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既需要构建与充实科学与合理的框架内涵,也需要选择合理与可行的推进路径,这不仅关系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到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建立两岸和平制度化机制与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三方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可行路径选择,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观察思考1995年以来20年的两岸关系史,探讨了两岸关系在曲折前行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认为目前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它与历史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客观原因,更由主观因素促成。为使两岸能够真正摆脱结构性困境,两岸双方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更多的历史担当和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对此,文章提出了两岸双方必须建立一些新的观念和采取一些新的做法,以及目前两岸必须重视和解决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两岸关系已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并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受到岛内政治、文化教育、两岸关系、国际政治与青年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大交流背景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仍然呈现出“去中国化”与“台湾化”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统一将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继续深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建构“双重认同”作为化解台湾青年“中国认同”危机的基本路径,在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基于一定政治基础的协商谈判始终是两岸双方增进互信、扩大共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两岸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岸谈判的形式和内容,两岸关系的实践决定并推动着两岸谈判深人发展,逐步形成反映历史阶段性特点的不同模式。基于两岸谈判的领域、层面对谈判模式的需求不同,两岸双方有必要从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根据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实际情况,适时推动谈判模式的创新发展,为构建和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加快两岸金融合作进程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加快发展,改变长期以来两岸金融合作严重滞后发展的状态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2009年4月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签订《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了两岸金融交流合作正常化的进程。该协议规范了双方金融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重新上台两年多以来,在两岸执政党、执政当局及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推动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正在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的主流民意,从而为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然而,两岸关系快速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两岸之间固有一些分歧,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种负面消极因素也不断浮现,两岸政治关系仍然迟迟无法有所突破,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迈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经过四年多来两岸执政当局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已由和平发展开创期步人巩固深化的新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两岸制度化谈判的恢复和推进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不仅解决了一批长期制约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难点问题,而且促进了两岸政治和社会互信,夯实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两岸谈判的具体内容虽由两会承办,但其主体是两岸执政当局,执政双方的战略、原则、策略对谈判的达成及其成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脉络,特别是两会商谈的有关实践,探究马英九当局关于两岸谈判的战略思维、基本原则、做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障碍,希冀为两岸继续巩固谈判成果、开创谈判新局提供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8.
叶世明 《台湾研究》2009,(6):7-11,18
两岸经过二三十年的交流、交融、激荡之后,现阶段不仅应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而且应以实际行动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建构两岸共同的精神殿堂,将形塑整体性价值共识与建构“两岸精神共同体”的使命、责任等问题提进议事日程。两岸社会若缺失一种社会整体性的价值共识与两岸精神共同体.将难以有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也很难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互信、政治互信,势必会影响到两岸同胞情感与社会全面的融合。因此,两岸未来能否达成具有趋同性的整体性价值共识,寻找到正确的即能够包容双方歧见又能有效实现整合建构的道路,对两岸社会的凝聚力与共识的扩展,促进两岸社会融合与共同家园建构.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是一个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正因为此学界更多地侧重于从现实政策角度出发分析即时性的重大事件并进行对策研究。任何实际问题皆蕴含着内在的规律或模式,只有从理论意义上探索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岸关系背后的影响因素。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轴,也是两岸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本文拟对两岸经贸关系研究的理论运用作一回顾,探寻新形势下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理论创新与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台湾进入了政治转型期,开始从传统的国民党威权政治统治向所谓的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转型。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转型不仅给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而且也给两岸关系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台湾政治制度转型问题,不仅是研究当代台湾政治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而且也是我们在研究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向和平统一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探研台湾新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积极寻求对策,在台湾新政治生态下,设法避免和扭转对两岸和平统一不利的因素,鼓励和推动对两岸和平统一有利的因素,为未来两岸最终和平统一营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形势下建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重要主张。表明了新时期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方向。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角度看,在当前两岸政经形势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探讨和思考如何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无论对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转型升级,还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执政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两会协商,先后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两岸制度化协商不断深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和实施以及两岸经合会成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获得突破,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机制化和制度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并大踏步推进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同时,两岸关系发展也潜藏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叶世明 《台湾研究》2013,(6):7-11,34
两岸政治对话是两岸和平发展内在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必然要求。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商谈政治观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商谈共识的理论思想,把握商谈共识论的理论内涵,可以为建构两岸政治对话理论框架、实现两岸政治对话与建立处理两岸事务的新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哈贝马斯商谈共识理论基本内涵,探究它在两岸政治对话中的应用,着重在商谈共识论视域下论述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提、过程与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生效,不仅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突破,推动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未来两岸农业寻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在ECFA后续谈判或下一阶段的单项协议协商中,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ECFA对台湾农业的影响,对在ECFA框架下有效规范与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拓展两岸农业合作,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两岸关系交流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仅有经贸合作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深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是建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形成两岸统一认同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以两岸文化合作机制与文化共同体构建为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张文生 《台湾研究》2008,(5):18-21,59
两岸关系是国共内战的延续,国共两党关系长期以来是两岸关系的主体和核心。2000年,随着台湾政局的发展,国民党失去了台湾的执政权,也丧失了大陆政策的主导权。2005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两岸政党交流,两岸政党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两岸政党交流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使得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8.
彭维学 《台湾研究》2006,(6):29-32,40
1996年以来的10年,两岸围绕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大陆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格局。两岸政治关系震荡倒退,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政冷经热”、“官冷民热”的矛盾更加突出。总体上,有利于“反独促和”的积极因素显著增强,“反独遏独”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两岸关系总体上朝有利于大陆的方向发展。回顾过去10年来两岸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因素的变化,对于预估两岸关系走势、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开放,两岸民间交流加速发展,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由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建立与巩固,传统安全因素即政治与军事对于两岸关系的威胁逐渐淡化,但是非传统安全因素如跨境犯罪、传染疫病、重大事故、恐怖主义等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上升。两岸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合作,强化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控制能力,优先解决和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重大冲击和损害。  相似文献   

20.
《台湾研究》2014,(1):1-3
2013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了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双方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扩大两岸交流合作、致力振兴中华等方面的共识在扩大、互信在增强,但是岛内朝野政争仍然激烈,政局复杂多变,这与两岸既有的矛盾分歧和前进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相互叠加,深刻地制约着两岸关系发展的层次和水平。2014年是岛内政局演变和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