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牧琳 《当代韩国》2019,(3):118-128
朝鲜第一份民办报纸《独立新闻》由开化派政治家徐载弼创办。在创办之初,徐载弼等开化派知识人士将中国看作朝鲜实现文明开化的绊脚石,着力塑造蔑视中国的认识。然而,当他们看到中国的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之时,又流露出对中国的羡慕之情,对中国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一味蔑视中国,而是将中国看作一面镜子,以中国的状况来警示朝鲜人觉醒。《独立新闻》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与当时朝鲜的局势的变化以及开化派知识人士在朝鲜的处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柬埔寨、缅甸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多次出现关于中国劳工的争议与谣言,引起了这些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缅甸甚至发生打砸抢事件,损害了中国劳工的权益,也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这类争议的核心在于中国是否大量输出了低技能工人,抢夺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损害了所在国的社会与经济秩序。以印尼为例,由于印尼的技术工人较少,时间观念淡薄,工作效率低下,为加快项目的推进,投资印尼的中企在用工问题上也有许多无奈。中国劳工的争议问题有其经济、政治、制度和国际等诸多因素,需要理性看待,综合解决。两国政府、企业和学界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国劳工的争议问题,使中国与印尼等东南亚各国更好地对接与推进  相似文献   

3.
付博 《当代韩国》2022,(2):101-116
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一定的保守性与滞后性,带有后殖民主义和冷战思维的双重印记。在这种语境之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再现的《丛林万里》、《超级中国》与《中国常识》在对韩国社会的中国认知进行解构与重建方面便有着特殊意义。2013年出版的《丛林万里》与2015年亮相的《超级中国》体现了一种“经济靶向”的认知模式,迎合了韩国社会“经济第一”的思潮,客观上缩小了中国发展的内涵。相较之下,2020年问世的《中国常识》则凸显了一种“鸟瞰中国”的意图,力图对中国进行客观性全景再现。受西方思想与舆论的影响,《丛林万里》、《超级中国》与《中国常识》均在不同程度上误读了中国,但整体上体现了韩国社会的中国认知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所涉区域,很早便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交通往来,是中国—南亚交流版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文字的记载,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作为早期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中国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交通历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讨论层出不穷。但彼时这两个国家并不叫今天的名字,地域也在不断变化中,历史上对应的汉译古名包括大夏、身毒、罽宾、高附、迦毕试等。本文结合《史记》《汉书》《后汉书》《高僧传》等史料及中外研究成果,详细梳理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在中国汉代时期的命名、疆域、人种、民族、物产、文化等基本情况,及其与中国之间的交通方式、人员往来、商品流动和文化交融。文章重点考察该地区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及其在佛教传播、佛经翻译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对该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南亚古代交流史及丝绸之路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遗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6.
莫斯科中国城是与克里姆林宫紧紧相连的中心城区。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期间建成该城区城墙后,为纪念其祖居之小中国城而将此城区命名为中国城。她是金帐汗国万人长马迈的后裔,具有中国血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同东南亚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和学界有不少人士颇为热衷于"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本文从近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新版威胁论的分析框架提出质疑:美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主要是由美国自身政策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外交上的战略选择引起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在于夸大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回避美国自身政策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忽视东南亚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大正时期著名的批判思想家长谷川如是闲写于1921年-1923年的中国游记《看过中国归来的男子的话》为主要的分析文本,通过阐释其文中“自我”与“他者”关照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重新检讨和评价其对中国的国家形成能力持否定态度,却又对中国社会的自治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的中国观,力图为学界考察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作了系统阐述。以此为标志,现代化的中国理论初步形成,并作为重大原创性成果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全面贯彻这一理论的实践要求,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本质规定入手,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魂”;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支撑的高度,来理解党的二十大面向新阶段新征程作出一系列战略布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塑造中国形象、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维度,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话语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中亚石油与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展望21世纪,中亚石油潜力巨大,可能成为今后世界石油市场极为重要的新角色。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来石油的依赖度日趋增大。中亚石油将成为中国除中东以外的主要外来油源。