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念群 《新民周刊》2017,(35):112-112
没想到,诺兰第一次抛开他擅长的虚拟架构,进入到宏大史实的现实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诗史叙事或视觉饕餮,而是久久难以释怀的战争惊悚——《敦刻尔克》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密集火力,也没有《血战钢锯岭》的血浆飞溅,没有超级英雄的拯救.没有盗梦空间可以逃遁.只有逃兵的仓皇、飞行员的最后一击以及平民的有容乃大,片中最为壮丽的画面,也不过是油尽灯枘的飞机在敦刻尔克海岸线上的滑翔。  相似文献   

2.
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法国的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许多思想先贤为欧洲联合奠定了思想根基。一战后泛欧运动兴起,白里安在国际联盟倡议成立具有联盟性质的机构,标志着欧洲联合思想上升为法国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二战后法国开始寻求新的欧洲联合的实践,军事上与英国签署《敦刻尔克协议》,经济上与西欧国家签署金融合作协议。皮杜尔、舒曼等政治家更为积极地推动欧洲联合。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几经酝酿,最终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欧洲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继欧洲难民潮和北美非法移民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后,东南亚也爆发了严重的移民危机。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的将移民视为威胁的"安全化"行动不仅无助于移民危机的消解,反而加速了危机的升级,成为对地区稳定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挑战。认识到移民政策"安全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东南亚各国开始寻求加快推进移民的区域治理,由此产生了地区国家"安全化"行动与"区域化"进程两者并存的发展态势。然而,在区域化进程中,东南亚诸国面临治理维度发展失衡,政策行动上存在共识缺乏和能力制约等挑战。为此,东盟需要突破当前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安全化"反应模式,实现均衡治理和统一行动。作为东盟的重要邻国,中国应积极研究对策,加强多边合作与协调,维护地区稳定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芦恒 《当代亚太》2005,(9):55-62
本文试图将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放在韩国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过程中来分析,由此来思考韩国市民社会异化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在个人连续的行动过程中看待由于人们实践意识的连续性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民族意识"、"国家权威意识"、"恨意识"都是韩国民众在长期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内化到头脑里的实践意识,是在韩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重新建构、强化的产物,成为了韩国的"自性".同时人们在行动中受这些实践意识的影响,主观建构着社会结构.但是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下,这些行动意识会使人们的行动出现偏差和异化.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欧盟在亚洲地区进行的冲突干预行动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多边合作、谋求干预行动合法性与效果的最大化;多采用以某个成员国为主的"主导国模式",小国主导比例较高;强调民事领域的干预与战后重建,发展出"任务主导国模式"和"格鲁吉亚模式";超越传统的军事干预模式,以"军事危机管理"定位军事干预;干预行动在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框架下实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欧盟干预行动的主要不足包括:各国立场不同影响了干预行动的决策和实施;欧盟和成员国的民事干预相关机构彼此协调不足,影响了行动效率,参与民事干预行动的人员不足,影响了行动效果。上述特征也多存在于欧洲对非洲的干预行动中。  相似文献   

6.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式被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东南亚,帝国势力撤退后留下的国家既没有共同文化也没有相似历史,因此,许多由当地政治领袖创建的政党就试图利用国家机器来建构民族国家。本文主要考察这种"引进"的民族国家模式在东南亚如何催生各种各样的政党,这些政党又为何需要强大的国家来塑造未来的民族。各种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中能发挥影响力的政党,对正努力将自己看作新生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可能起着分化与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斌 《欧洲研究》2012,(4):59-75,6
欧洲对外行动署(EEAS)是《里斯本条约》在对外关系领域中的重要机构创新之一。本文从欧盟法的角度对欧洲对外行动署进行认知和解读,讨论不同利益相关方在欧盟外交行动一体化中所处的立场和角色,体现这种新的一体化的复杂性和难度。文章首先探究欧洲对外行动署的诞生过程,从中反映欧盟机构与成员国对该机构设置的不同立场和观点;其次,分析欧洲对外行动署"功能自治"特征,比较它与欧盟其他机构的区别,探讨它在欧盟机构平衡中所处的位置;再次,文章讨论欧洲对外行动署的权力范围,分析它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目前,EEAS的法律定位并不十分清楚,其架构具有过渡性,要达成欧盟对外关系领域中的一致性目标,还需要在成员国意愿的支持下做进一步的机构创新。  相似文献   

