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记忆检测的涵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犯罪记忆检测包括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诱导、测量、分析、识别四个成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犯罪记忆检测是一类犯罪心理测试,不是犯罪心理测试的全部;犯罪记忆检测可以用于刑事测谎,却不仅仅局限于刑事测谎;犯罪心理生理测谎仅仅是刑事测谎手段的一种,不能完全代表刑事测谎。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与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树华 《公安学刊》2000,12(3):15-19
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影响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界定的有两个方面问题 ,即青少年犯罪中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中“犯罪”范围的界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用语。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上限为18岁 ,下限为6岁开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当代城乡青少年迷信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7年对安徽省10城市(合农村)的3045名青少年进行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乡青少年迷信观的主要状况以及不同地域青少年迷信观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了形成的基本原因,对教育引导提出了建议。总体上看,当代青少年相信迷信的比例不大。城乡青少年迷信观存在差异,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可以逐步减少相信迷信的比例与程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犯罪资源是社会资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资源是指能够使犯罪行为主体对犯罪客体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犯罪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犯罪资源随着社会各种现象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不断地发展。同时犯罪资源的输入还受制于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种犯罪活动猖獗。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虽连年下降,大案要案仍时有发生;卖淫嫖娼犯罪屡禁不止;赌博之风蔓延城乡;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利用迷信进行犯罪活动回潮;淫秽物品犯罪泛滥;毒品犯罪死灰复燃,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6.
丁斯敏 《创造》2003,(12):47-48
记得大约是四十年前刚上小学不久时看过一幅讽刺漫画:一位愁眉苦脸的算命先生,摊前门可罗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大家都奔科学而去,谁也不愿意光顾这往日十分热络的地方。其画名曰:"没落的职业。"说实话,在当时,谁都打心里相信,在中国,算命测字这样的行当一定会在短时间内销声匿迹,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摆设。如今的现实,却无情地嘲弄了少年时代的幼稚:操算命"业务"精熟而在寻觅财路方面无往而不胜者,恐怕远远超过了当年。比较"灵验"的大小寺庙,非但一般百姓供奉大香者络绎不绝,为了自己的"仕途"跃进而虔诚地去求签算卦的领导干部也不乏其…  相似文献   

7.
8.
9.
关于邪教和迷信蔓延现象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邪教和封建迷信蔓延的现象必须引起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些同志对歪理邪说和各种忌讳的迷信,大多源于某种宗教心理。从客观缘由、科学局限性和主体需要等方面解析邪教迷信流行的文化背景,对于深入搞好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防止党内一些同志步入信仰误区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认知心理(主要是认知选择性)和社会影响心理(从众心理、时尚、逆反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迷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相较在校学生样本,我国正在服刑的青少年犯具有其显著的样本群体特征,尤其是日常行为具有明显的反规范和不良性表征。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家庭功能、亲子关系、社区环境、同伴关系与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甚为深远。整体上看,相较普通学生,青少年犯的家庭功能较为欠缺、与双亲关系较差、社区周边环境一般、对同伴信任度较低、学校对其教育成效也较弱;此外,青少年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偏低。在犯罪模式上,青少年犯罪也具有典型特征,如偏好抢劫犯罪、偏好共同犯罪、偏好街头作案等。在司法处遇上,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的刑罚适用普遍倾向于轻缓化,但青少年犯的矫治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揭示了现代迷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根源,并从心理科学角度对抵制与消除现代迷信,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操作性的策略:全面净化社会环境,减少“伪科学”的心理污染;丰富心理咨询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重视心理科普工作,完善大学生的心理修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性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前两天拿到一本杂志,浏览一下目录,发现一篇有关古代官场速信的文章,还真没有读过此类东西,很快翻到,此文写得真好,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作者对古代官场衙门的各种速信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性介绍。比如,很多衙门里都暗设有供奉精怪的大仙楼,有各种辟邪护衙的灵物,有因风水形成的吉屋与凶室,新官上任时选择什么样的时日,走什么路线,取什么方向,也有吉凶之分,进了官衙之后,还有一整套烧香路线,依次为社稷神、门神和灶神等。读了这些古代官场速信现象,你会感到很好笑,但因之史料丰富,你又会觉得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当代犯罪隐语的修辞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隐语不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受全民语言的制约。犯罪隐语不仅利用全民语言的语法,借用全民语言的一部分词语,而且也使用全民语言的修辞方式。文章针对全国各地流行的犯罪隐语,考察了析字、藏词、比喻、借代、摹状、谐音、双关、用典、释义、婉曲等十种修辞方式和使用的情况,并指出通过修辞方式了解犯罪隐语的构成,是识别犯罪隐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理性透视与对策设计防范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艳春 《前沿》2007,(3):127-129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犯罪的领域涉及面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以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状况、特点和原因,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做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犯罪本源理论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终极性、一般性、不受限定性、指导性等特征。犯罪内因是犯罪本源研究的主攻目标。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力推动所形成。犯罪动力可划分为犯罪原动力、犯罪内动力 ,犯罪外动力 ,这三种动力实质上就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源 ,它解释了犯罪产生的源头和形成过程 ,所以称其为犯罪动力论。犯罪起源于无阶级社会 ,母系社会就有了犯罪雏形 ,父系社会犯罪已相当严重。犯罪本质可一般性表述为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其政治特征是阶级性 ,其事实特征是危害性 ,其人身特征是危险性 ,其社会特征是关系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反对迷信的思想始于“五四”运动时期 ,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从急进的文化批判视角到以政治、经济斗争引导群众再到系统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自然科学反对迷信 ,其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从现场分析到犯罪重建与犯罪画像--犯罪分析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现场分析技术在理论基础、运用条件和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严重缺陷注定了其必然被科学合理的犯罪分析技术所代替.犯罪分析技术由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所构成.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以此为前提,就可进行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由于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及演绎式犯罪画像各具优劣,且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犯罪分析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中的鬼神迷信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神迷信是反动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鬼神迷信在青少年中的泛起有其内在的认知根源和社会根源,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社会监督、强化信仰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是提高青少年抵御鬼神迷信免疫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犯罪场中,网络犯罪场的背景条件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起作用的。代表了犯罪场系统要素的一个层次,具体包括网络时间因素、网络空间因素、网络被害人因素、网络社会控制疏漏因素等。网络犯罪场调控是网络犯罪控制的最有效途径。要通过对网络犯罪场诸要素的调控建构起一个动态的调控体系。以最终达到对网络犯罪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