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梅 《美国研究》2006,20(4):51-71
本文在阅读自1902年~2003年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对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国中小学的外国历史(包括美国)的教学思想、美国历史的教学内容和观点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自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表明,一方面,中国中学的美国历史教学内容随着时代变化、历史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不同时期对这些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诠释;另一方面,独立战争、美国宪法和美国的建立、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一直是中国中学美国历史教学的经典内容。文章认为,教科书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过去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孙有中 《美国研究》2006,20(1):120-129
本文对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范畴、理论方法、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美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表现在美国研究领域的美国学者不囿于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积极借鉴或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使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本文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国的美国研究,但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资源共享的专业建制这两点上,中国的美国研究可以从美国的美国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韬 《美国研究》2005,19(3):132-146
美国的慈善基金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慈善基金会所不可比拟的。慈善基金会之所以兴盛于美国有其独特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与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他们积聚了巨额的财富,这为他们创办大型善慈基金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文化与宗教中鼓励捐赠、谴责贪婪的传统成为这些百万富翁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内驱力;当时的政治形势,尤其是“进步主义”和“黑幕揭发”运动及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促使富翁们出钱财创办慈善基金会的外驱力。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催生了美国的现代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叶凡美 《美国研究》2012,(2):151-156
2009年,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戈登.伍德推出了《自由的帝国:早期共和国历史(1789~1815)》(以下简称《自由的帝国》)一书。①伍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是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治史成绩斐然。他曾经撰写多部关于美国早期史的优秀著作,其中包括荣获班克罗夫特奖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  相似文献   

5.
萨科齐总统执政后对法国外交和防务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法国在2009年4月北约60周年峰会上正式全面重返北约。左右法国全面重返北约的要素繁多复杂,文章从法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国内方面,主要分析法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经济危机下萨科齐政策的调整和法国国内社会力量的支持;国际方面,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新形势下北约的战略调整。法国全面重返北约,标志着法国彻底回归西方,有助于促进法国在北约内部改革和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展。对美国,法国重返北约可帮助美国缓解中东地区的军事压力,促进双方在国际安全问题的立场上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6.
魏红霞 《当代亚太》2006,4(10):44-50
本文考察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以来,美国对这一组织的看法,参加这一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采取的行动,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后的政策措施。美国在推进贸易目标的同时,一直试图推动APEC朝安全化方向发展。APEC是美国推行亚洲战略的重要工具,但美国难以主导或领导这个组织。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殷弘 《美国研究》2001,15(4):21-28
"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公众遭受了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心理冲击和精神震撼.急剧加剧的被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当今在美国最普遍的一种情绪或心态,也是对美国的世界态势和对外政策走向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心理动因.在此情势下美国要以准备对付所有可以想象的突然袭击为重点,调整、改造和加强美国的整个国家安全/防务机器.不安全感的骤然加剧还将使得美国对于一些同恐怖主义问题无关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产生连带的强烈防范心理.在当前和最近一段未来时间里,总体形势对美国追求其对外政策目的高度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美国学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是否衰落所引发的辩论进行了分析介绍,特别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位学者——美国衰落论的主张者保罗.肯尼迪与美国复兴论的倡导者约瑟夫.奈——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就此次辩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美国的力量状况,以及当下的美国衰落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此次辩论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性问题——历史类比方法的适用性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延续与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量度一国之力量问题,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问题,文化与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值得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维和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从有效的国际主义到坚定的多边主义,从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到美国式的国际主义,最后回归到有效的多边主义。虽然变动不居,但从本质上讲,美国的维和政策基本上遵循着一条主线,即美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取决于美国政府对维和行动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国内压力(国会、民众)与这一认知间的复杂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从文化、经济与法制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的原因.本文认为,美国公益基金会的兴盛并非偶然,它得益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成熟的市场经济及健全的法治环境.美国社会文化传统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益慈善观念,成为美国社会自发捐赠和建立公益基金会的思想源泉.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美国社会有大量财富积累、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能够激励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这些条件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与捐赠意愿.美国健全的法治体系一方面维护了公益基金会的独立实体地位,使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又将公益救济和置于政府的依法管理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为公益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结缘美国所     
时间过得真快,几乎在转眼之间,美国所就到了而立之年!作为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我从美国所毕业也有1/4世纪了。当年入学、读书和后来从事研究时与前辈交往的点点滴滴,在此纪念的时刻,纷纷涌上心头。(一)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治是美国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美国学界关于美国政治的研究汗牛充栋。根据对美国政治性质的不同界定,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形成了地区主义、阶级冲突、多元主义、精英主义和共识主义等五个主流研究范式。同时,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也受到了社会方法论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历史上,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分别受到了德国国家学派、行为主义革命、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革命的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美国政治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问:您曾经在1992~2005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您就任美国所负责人后从科研上抓了哪些事?答:我主要抓了三件事:第一是抓美国所必须研究的美国全面性、长期性的问题,也即资中筠老师离任前跟我交代工作时反复提及的,这就是研究美国的兴衰。当时大家也在争论:美国到底是相对削弱还是绝对衰落?当时一种普遍看法是:美国的地  相似文献   

