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艳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4,19(1):20-2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2.
李旻 《当代韩国》2019,(4):83-94
"敌友"和"文明"的视角有助于以比较简约的方式理解朝鲜半岛对外观念变迁史。根据这一视角,从三国时代到统一新罗可以视为敌友观的主导期和文明观的萌芽期,高丽王朝可以视为敌友观和文明观的并立期,朝鲜王朝前期和中期可视为文明观的鼎盛期,而从开港到日韩合并则以敌友观的回归和近代文明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多学科背景下的国别研究需要有若干统摄全局的基本范畴作为分析和诠释性工具的介入。融合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背景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这一提法可以作为俄国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本文中的"文明结合部"大体上指的是前苏联所在的"欧亚地区",以及史称为"东欧"的中东欧、东南欧等地区。这一地区由于来自各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的影响的交汇,在宪政制度、经济模态、社会建构、思想意识形态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起源、形成过程、形态的流变、及其外部影响的繁衍等方面的阐述,强调了这一地区和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古老文明中心有所不同的独特文明形态;这一地区内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的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此地区对外关系的紧张度和活跃性;外部环境多样性推动之下,这一地区学习过程中的涮选与偶合等复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结合部"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说明了对"文明结合部"范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不仅必要,且国内国际学界已有初步积累.第一,"比较-结构"方法是较早的尝试.也即,从不同历史时段条件下的多民族关系的聚合性、传统治理模式多大程度存在中介性协调机制、文明所处的区位独特性等方面差异,探视苏联解体的端倪.第二,世纪之交以来,帝国形态研究、作为文明现象的苏联总体研究、以及文明与地缘政治相互关系等领域的探讨,指出文明与帝国现象相交织,大陆性帝国中央权力式微与周边动荡的紧密关联,是导致帝国解体的重要因素;帝国抱负过大、内外挑战前所未有,则是其崩溃的经典式动因.至于把苏联现象作为一个文明单位来系统考察,观察多民族构建、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关系,乃为事关苏联前途的关键问题,而苏联解体也恰恰缘起于这三个重大问题.同时,文明演进过程始终难以离开各大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如果说,苏联解体也反射着美欧等文明单位先后趋于衰落,那么古巴导弹危机、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1979年入侵阿富汗这三大扩张则明显表明:帝国对外扩张与国内的体制改革进程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改革停滞,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诱因.第三,文明演进过程中思想史的传递、演绎,特别是若干关键范畴的承继与缺失,对文明发展具有何种意义?特别是文明结合部条件下,思想史演绎与体现为民族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极化"的文明结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对研究俄文明与苏联解体间的关联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适度"这一思想行为范畴的研讨,有利于剖视苏联解体的深层动因.第四,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文明研究方法似已并不限于纯学术讨论,开始参与新兴国家与既存霸权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过程.本文主张在尊重各自文明存在的客观前提下,互学互鉴,避免文明冲突.由此,从文明史的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将长时段演进与中、短时段的变化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有益于对苏联解体的深层结构的认知,也有益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6.
泰南冲突是文明冲突的典型例子.为研究泰南冲突的文明模式,本文基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对亨氏断层线战争的一般结构模式进行借鉴和修正,提出泰南宗教与民族冲突的文明模式,认为泰南冲突是冲突双方都没有文明核心国家的宗教与民族冲突.该模式提供了将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烈度、避免升级为国际战争的方法,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文明冲突提供思维方式和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7.
孟晖 《新民周刊》2012,(42):85-85
倘若一个人因为莫名其妙的误解,以为那里贫穷落后,以为那里野蛮封闭,以为那里肮脏,以为那里对外国人来说不安全,结果错失了欣赏这一辉煌瑰丽的文明之美的机会,那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的人生。近来,中国文化界兴起了去伊朗看波斯文明的热潮。趁着双节长假,我和三位女友攒个小团,也高高兴兴地前往这个被外界渲染为"神秘"的国家玩了一回。归...  相似文献   

8.
编与读     
《新民周刊》2012,(46):8-8
《生态文明如何建设?》(2012年第45期)新产生的中共七名政治局常委中,除了刘云山的分管领域以意识形态为主,其他六人都曾经主政一方。其中俞正声主政上海期间,上海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除了中国馆和主题馆等场馆实现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大量应用回收材料制作公共座椅等设...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杜金的"新欧亚主义"以及"第四政治理论",作为俄罗斯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单极世界秩序的替代物,源于右翼的保守主义思潮。其思想根基实则源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两位思想家: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政治的思考启发了杜金的"第四政治理论";施米特的"大空间"理论给杜金构建"多极化文明"的地缘政治思想注入了活力。鉴于海德格尔也曾以将俄国和德国进行类比的方式,对前者的地缘政治前景表示过担忧,杜金的政治哲学可算作是"右翼海德格尔主义"思想在当代的复兴。这一思想旨在重新挖掘后期海德格尔思考"另一个开端"的哲学遗产,希冀俄国能以"多极化文明"的名义承担起复兴欧亚文明的任务,以海氏的"后形而上"时代,借由欧亚文明特殊的、地域化的"历史的延续",对抗普世化、全球化的"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边芹 《新民周刊》2012,(28):70-72
"入行式"产生的目的就是驯化新来者入行的第一步是学会攻守同盟。所有这些与文明世界背道而驰的做法,都是为了考验成员间一起作恶能作多远,以及新成员承受恶而不背叛能承受多远。被鲜花绣球蒙上双眼我们中国人就像蜗牛,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有自己的小房子,喜欢自处的好处是不翻天搅地,关键是不寻找对立面,尤其不盯着别人的弱点确立自己存...  相似文献   

