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彩文 《思想战线》2007,33(5):121-122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是布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影响着布朗族民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而祭祀仪式则最为显性地维系和促动着这样一种功能价值的转换实现.  相似文献   

2.
布朗族祭奄     
布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怪,树木、石头、村寨等事物都与神有关,因此,他们祭毫神、祭寨神、祭家神、祭火神、祭水神、祭棉花神等,各种祭祀活动十分频繁。祭毫就是祭祀寨神,以祈求灭灾降福,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布朗族寨子的奄神一般都以古树为载体,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祭奄     
布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怪,树木、石头、村寨等事物都与神有关,因此,他们祭毫神、祭寨神、祭家神、祭火神、祭水神、祭棉花神等,各种祭祀活动十分频繁。祭毫就是祭祀寨神,以祈求灭灾降福,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布朗族寨子的奄神一般都以古树为载体,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1)
从有濮、僚记载历史以来,仡佬族民间信仰就普遍存在于仡佬族人的社会生活中,这种信仰理念随着民族历史发展不断演化,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到今天仍然不变的祭祖、祭"神"等,成为维系其民族自信的纽带,也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和合"思想成为民族生存、凝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直到现代,许多民族还保留着举行成年仪式的习俗。我国南方的瑶族、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布朗族和基诺族等直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都还保留着各具特色的成年仪式。其中尤以居住在云南境内的瑶族保留的成年仪式最为完整,形式也颇为特别。瑶族称成年仪式为度戒,也叫过法。瑶族男子长到二十岁左右就举行度戒仪式。度戒开始,被度者跟着度师走上巫台坐好。然后,度师开始歌唱请神,把家神、土地、灵公、花娘、社皇、盘古、神农、玉皇、山神、谷娘等各路神一一请遍。请毕,被度者端清水一碗,执火捻一条随度师对众神起誓:不冒犯盘王祖宗;不违背天意;不虐待父母;不欺老凌幼;不得罪亲友;不贪花好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朗族是云南省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也是该"直过民族"需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尽管该少数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还面临着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党和政府只有从布朗族的实际出发,针对该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各种具体对策措施,才有可能帮助该民族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杨军 《今日民族》2006,(7):43-45
纸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至今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汉、白、彝、纳西、藏、傈僳等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它是民间信仰体系中诸神灵形象的外在表现,从中原传入云南后,保留了大量的儒、释、道神灵外,也兼容了各民族信仰的神灵,种类不下千余种。那一张张跃于土纸中的神佛像,古朴、稚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从地方民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包含着特有的民族精神。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依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法律保护,常见的模式为公法模式和私法模式。鉴于两者都存在着利弊,采用公法为主、私法辅助的模式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说布朗族是茶的民族。茶与布朗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全县布朗族人口12611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8%和17.7%。双江是云南大叶茶的故乡,双江各族群众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当地出土的文物表明,在旧石器时期,双江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劳作,青铜器时期,他们已具有了冶铜的技术。他们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并且已懂得种茶。布朗族的原始宗教—祭——竜活动产生于新石器早期,祭祀中茶叶是重要的祭品之一,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期,茶…  相似文献   

11.
陶玉明 《今日民族》2006,(12):50-52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由四个自治民族组成的自治县,自治民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全县居住着25种民族,其中,布朗族属云南省人口在10万以下的7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世居民族。在双江25个民族中,布朗族经济发展较滞后,贫困程度较深。因此,认识布朗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布朗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在发展上存在的差距,分析布朗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布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尽快实现布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相似文献   

12.
施甸布朗族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朗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云南。其中生活在保山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布朗族少男少女到了婚恋的年龄,总是会在打  相似文献   

13.
玉朋 《今日民族》2010,(1):31-32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礼仪。 傣族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其佛教文化很丰富,佛教风俗与佛教礼俗十分多彩。很多礼仪是从佛教风俗、佛教礼俗中流传下来的。在佛教教义里有教为人处世的、与邻里相处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小辈与晚辈之间相处的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和谐内涵。现在,傣族群众仍然保留着入室必脱鞋的风俗,这是一种礼仪,也是傣民族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4.
布朗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耕文化、茶文化、纺织文化、建筑工艺、手工工艺、语言文学、民间歌舞艺术、宗教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等。在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和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后,布朗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就目前而言,布朗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武慧 《前沿》2012,(16):136-137
北川羌族酒歌保留着许多人类原始的艺术形态,无文字的羌族用最原始、最直接的唱歌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酒歌是北川羌族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直观体现.它有着保留、传承和发展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研究北川羌族酒歌也是研究羌族、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保护传承北川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传统与习俗,不论拥有多长历史,也不论它在一个民族心目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都只能在有利于这个民族今天和明天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前提下加以保留和传承。盲目自信、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我行我素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自我消亡。  相似文献   

17.
贵州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中保留着大量的女神形象,不仅再现了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样态,更展现了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女神信仰及原始母神想象体系。从创世神话中的大母神原型意象群,到洪水神话中的兄妹婚始祖传说,再到传统节日、祭祀中的女神崇拜,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呈现出一体多元的发展特征,承担着民族始祖神、保护神、自然神、生育神等多重功能。与此同时,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女神信仰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吸收,丰富完善了中国神话系统。  相似文献   

18.
余群 《传承》2014,(10):148-149
从贵州等地迁徙到桂西的仡佬族人,随着民族历史不断发展演化,他们的信仰理念从多神到祭祖、祭树神的崇拜,不仅成为维系民族自信的纽带,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桂西仡佬族的民间信仰中包含着发源于商周时期的"和合"思想,把当地族人团结成和睦、融合的有机整体。"和合"思想成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艺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文化形式.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吟唱传诵,到古印度历史传说的讲说表演,再到日本近代盛行的"落语"和"漫才",以及非洲各国如塞内加尔等的口头文化传承表演,世界各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社神信仰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遭到西方宗教强势侵袭时,广西博白客家坡头村民为继承传统文化,将"田头社王"改称"福德正神",由"农业神"变身"全能神",与上帝神分庭抗礼。通过不断调适和创新,坡头村社祭习俗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乡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育乡民地域认同和互助互惠等方面均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