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后,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以绝对优势重新掌控众议院,民主党则以微弱多数勉强保住参议院过半席位,形成国会两院分治的新局面。此次选举民主党惨败有多重原因。未来两年,奥巴马为力争2012年连任,可能选择走"中左"路线,其内外政策会有所调整,中美关系也面临一些新变数。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本次选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在于: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了选民的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打破了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并对美国两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导致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民众对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对国家前进方向和联邦政府不能有效应对美国面临的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所形成的不利政治环境是主要原因。参议院控制权是本次中期选举两党争夺的重点。共和党夺回对参议院控制权所形成的两党分别控制白宫和国会的"分裂政府"格局将对奥巴马第二任期最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掣肘,从而进一步加剧业已激化的府会冲突,导致更多的立法和政策僵局。选举的结果还进一步加强了共和党"南部化"的趋势,引发了民主党内部在政策上和策略上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州政治的"极化"。  相似文献   

4.
在特朗普竞选2016年美国总统前后,建制派成为民粹主义的攻击对象。建制派是美国政治经济精英的一部分,其中的共和党政客是可能对特朗普施加政治影响的团体。建制派概念指代政治经济精英团体,由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不平等和华盛顿日益紧密的政商互动,民众对经济精英的不满转移到华盛顿的官僚政客,因此导致"建制派"概念被泛化。在特朗普在共和党中拥有高支持率的情况下,共和党建制派与特朗普形成一定互补关系,其中的技术官僚也缺乏挑战特朗普的能力与动机;这种情况可能要等到特朗普支持率下降才会改变。  相似文献   

5.
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权贵的高超统治艺术,靠制造恐惧统治已经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了。如不发生意外,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将由奥巴马与共和党的罗姆尼对决。罗姆尼是华尔街的人,他本人就是靠资本市场起家的资本-政治两栖精英,美国中产阶级的天敌——这点已无争议。另一个已无争议的是,奥巴马总统任内也没有大力维护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在2010年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借助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夺取了众议院的控制权,大幅缩小了在参议院中与民主党席位的差距。共和党取胜的竞选方法包括:成功地将全国性议题与地方情况相结合,推出高素质的候选人,以及合理地使用竞选经费,集中力量制造角逐选区。此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加剧了两党政治立场的极端化,增强了共和党的政治影响力,加大了奥巴马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内政策上的难度,并将由于选民态度的变化、国会及其委员会的构成和领导人的变动,而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2012年的总统大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研究》2014,(美国中)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通俄门"是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进行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产生于2016年大选期间,起源于斯蒂尔的报告。在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民主党积极利用"通俄门"来打击特朗普与共和党,其他反特朗普力量也想借此来削弱特朗普执政的合法性。共和党没有全力阻止对"通俄门"的调查,加上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原因,进一步导致"通俄门"事件不断发酵。"通俄门"加大了美俄关系改善的阻力,特朗普行政团队的建设和国内政策议程的推进也因此受到影响,它也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  相似文献   