11.
段艳 《法国研究》2014,(2):47-53
基佐的文明史观中有着思辨历史哲学的深刻内涵,这种文明史观既体现了法国总体史的学术传统,又表现出19世纪工业革命惠及日常生活而令人们普遍滋生的技术自信。基佐相信人类的事业就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按照其设想的道理改造世界,历史要书写的就是这一过程。文明本身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特征并内涵了进步、发展之意,建基于此一概念上的历史新秩序即"文明史"既符合历史学的总体性诉求,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类社会逐渐进步的事实。正是对总体史的诉求使基佐在年鉴学派那里收获盛誉。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将国家发展从"四位一体"提升到"五位一体",这表明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了融人长株潭"两型社会"经济圈,建设"环洞庭湖生态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把这一重大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大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3.
贺海仁 《欧洲研究》2022,(5):130-146+8
英国哲学家帕菲特认为世界上存在重要之事,并列出了客观理由和主观理由两种划分标准。利己的利他主义和损己的利他主义都不是必然归属于基于道德价值的客观理由,“无人性有德性”和“有德性无人性”假设都面临着普遍性不足的哲学难题。建构重要之事的客观理由需要引入新概念,在乎的伦理维度否定了基于个人分立的假设,为人的相关性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趋同论证在康德主义、后果论和契约论之间寻找共性,同时论证中西哲学之间存在文明合作的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而非哲学类型,趋同哲学与中国“将无同”文化精神相契合,提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推动形成从文明冲突模式向文明合作模式转化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文明进步史观是基佐史学思想中最为绚丽的部分。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天才因素在内,但更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自身学术成长历程。“欧洲”观念、“文明”观念的广泛认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现实是基佐欧洲文明史观生成的基础和动力;吉本、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赫尔德、圣西门等人的史学思想则为基佐文明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滋养。基佐将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动态性、持续性、和谐性等进步特色,以文明事实的方式陈列了出来,充分展示了欧洲社会文明史的进步过程、趋势和方向。他对欧洲文明的分析充满了哲学的蕴意,既显示了他的史家功力和现实关怀,又使得他的文明史魅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人的富士山认识构建了富士山作为日本代表、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神山、绝景、避暑胜地等多重形象和意义,也塑造了它作为“异国之山”“东亚之山”“文明之山”的多重面孔,总体上也呈现出从“客观叙述和赞美”向“赞美和批判并存”的立场转变。这种认识是主体与对象在一定时空内基于经验而发生知识性·情感性联系的过程,既立足于中国文人关于富士山的体验和知识,也受到近代文明观、中日关系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对中国人的自我认识和日本人的富士山认识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民族主义——盖尔纳民族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和评论了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盖尔纳的民族理论。盖尔纳在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诸特征中发现了现代政治民族主义的秘密。他将民族主义的实质问题理解为民族主义时代出现的根源问题 ,并将其归结为工业文明对社会同质性的要求。盖尔纳的理论是学术界中将现代社会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讲得最透彻、最有逻辑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构成。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二十大召开,生态文明中国之路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发展、丰富完善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托与清晰的演进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之路彰显历史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生态文明中国之路指明了方向,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中国之路的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荒漠到森林:工业生物圈──《文明大跨越》节选杨春南一、工业文明登上历史舞台1、文明的界石与沟壑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公墓的葬礼上,一个伟人在为另一个伟人盖棺定论。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人一生中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就...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丰富的政治理论,其中关于环境问题即政治问题的规定性话语,不仅包含强烈的民生愿景取向,而且高度关切当下的生态环境,运用环境揭丑和信心激励策略进行生态文明的政治动员,特别强调行动导向,实现了环境保护叙事向环境政治实践的转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意蕴,融政治取向、政治动员和政治实践于一体,契合了政治...  相似文献   

20.
边芹 《新民周刊》2012,(18):77-79
改变历史观不但涂抹了记忆,而且让人再也看不见真实。所以改变你的历史观,就能篡改你的历史,进而不费一兵一卒夺走你的国与民。不洞悉基督教文明政教合一的本质,很难看到这一层。即使研究书本了解政教合一历史,若不摸透西人深藏的本性,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