14.
王希 《美国研究》2020,34(1):122-140,M0006
本文以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的里程碑学术创作为基点,结合"新美国史学"的演进,对方纳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深度梳理和分析,注重讨论方纳的学术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包括美国社会与美国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在20世纪60年代变革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历史学家如何借鉴多重史学传统,来发掘"可用的过去",创造"新美国史学",重新解读美国历史,为一个多元化的美国建构一种新的集体性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5.
论蒙古国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起蒙美互称邻国,到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访蒙,两国正式确认互为邻国.蒙古视美国为"第三邻国",认为美国是其政治和军事安全的保障.而美国愿做蒙古的"第三邻国",看重的是其在中俄之间的战略地位.近年,蒙美政治关系不断深化,特别是双方超乎寻常的军事合作引人瞩目.美国一旦控制蒙古,将形成"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战略态势,进而可使其在东亚和中亚的战略部署连成一片.对美国而言,蒙古是其在太平洋地区战略棋盘里的一颗棋子,不仅是战略遏制的基地,也是制造中国周边不宁的一张牌.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反倾销法之"非市场经济"规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力 《美国研究》2006,20(3):77-92
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是中国出口商在应对美国反倾销诉讼时最为关切和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认为,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概念是冷战的产物,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美国最为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无论是采用生产要素方法还是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美国的“非市场经济”规则都使中国输美产品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中美迄今在这一问题上似乎仍没有松动的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对美贸易顺差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美国总统对反倾销这种贸易救济措施难以施加影响,以及美国商务部裁量权过大等。  相似文献   

17.
刘建华 《当代亚太》2012,(4):130-156,160
考察美国立国以来的外交政策演变轨迹的视角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阶段性演化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运行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变化的演化轨迹;二是周期视角(或曰钟摆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演变遵循一定的钟摆定律,在两种情绪或范式之间不断转换。在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时,学界大都运用前一种视角而忽视后一种视角。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研究,形成了以法兰克·克林伯格为代表的"内向—外向"情绪交替理论、迈克尔·罗斯金的"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理论以及杰克·霍尔姆斯的"情绪/利益"理论。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既有学理价值,又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研究该理论对于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规律、认清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所处的周期阶段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程 《美国研究》2012,(2):82-96,4,5
本文探讨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驱动力问题。居于主流的"二元决定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不仅受利益支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想主义价值诉求的影响;这种特殊的理想主义价值诉求建立在"美国例外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证明,在看似相互交织的二元目标背后,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选择的本质是以物质利益为主导。在确保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植根于"例外论"的价值观念对于美国对外政策的实际驱动作用微弱,难以构成独立影响外交政策的"一元"。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美国所建所30周年,经过长期筹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1年6月共同推出美国研究系列著作,向国内广大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美国研究成果。《美国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中华美国学会编纂的国内首部美国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企业领袖形成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美榕 《美国研究》2005,19(1):57-76
20世纪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稳居全球霸主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特有的人才优势。在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各显神通的众多人才中,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山姆·沃顿,李·艾柯卡、比尔·盖茨等一大批杰出企业家的领袖风范与巨大贡献举世瞩目。20世纪被称作“美国世纪”,也被称作“人力资本世纪”,这表明人力资本对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探究 20世纪美国企业领袖的成长、成才与成功路径,本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定性调查来分析这一精英群体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美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