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仁·梅尔基奥尔·德·沃居埃的文学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向法国读者系统全面介绍俄国文学。他的翻译思想是专门针对俄罗斯文学翻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纠正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删减、改编的问题,倡导"透明玻璃"式的忠实,确立了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透明玻璃"的理论是19世纪法国翻译摆脱"不忠的美人"传统的努力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忠实再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异域"风景",其本质和勒孔特·德·里尔提出的"历史重构"理论是类似的,强调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在语言层面上的忠实。  相似文献   

2.
钟鸣 《新民周刊》2012,(41):96-96
明清两代以精湛工艺烧造的、特别是清早期宫廷内府烧造的料器,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奇葩,它是东西方文化和工艺碰撞的结晶。国庆长假期间,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展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其中一个《净华·凝虹》南山房藏宫廷玻璃器、玻璃鼻烟壶特展,以150件清代早期宫廷料器及玻璃鼻烟壶珍品的体量,让民众近距离地分享了清...  相似文献   

3.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1):89-89
作为艺术品的琉璃、玻璃、料器,在绚烂的外表掩饰下,它们无法躲避一个共同的"阿喀琉斯之踵",那就是脆弱。唐代白居易早就在他的诗中叹息:"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琉璃,再加上梦中情人,一样的美丽,一样的不可捉摸,构成了人世间的莫大遗憾。不错,《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里则固执地宣示:"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相似文献   

4.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女性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主要来自婚嫁、生育等阶段。生育和抚养孩子成为了影响女性连续和平等就业的天然障碍。  相似文献   

5.
牧之 《新民周刊》2012,(41):95-95
现代玻璃艺术在国内真正兴起,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走向纯审美这里所说的玻璃艺术,指非功能性而以审美享受为主旨的创作。自清末开始,国内玻璃业的发展进入实用器生产为主的大工业化时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玻璃艺术处于萧条状态。除生活必需的玻璃器皿外,依赖出口的传统手工玻璃花瓶、料器饰  相似文献   

6.
孟晖 《新民周刊》2012,(48):86-86
怎样在既定题材中安插关于玻璃器的活泼情节,怎样尽可能生动地呈现玻璃的透明材质,以及怎样控制人与物透映在玻璃壁上的微妙视觉效果,竟成了画家之间比斗能力高下的具体项目。紫禁城出版社的朋友叮嘱我:"上博的《翰墨荟萃》展览一定得看!要花两天的时间仔细看!"确实,即使如今精彩展览应接不暇,但上海博物馆的这个"特展"绝对不可错过...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南海问题产生的争议,在中国和东盟方面都引发了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反思,一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从中国发展战略的内源性出发,本文认为东盟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重视东盟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分化东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必须承认,中国—东盟合作目前确实面临互信约束,部分东盟成员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在犹豫观望。从双边关系的发展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要共同努力消除互信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利益共享中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规律与活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与第一次朝核危机中中国的表现相比,中国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积极地承担起斡旋者的职责.中国愿意扮演斡旋者的角色源于其对朝核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全威胁.美国对朝鲜动武的可能性和朝鲜的冒险行为是对中国安全的重大威胁.中国认为,参加六方会谈不仅可以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中国可以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未来对六方会谈的总体立场仍将是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0.
风骨与物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的专业是日本语言,但闲时也思考一些有关中日文学的问题,且此癖已积20余年,因而对中日文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而入里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渐变过程中,笔者也拜读过不少中日学者关于中日文学的论著,其中又以中国学者的论著居多。每当读罢掩卷之际,均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然而,这些论著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传播、日本对中国文学的师承与借鉴、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等等。至于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可能因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之不同,诸学者所论甚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聊发议论,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5月2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邀请,匈牙利驻华大使库绍伊·山多尔先生(Mr.Kusm Sandor)出席欧洲研究所"大使论坛"并发表了中国与欧盟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主题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等40余名代表与会。山多尔大使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国与欧盟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与欧盟,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等问题。在演讲中,山多尔大使重点阐述了自己对中国和匈牙利关系的看法。一价值观差异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障碍库绍伊·山多尔大使认为,价值观的差异是中国与欧盟之间最大的差异,同时也是中欧  相似文献   

12.
论环黄海经济圈和南通跨世纪开放战略王福泉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与亚太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最先走向亚太。事实上,中国引进的外资80%来自亚太,中国70%以上的外贸是同亚太进行的。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对中国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文学在法国》和《法国作家与中国》在欧洲各国中 ,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与影响不是最早的 ,法国与中国的直接交流要晚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却是最大的。法国是世界公认的欧洲汉学中心 ,而且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心仪中国文化、推崇中国文学的作家 ,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学术机构、团体与专家学者 ,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出版或发表了那么丰富的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因此 ,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对南海问题影响较大的区域外大国,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与日本的介入紧密相关.为了攫取地缘利益,2011年日本积极展开穿梭外交,插手南沙争端,想方设法拉拢有关争端国家与中国对抗.其目的是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在限制中国的同时扩大日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是受中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日本在介入南海争端之时也不会轻易开罪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三件装置:"金砖"、黑玻璃和画家在艺术圈里,应天齐被认为是个很会"来事的人"。这个词决无贬义,而是指他不断地借助各种艺术语言来阐述灵感与想法,顶多就是变换频率较高而已。从表面上看,他从来就不安分守己,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从他拿起画笔那天起,就立  相似文献   

16.
白俄罗斯与中国分属欧亚两洲,两国在地缘、历史、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如今的白俄罗斯是中国在欧洲国家中关系最亲密的国家。白俄罗斯和中国命运与共,一路前行。这一判断,不仅仅基于两国在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融通与合作,更主要的是源于两国之间的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白中关系的命运与两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韩人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序 言在 2 0世纪前半期 ,韩国和中国都处在前所未有的苦难境地中 ,一个完全沦为殖民地 ,一个沦为半殖民地。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两国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与现代自主独立国家的建立而斗争的时期。面对类似的历史课题 ,两个民族基本上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以期达到目的 ,但这一共同合作是在韩国人大量向中国移居或者流亡的基础上进行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韩国人的生活与斗争的情况便在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反映出来。笔者在多年的调查中 ,找到了不少中国现代反映韩国人形象的作品 ,其中包括中国学者已在文学史著作中提到过…  相似文献   

19.
潘玥  肖琴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2):40-53+153-15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五通”合作成绩斐然,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并明确了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印尼的涉华传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中印尼关系的正向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一是印尼媒体涉华报道被程式化地纳入富有冲突性的“政治化”框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涉华议题遭遇污名化传播,印尼媒体负面涉华报道较多;二是中国国际传播权重不足,在外宣中存在话语体系不当、重心偏差、缺乏规划和深耕等问题,外宣成效有待提高;三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部分印尼人对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抱有疑虑,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进而对中印尼合作项目、中国企业与中国劳工提出疑问与批评。由此,中国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印尼对中国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形象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际政治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进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具体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二是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三是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