委干部小杰的微信,小杰再把我拉进了这个“延武机电大楼买菜群”。  相似文献   

8.
甜食之瘾     
苗炜 《新民周刊》2021,(1):77-77
我妈妈总会说起,我三岁时过元宵节,一口气吃了十三个元宵,要不是她及时制止,我可能还要吃下去。我当然记不起这件事,但还能记着我对甜食的狂热,我家附近有一个"奶站",如果我考试成绩好,我爸爸会带我去吃一瓶蜂蜜酸奶,或者给我买一块"虎皮蛋糕",就是奶油卷,那时候甜点实在罕见,一块虎皮蛋糕就是顶级甜点了。  相似文献   

9.
我心想,先送给武汉的医院,武汉安全了全国就安全了, 再送给各地的医院,医生安全了,我们就安全。要不然,我们戴了口罩也没用。我是80后宁波人,2003年SARS爆发那年,我正好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当时SARS对我的影响并不大,而那一年我就在上海闵行找到一份和手机行业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毛平 《新民周刊》2020,(9):72-75
早春的武汉春风拂面,这两天接到爸妈打来的电话,询问我的近况。我告诉他们我过得好着呢:吃着大餐、住着五星级的酒店。其实,我特别想念妈妈蒸的馒头,就算只就着大蒜,我也能吃两个碗大的馍馍。昨天中午我吃到了久违的花卷,比泡面的滋味香多了。  相似文献   

11.
崔立 《新民周刊》2022,(29):42-42
近日,我回乡下参加了两场葬礼。其中一场,在我外婆家的生产队里,逝者是我的一位表舅。那个队里,多半都是和我外公沾亲带故的亲戚。小时候,我常去外婆家,左邻右舍走东窜西到处瞎跑。他们也都认得我,这次故去的表舅家,我也常去。表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小女儿比我大三四岁。  相似文献   

12.
罗皓  吴雪 《新民周刊》2020,(5):36-37
我18岁时,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平时我不爱拍照,连新闻报道中用的图片都是自己临时拍的,但等这场"战疫"打赢了,等我们的祖国好起来,我想好好和家人吃顿团圆饭,拍张全家福。我是罗皓,今年44岁,是一名退伍军人,2019年3月,我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调配到崇阳县下属的天城镇,成为了一名四级主任科员。2月4日,我突然登上了新闻头条,传播最广的那篇文章《这位湖北干部,火线提拔》刷屏,让大家开始认识我。  相似文献   

13.
我是 1990年调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在研究所工作已经有 10年的时间了。这 10年时间 ,正是我的前半辈子中的最重要的时期。从 30多岁到 4 0多岁这个阶段 ,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我把我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贡献给了我国的东南亚研究事业。当然 ,我也从辛勤的耕耘中得到了收获 ,1995年 ,学校破格提升我为副研究员 ,去年又被晋升为研究员。我在东南亚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接受。回顾这 10年走过的路 ,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一点都不感到后悔。今后如果要我再一次作出选择 ,我仍然选择从事东南亚研…  相似文献   

14.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12):11-11
@王菲古琴:刚才有陌生人敲门,在门外号称是市长。看他一个人背着个双肩包,还气喘吁吁的,我不信,他给我看了身份证,态度非常谦和说他要竞选州议员,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走时还发给我广告,连声道谢……然后又敲我邻居家门去了。在美国,市长就是一份工作,没有  相似文献   

15.
老师们,都想做学生坚强的后盾。阮军妹:手机我玩不熟练但我会尽全力做1984年,我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那时高考制度恢复才7年,大学生自然是各个省市的拔尖人才。在长辈和老师的眼中,从小我就有耐心、爱钻研、有想法,我也始终把教师当作梦想职业。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了金山区廊下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相似文献   

16.
现在武汉那些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床位紧张,还有不少人拿着被子铺盖在医院输液,等待入院。我去复查时也看到有类似"一床难求"的情况。我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自己吃药加上在家隔离就恢复了。我叫余毅,今年34岁,老家湖北黄冈,现在是武汉的一名装修工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觉得自己是一名轻症患者。不过,由于我在医院检查时人满为患,当时检测手段又没到位,我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确诊病例,即使我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7.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3):6-6
"说好的年终奖下落不明,我忿恨地拉开28层的窗户对着魔都总部大吼:难道你不知道我数钱的时候最漂亮吗?一年到头为什么要剥夺我爱美的权利!"看到这条谑而不虐的微博,我笑了。岁末年初,年终奖那点事儿总让人牵肠挂肚。看了上期贵  相似文献   

18.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3):88-88
有个美国作家讲过,跟大多数人作对是没有好结果的。我是一只石骨铁硬的柚木壁炉。上世纪30年代,有个大老板在成都路造了15幢洋房,在木器行定做了一批壁炉,我就与同门兄弟一起住进了这条新式里弄。一开始房东还会升起火来,满房间热乎乎的,也让我无比温暖。后来,大概已经是60年代吧,房东对我说:烧壁炉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现在我要...  相似文献   

19.
入院12天,我发现客厅桌上的两条金鱼一直没喂食,依然生龙活虎。生命顽强,人一定比鱼更顽强。在这场疫情袭来之前,我曾设想过我的2020年:挣多点钱,孝敬老人,和爱人浪漫出游……但从1月19日那天起,一切美好戛然而止,我的愿望清单上只剩下两个字:活着。做了最坏的打算,交代了身后事1984年出生的我,是一名普通武汉市民,肖心诚是我的社交用名,因为我相信"诚实如金"。  相似文献   

20.
梅宝 《新民周刊》2022,(13):82-83
一个曾经让我感到薄情的小区,此时此刻却是我最温情的家园。我是静安风华苑小区的居民,平时的工作是广告设计。在这个小区里生活了十多年,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冷漠没有人情味的小区。邻里之间就像戴了面具一样,没有笑容地在小区里生存,隔壁家住了谁、业委会换届也是漠不关心。我一直遗憾自己生活在一个薄情的小世界里,直到这次疫情来了,才发现小区的团结与自治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