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印尼政府实行新的华人政策 ,华文教育出现新转机。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如何 ?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华人社会和学者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歧见丛生、远未成型、前景未卜的话题。即便如此,对于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观念基础进行反思并不为时过早。通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学派"背后所体现的观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学派"面临的观念困境在于:如果我们批判西方作为深层差异之外在表现成果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会株连到该内核的其他优势方面?在主张中国观念价值的同时,如何避免其潜在的弊端与危害?在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文化、文明和思想层面的崛起及民族精神革新之后,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提供思想的活水源头。换言之,对理论的建构者而言,与其循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弊端而思考建构理论,不如立足于思考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塑造强大的积极的个体、如何保持民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思考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去稍远,但却能够保证理论应用的品质及其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3.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4):26-27
我们当然不是"三打祝家庄"。但,有鉴于医患矛盾始终居高不下,我们"三报医患事"如何?答案是肯定的,就目下医患矛盾的"急切无法化解"而言,再多轮次的报道分析,社会也会关注。问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医患龃龉,由来已久,到底谁最有道理?到底谁负主责?那  相似文献   

4.
印尼总统直选经两轮投票后,苏西洛以多数票当选为印尼第六届总统.印尼是东南亚地区大国,国际社会很关注印尼新政府国内外政策的变化.苏西洛总统组建的新内阁有什么特点?新政府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的走势如何?新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央-地区-地方自治:当代俄罗斯的中央再集权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中央再集权政策的源头、基本观念和利益是什么?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了它的进程和结果?中央再集权对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前景如何?本文旨在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首先纵览俄罗斯1990-2000年变革背景下的地区化趋势;接着考察2000年以来中央再集权进程中各政治力量的理念和利益所在,及其对俄罗斯联邦改革政策的影响,该政策可以称之为"新中央集权"(区别于苏联时期的"旧"中央集权).接下来分析"新中央集权"政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俄罗斯国家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总结部分,就中央再集权对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意义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张襦心 《新民周刊》2012,(49):66-67
有学者给这些被手机深度"雕刻生活"的人起了一个名字——"手机人"。放眼望去,现在"人人都是手机人"。早上7点钟,你在干什么?80后网络小说家"TimeBoy小天"说:"清晨的星巴克人不多,我每天都坐在这里,捧一杯抹茶拿铁,打开一个新闻APP,坐等天亮。"晚上12点,你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7.
王晓涓 《新民周刊》2012,(47):78-81
法国画家高更在1897年创作了他的巅峰之作,名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全世界的哲学家都一直热衷的发问。这些发问也时常困扰着我。家是港湾,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的情感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岁月更迭,我们家庭中旧的物件已经不多见,而当今的家庭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对传统家...  相似文献   

8.
德国宪法监督冲突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2,17(1):24-31
德国宪法监督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都有哪些表现 ?如何看待和评价它们 ?这些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9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进行了地下核试验,不仅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的安全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而且对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和无核化的东北亚战略构成了重大的挑战,并使韩国卢武铉政府长期推行的对朝鲜的"和平繁荣"政策受到重大挫折.联合国安理会于2006年10月一致通过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的决议,并成立制裁朝鲜委员会.那么,朝鲜为何竟然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要进行核试验呢?在朝鲜核试验的背景下,韩国的对朝政策何去何从?美国的东北亚战略与朝鲜核试验的关系如何?美国是否会对朝鲜动武,以战争手段变更朝鲜政权?这些问题无疑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0.
乐悠 《新民周刊》2012,(47):34-35
面对便利和隐私的抉择,所有人都想鱼和熊掌兼得。但享受便利的同时,谁又来保卫隐私?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彼得雷乌斯因为"邮件门"而被曝光婚外情丑闻,我们不妨直面这样的现实:不管是婚外情信息还是商业机密,无论你如何在电子邮件收件箱或文本信息文件夹中试图隐藏这些信息,它们总有被别人发现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面是一些如何...  相似文献   

11.
这部剧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的礼物,也是献给家长们的一份珍贵回忆,让两代人同时感受到"童话"的魅力。一部《安徒生童话》引发的奇思妙想:为什么善良的美人鱼最终化为朝阳下的泡沫?家人团聚的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何冻死街头?当一个叫"小躲"的女孩误打误撞进入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这些人物的命运被彻底颠覆,随着冒险的  相似文献   

12.
恩特  蒋一凡 《新民周刊》2012,(43):42-43
其实,这个审判本身并非是对"地震预测"的审判,而是针对防灾部门的疏忽与失职:在这个会议召开时,科学家是否清楚政府官员"消除恐慌"的最终目的?他们是否遵循了严谨的科学标准?他们是否向政府官员正确传达了准确的信息?政府官员又是否有效地向公众传达了这些信息?他们是否就这些信息开展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的崛起对东南亚区域以及当地的华侨华人社会造成哪些影响?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之下,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些变化的学术与政策意涵?具体来说,这些问题涉及三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主体: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自身,东南亚华侨华人所在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国的角度和立场。本文认为,中国的崛起及其与东南亚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成为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重要的外在因素,并通过国内政策而内化。当今及未来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既面临众多的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韩国经济的现状究竟如何?它存在哪些问题?韩国经济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困境?它将采取哪些应对挑战的措施?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5.
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者由于受地域文化、语言、认知等因素的局限,往往更多地关注铁路华工的美国"在场"研究,未能关注到华工原籍地广东的"原乡"研究,从而难以回答铁路华工研究中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华工从哪里来?华工原籍地村庄状况如何?华工和原籍地的关系如何?所以,应加强华工原籍地广东侨乡、美国西部早期唐人街和广东埠以及美国华人姓氏中英文对照等方面的研究。相应地,铁路华工研究中的"热点"——跨州铁路华工研究,应拓宽到尚处于"冷点"的美国铁路华工特别是西部铁路华工群体研究上。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世界,权力中心多元化(分散)和权力集中(若干极)的两种趋势并行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在讨论这两种趋势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对其中两大重要的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分属于东西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等都存在重大的差异,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不免出现误解。如何认识这些误解的来源和运行机制?如何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加以预测?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并能推动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学系于2013年10月2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欧关系中的误解"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  相似文献   

17.
同化,融合,还是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如何处理华人的入籍问题 ,并附加了一些什么条件 ?与此相联系 ,在文化上 ,东南亚华人是完全同化于当地民族的文化 ,还是积极地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 ,或是基本上保持自己的文化并与当地民族文化和平共处 ?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对1492份红头文件进行了‘体检',其中50份‘带病'文件被退回纠正或者撤销。"这是近年来衡阳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审查红头文件的"答卷"。对照衡阳的"成绩单",地方人大常委会审查红头文件还有多少"空挡"、"盲区"?面对数以百计的"红头文件",县级人大常委会一个兼职工作人员如何当好"守门员"?如何凝聚人大专委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监督合力?如何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  相似文献   

19.
"创意产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可以认定: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新阶段。"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京开幕,政协如何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化建设成为热议的话题。大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研究员以"创意如何改变中国"为主题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相似文献   

20.
作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并以后苏联电影中描写父与子代际冲突的代表性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影像叙事的分析和解构,来探讨"苏联形象"在后苏联电影中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是如何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的,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符码,并如何通过"父与子"的叙事,来进行创伤修复,重新塑造"理想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