因此,我们应对中国——中亚石油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为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区域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区域面貌集中体现了社会现代化水平、区域环境深刻塑造了经济体发展韧性、区域实力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潜力。瞄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在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厘清中国区域发展的未来重点任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中国式现代化,正确认识并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和区域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受近代东洋建筑与中国建筑研究先驱伊东忠太的启发和倡议,汉学家后藤朝太郎1912年在日本建筑学会上连续发表了以“从文字看中国古代建筑”为题的系列演讲,但这些演讲稿在中日两国近代建筑史上并未提及。梳理“从古文字研究古建筑”这一研究思想的起源,分析以汉学成就闻名的后藤朝太郎从文字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背景,并归纳与总结其发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理论体系与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史重新溯源并探寻其滥觞,以期为建筑史研究与建筑考古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备受世界关注.近年来,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频频产生摩擦,双方对区域合作机制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外学者借机鼓吹"中国分裂东盟"论,把当前东盟内部的不和谐全部归咎于中国,认为中国有意分裂和边缘化东盟.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分析和解构,可知"中国分裂东盟"这一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一方面,东盟正在发展为一个更加团结的共同体,东盟的"中心地位"通过坚持内部合作和发展对外关系得到了双重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依然需要一个团结和有作为的东盟为其发展提供经济、安全、战略等方面的支持,因此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分裂东盟."中国分裂东盟"的论调之所以会有一定的市场,实际上反映了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正在加剧,中国—东盟关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并进入"瓶颈期"的现实.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双方经贸关系发展的动力不足,有关南海问题的纠纷常态化,东盟未能及时适应中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中国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深了东盟的恐惧与不安,中美关系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东盟各国国内政治进入复杂多变的状态等.为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健康发展,疏导和化解东盟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既要提升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水平,也要管控分歧以稳定南海局势,还应重新调整与变化中的东盟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16.
过去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问题产生的争议,在中国和东盟方面都引发了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反思,一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从中国发展战略的内源性出发,本文认为东盟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重视东盟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必须承认,中国—东盟合作目前确实面临互信约束,部分东盟成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在犹豫观望。从双边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共同努力消除互信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利益共享中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近年来随着自贸区合作机制的不断成熟,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教育服务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教育服务及合作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是今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又一大渠道。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我国对东盟教育输出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邵乐韵  龙怡 《新民周刊》2012,(20):39-41
"4·11"中国留学生遇害案,触动了中国留学生担忧海外安全的敏感神经,留学生圈子中掀起"自保"热潮。中国海外留学军团正逐年壮大,以拥有全美最多国际学生的南加州大学(简称"南加大")为例,2011年,该校7226名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近3000人,占总数的35%。留学生人数增加,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十八世纪欧洲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和十八世纪,中国艺术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受到挑战。为了代表和定义中国,不同的模式被提出。许多画卷、地毯装饰、版画或是戏剧布景都从中国获得灵感。对东方的迷恋赋予内部装潢、家具、绘画以一种怪异的风格。某些艺术家捍卫被理想化的中国,另一些则以针砭的视角在舞台上塑造想象的人物。在法国,如同蓬巴杜夫人一样,所有国王的臣民都喜欢“中国物件”。在欧洲许多其它国家,也有着同样的现象。对中国的迷恋超越了装饰艺术,也在东方风格的建筑艺术里得到表达。“中国时尚”的影响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确存在,但是如同圆明园的欧式宫殿一样,很难精确地界定每种文明在这些整体线条和图形里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巴黎中餐馆组织起来以应对国外的陌生环境。虽然中国顾客在他们"自己"的餐馆里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习俗行事,餐馆从业者还是努力在适应法国顾客的消费习惯。在巴黎中餐馆可以找到中国少见的产品。结果,中国顾客并不总是欣赏这些既不代表今日中国,也不代表当下中国餐饮业的巴黎中餐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