8.
大局已定暗潮汹涌─—香港主权回归前的中英政治角力陈恩在香港主权回归前夕.由于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港英当局图谋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实现其体面、光荣的撤退.美国、台湾企图乘机插手香港事务.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九七后英国在香港的地位。香港某些政治势力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19世纪的口号"大角逐"在国际能源领域再次抬头。但是,西方学者往往选择少数案例来证明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以及油田的买卖。本文通过对中印竞争、合作与独立购买案例的实证调研,认为双方的竞争与合作案例的数量不仅少,而且两类交易的数量相当,相比之下,平行独立的中印能源外交案例最多。中印两国能源公司都基本遵照市场规律与游戏规则,而且多数能源行动并不属于过时的份额油"大角逐"。  相似文献   

10.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2,(3):128-129
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亚太战略主要基于如下背景: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两岸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并开始从阿富汗撤退,使奥巴马政府能腾出手来,为了应对中国的兴起和亚洲的整体崛起,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吴弦 《欧洲研究》2012,(2):108-121,161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借重美国与北约,成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首次亚洲行的演讲中第一次公开提及"印太"概念,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及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也在公开场合多次使用"印太"而非"亚太"的说法。作为"印太"概念中的核心要素,印度的角色、定位以及战略意图值得关注。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推出的"东向行动"政策,外交重点覆盖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海域,"印太"战略全面铺开。对于美国的"邀约",莫迪政府虽有介入地区和全球事务的战略意愿,但由于受各方因素的制约,其战略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发挥"战略支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行动框架》(以下简称《行动框架》)将商务人员流动确定为四个优先合作领域之一。本文根据《行动框架》的指导精神,在分析中国商务人员流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方实施《行动框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渔发[202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渔政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水域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我部决定2020年继续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  相似文献   

15.
韩学玮  黄祺 《新民周刊》2012,(12):76-78
过去的一年,民间助餐行动在中国掀起热潮,同时,政府承诺将投入数百亿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在政府投入之外,民间助餐行动,还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王传剑 《当代亚太》2005,3(9):28-34
冷战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谋求面临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制约,而美日同盟关系的持续存在则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结构性变量.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对日本来说实际上具有双重性质,它在为日本安全提供"保护伞"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行动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日同盟作为一种结构性制约因素内在地限制了日本作用的发挥,使日本基本上没有机会实现在朝鲜半岛事务中谋取更大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企图.  相似文献   

17.
战略瘫痪是战争体系不能正常运转,处于不能应对或进行战争的状态。美军“空海一体战”在作战设计和战略筹划中体现出谋求通过侦察战、致盲行动及远程封锁等手段瘫痪对手作战体系和战争潜力的战略瘫痪思想。这一理念能否实现还面临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为我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之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苏国家关系与党际关系交错。从孙中山"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换取苏联最终选择扶持国民党,到蒋介石骗取苏联顾问信任,并在崛起后迅速"变脸",抗日战争时期又力争"与苏共存",委曲求全至忍无可忍。从苏联亲手点燃的中共星星之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发展成燎原之势,到建立新中国后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愤懑,决心与苏斗争到底。如果说,孙中山对苏联的信任是:革命胜利的苏联在军阀混战的中国选中了他;蒋介石对苏联的厌恶很大程度源于意识形态的分歧;那么毛泽东的不满,则是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苏共以"老子党"自居。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对苏联的认识各不相同,在他们的政治生涯中,中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却不得不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和在华利益的苏联交手,这其中的纠结可想而知。但关键在于,他们在国家利益与政党利益中作出了抉择,而结果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中苏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正"清除人民党":1953年美英对伊朗的准军事行动石斌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本书回顾了美英两国1953年对伊朗采取"准军事行动"的决策和实施过程,梳理了美英颠覆和推翻致力于推进宪政、反对王权专制的摩萨台政权,扶植巴列维王朝复辟并建立亲美独裁政权的隐蔽计划和行动。作者指出,美英出于自身战略与经济的需要而采取的干涉行动,阻断了伊朗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是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两国敌对至今的历史根源。本书是《美国海外隐蔽行动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有效推动学以致用的培训方法。行动学习法在中国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探索运用经历了了解研究、试点运用、依托中外合作项目运用、独立运用、本土创新发展等主要阶段,在问题解决、人才培养、组织能力建设和学习培训模式创新方面产生了积极成效。应进一步总结行动学习法运用经验,紧密结合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确保全党大学习、干部大培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