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2.
季烨 《台湾研究》2014,(6):64-71
台湾地区监督两岸协议的基本规范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关于制定两岸协议监督专门条例的争议却持续了20年,主要包括两岸协议的法律性质之争,立法监督的深度和方式之争以及公众参与的限度之争。台湾内部关于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的争议,表面上体现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质是蓝绿政治势力对大陆政策主导权的争夺,同时也夹杂着少数政治人物的个人政治企图。鉴于其“泛政治化”的本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对两岸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3.
试论两岸关系的张力与极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问题何时可以解决?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两岸政界与民间社会、却又很难回答的问题。1979年元旦中国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4年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六点政策主张、1987年台湾方面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1990年11月台湾方面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12月祖国大陆方面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谈  相似文献   

4.
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政策演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鸿志 《台湾研究》2008,(4):12-15,38
2008年3月22日“大选”后,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高层互动频繁.两岸关系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6月1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及《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这标志着长期以来“单向、间接、不平衡”的交流格局正在冰消雪融,两岸同胞多年企盼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启动,两岸旅游及交流迈人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刘相平 《台湾研究》2009,(2):12-16,36
马英九在台湾2008年大选前提出并在此后多次重申其台商投资大陆的政策是“原则开放,例外管制”,“遵守‘瓦圣那协议’,以技术控管取代资金控管,凡非台湾独有或大陆已有之技术不必限制。”虽然目前受到岛内外形势所限,该政策尚未完全展开,但处于逐渐落实之中。本文试图就“瓦圣那协议”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关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两岸各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阶段。这也意味着两岸关系同时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如何突破政治瓶颈,开创新前景的问题。为此,大陆方面继在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商谈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后…,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又郑重宣示,“着眼于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大陆政策主张以连战、马英九的政策主张为基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九二共识”,但强调坚持“一中各表”;主张通过两岸“合作”以“维持现状”、捍卫“中华民国”;忌谈“两岸统一”,反对“台独”,也反对“一国两制”。近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的大陆政策主张发生偏移,主要表现有:强调两岸交流要“求同尊异”;扭曲“九二共识”,出现向“绿营”靠拢的苗头;从宣称两岸“合作”到宣扬“2D战略”,“反共”和“以武拒统”意味浓厚;企图突破“胡连会”“五项愿景”以谋求拓展台湾的“国际发展空间”,“挟洋拒统”;宣称“亲美友日和陆”,对台美关系的重视远远超过两岸关系。这些偏移,伤害了国共关系、两岸关系,朱立伦必须停止“偏移”“下滑”行为,带领国民党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8.
钟岷源 《南风窗》2010,(9):28-30
<正>未来ECFA的协商进程不仅挑战马英九的执政能力,同时也在检验大陆整体对台战略的效率。两岸关于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第二次协商4月1日在台湾桃园落幕,台方主谈人黄志鹏称,下次协商会尽快展开。对协商冀厚望的马英九随后对媒体说:"台湾方面不会开放大陆劳工来台,  相似文献   

9.
郑鸣  庄金良 《台湾研究》2012,(1):27-31,56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经济金融的交流合作正式进入“制度化”时代。在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岸经济主体对征信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跨地域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两岸在征信领域开展合作,搭建信用信息沟通平台,为两岸经贸和金融合作提供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落实ECFA后续协议的实施。另一方面,与台湾相比,大陆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10.
张宝蓉  邹莎 《台湾研究》2012,(6):42-46,52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部门正式通过并发布“陆生三法”(即“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相关修订条例,昭示着“台湾地区认可大陆高校学历”与“台湾高校向大陆招生”政策自此有了“正当的法源依据”。这亦成为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继台湾开放陆客赴台旅游及两岸签署ECFA之后的最重要议题与最热门话题。2011年,台湾高校首度拉开招收陆生的序幕。截至当前,台湾教育当局已完成两年的陆生招生工作。那么,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台湾“有限开放的陆生招生政策”成效怎样?在台就读的陆生对其就学的整体环境满意度为何?台湾当局该如何调整陆生招收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意愿,促进两岸高校相互招生的良性互动?这些无疑都是台湾当局及高校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1993年8月新党成立以来,其大陆政策主张就在其所有政策主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新党自身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两年来,新党党势衰微,从“关键性少数”变为“边缘性少数”,但是作为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治力量,新党不同于岛内其他政党,其大陆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新党大陆政策的基本内容 1、以“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为其政治诉求的基本定位。新党认为,“台湾及大陆都是中华锦绣河山,同为中国人的领土,凡我炎黄子孙皆应予认同。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统一势所必然”,“大陆12亿人民亦是我们同胞,我们不敌视他们”,主张“积  相似文献   

12.
刘国奋 《台湾研究》2012,(6):4-8,30
1992年,两岸两会几经协商讨论和函件来往最终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形成20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两岸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走得顺畅,反之两岸关系就会波折不断,甚至引发危机。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人到和平发展新阶段,四年多来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交往使得两岸民众共享其利,这与两岸有着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分不开的。两岸关系已进入到深水区,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无疑需要我们去重视“九二共识”、发展“九二共识”,让两岸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台湾民进党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政党,研究探讨这三党与“九二共识”的关系,对于我们缩小一些两岸关系中的矛盾分歧、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促进中国统一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多来,两岸经贸交流迅速升温,继2009年4月两岸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后,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MOU)在2009年11月16日签署于60日内生效后,台湾金融业赴大陆投资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两岸金融业发展现状、台湾金融业的竞争力及其赴大陆投资的前景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5.
近来,台湾当局多次在媒体上散布言论,企图为他们分裂祖国的阴谋寻找历史和国际法依据。他们提及《波茨坦公告》,试图说明台湾属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管辖从未及于台湾,“两岸分治是历史事实”。由此出发,他们要求“大陆方面应正视现实,允许台湾寻求...  相似文献   

16.
孙光圻  许俊峰  白雪 《台湾研究》2010,(1):31-35,41
2008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台北签署了包括《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以下简称《海运协议》)在内的4项协议,两岸交流开始进入全面、直接、双向的“大三通”时代。同年12月15日,两岸货轮分别从大陆与台湾的港口出发直接驶向对岸,结束了长达18年之久的两岸间接通航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以及新老通航模式更替时期所难免的历史惯性作用,要真正落实《海运协议》的精神实质,尚有待于两岸进一步沟通,以求协调解决。下面,试以两岸液化品运输市场为例,作一分析,略抒己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台湾的“反中”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由“台独”分子的“反中”政策所主导的,在部分台湾民众中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非理性、极端的排斥中国大陆的思想倾向。它具有对大陆的制度与意识形态充满偏见与反感、对大陆的对台行动与政策普遍持怀疑或反对态度、两岸关系中的一些小纠纷常常会引发台湾社会“反中”民粹情绪的爆发等三个主要意涵。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身份认同的异化是“反中”民粹主义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台独”势力的煽动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网络新媒体助推了“反中”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扩散。这股“反中”社会思潮不仅冲击了岛内政党政治格局,还给台湾政治生态以及两岸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六年来的美国对台政策李世安46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利用国共两党和中国人内部的矛盾,反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幌子下,阻挠两岸统一,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几十年来,虽然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几经变化与调整,但美国对台...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14日,中国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和稳定的法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尽管大陆与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但这丝毫没有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