9.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是一次针对奥巴马执政绩效的民意公投,也是一次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回摆。在中期选举历史惯性、选举议题发散分布、奥巴马民众满意度低迷,以及共和党竞选策略奏效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共和党得以在国会两院占据多数席位,与奥巴马政府形成所谓的"强分立"府会格局。基于这一状况,美国国内政治对峙与极化的态势将会延续下去,新一届国会将继续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领域展开缠斗,这无疑扭曲着国家利益,令美式民主陷入深深的迷思。就对华政策而言,新一届国会将延续其扰乱中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不和谐背景音"角色:在分立府会下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可能在经贸和军事安全意义上助力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中国周边安全、人权等议题上为中美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成本;而关键委员会及其领导层、关键非正式连线组织、关键涉华议员的调整与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会采取消极涉华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0):42-44
目前参与争夺共和党提名的几名候选人,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超级PAC的支持。每逢美国政治选举,筹款是候选人的一个重要功课。而因为"超级PAC"的出现,今年美国总统选战的"血拼"味将分外浓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布什的国家战略思想即"布什主义"已经成型.其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本文试图从美国的综合国力、美国的当代保守主义思想、美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共和党和总统个人、总统的高级官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有助于理解美国当前国家战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冲击和强大的工会等因素,导致美国"铁锈带"近半个世纪以来陷入整体性、持续性的衰落。该地区长期支持民主党的诸州在2016年大选中集体倒戈,陷入困顿的白人蓝领选择支持鼓吹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这既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关键,也可能开启美国新的政党重组和区域重组进程。特朗普政府为了回馈支持者,巩固其执政地位,确保共和党在新的政治变迁中占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振兴"铁锈带"的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当今美国政治中地位凸显的"铁锈带",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似乎重新建立起有利于民主党的"蓝墙",其最终的政治倾向将直接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对该地区的白人蓝领选民展开争夺,并因此更易于就贸易保护政策达成共识。虽然"铁锈带"从中美经贸关系获益,但作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和工会等利益集团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未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对"铁锈带"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2016年大选以来,特别是特朗普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美国政治和社会思潮中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就是另类右翼的崛起。另类右翼的核心思想是"白人认同"正受到运用"政治正确"和"社会正义"来削弱白人及"白人文明"的多元文化力量的攻击。另类右翼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迷因,摈弃建制派保守主义,把白人种族-民族主义作为它的基本价值观。另类右翼的崛起有着特殊的现实原因。作为极右翼保守主义的一个变种,它对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制定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作为目前跻身于美国政治主流的一个边缘意识形态和小的社会思潮,另类右翼思想的影响将是短暂的,不会取代主流保守主义而成为美国社会和共和党内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伴随政治极化一同出现的美国政治"种族化"现象在特朗普时代越来越严重。政治精英和选民根据种族议题划线,选择政党联盟,致使两党在种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增大,中间派消失。种族保守派与蓝领白人大量涌入共和党,构成共和党胜选联盟的关键选民。民权运动后,经济问题的种族化同白人身份政治相结合,加上两党"狗哨"政治的推动,使种族主义成为现代选举政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奥巴马时代"种族化"的溢出效应延续至今,是政治种族化加剧的重要现实原因。2020年大选临近,两党和民众在种族问题上预计将进一步两极化,这一趋势很难逆转,并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的运作与走向。  相似文献   

15.
徐海娜  姚寰宇 《美国研究》2023,(2):100-123+7-8
美国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个“政治进程”。美国保守主义的变化受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利益集团、族群人口等现实因素影响,尤其与美国激进自由主义的变动相对应,落实到共和党的政策执行中深刻影响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分化组合。冷战期间由传统保守派、南方保守派和新保守派组成的联盟,以推翻新政联盟为其宗旨。冷战结束后,保守主义影响力在小布什执政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行。特朗普上台后,其执政理念代表着民族与民粹保守主义对激进自由主义的再度反击,保守主义思潮也一度复兴。特朗普败选后,共和党内部派系林立亟待调整,保守主义的发展也陷入困境。美国2022年中期选举的结果恰恰表明特朗普效应的双重性和共和党极度保守的社会文化政策亟待调整的现实。此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和共和党内部未来的变化,关系到美国两党政治走向及内外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正>1960年美国总统的诞生[美]白修德著舒琦等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本书是美国的"中国通"白修德论述美国1960年大选及当代美国选举政治的专著。他曾经因为准确地预测了中国革命的结局而闻名于美国政界。凭借着记者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敏感和细腻,作者将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及其各自团队"参演"的总统竞选过程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书中对民主党的初选、两党的代表大会、肯尼迪与尼克松在电视辩  相似文献   

17.
九一一事件到如今的16年中,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反恐战略、穆斯林移民政策,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民主党与共和党业已严重的"极化"更因在穆斯林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而恶化。两党在穆斯林政策上的分歧不仅在其各自政府任内有鲜明体现,而且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遍布全球的利益,以及强大战略力量和全球干涉能力,美国对穆斯林的态度对其自身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49):26-27
成功卫冕美国总统后,奥巴马在Twitter上写道:"又四年(Four more years)。"短短三个字,浓缩了太多情绪。今年这一仗,奥巴马打得不轻松,几次差点被罗姆尼盖过锋芒,最后总算扳回局面。过去这四年,总统当得也不省心,经济、医改、失业三大魔咒,共和党的反击,茶党的崛起,让奥巴马和他所领导的民主党在2010年...  相似文献   

20.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2,(29):80-80
把夕阳工业和污染工业转移到中国或其他国家,对美国有何不好呢?就是共和党把话说得太死,坚决反对工作外流,弄得罗姆尼很是被动。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了奥巴马竞选连任的软肋。奥巴马反守为攻,指责罗姆尼亲自缔造和指挥过的贝恩资本难逃其咎,贝恩资本"投资的公司是外包美国工作的急先锋"。如果美国百姓相信,罗姆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