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硕士生招生考试是招生单位与考生相互选择的选拔性考试,是双方建立录取关系的过程。本文拟从契约视角,结合北方工业大学实际工作,对招生单位发布招生简章、考生填写报考志愿、招生单位组织考试录取等环节进行分析,对构建规范制度进行探索,确保考试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实现招生单位培养资源与考生科学配置,积极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促进受教育权平等须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重点高校在各地的招生指标,存在着十分不均衡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孩子上北京大学的几率(以当地招生数/当地考生数)是河南孩子的60倍、浙江孩子上浙江大学的几率是江西孩子的30倍、山东孩子上山东大学的几率是广东的36倍。这种不均衡,显然违反了宪法关于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1917年夏,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担任了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有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一边读一边叫好,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然而,当他查看这名考生的其他各科成绩时,不禁大失所望,原来,这名考生除了国文考得好之外,其他几科成绩特别差,尤其是数学,竟然考了零分。  相似文献   

4.
《检察风云》2010,(4):75-75
“不考语文”最早被记者察觉,缘于一名考生的抱怨。而这名考生之所以抱怨,是因为语文是她的拿手科目。实际上,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当然有权安排考试科目和内容,考生只能完全服从。这种“感打愿挨”的事,本不该引出“怪张怪李”的怨言,在英语通吃天下的语境下,与其说高校“学种歧视”,不如说“学科优待”。  相似文献   

5.
高考招生的无区别对待,即确立一个中立标准———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是否录取,虽然能够根除故意歧视,但不能消除事实歧视。而以消除事实歧视为目的的补偿平等、优先录取,只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不具有普遍意义。高考招生平等保障,应是与正义社会相契合的参与平等,社会各基本派系(如民族、地域)都应有适当比例的合格考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意味着,当无区别对待招生损害了正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域因素在高考招生中就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再度成为焦点.而不久前,自主招生考试三大同盟中的“北约”、“华约”考试吸引了全国约20万学子赴考.与饱受诟病的高考相比,自主招生引发了诸多争议.@@ 火爆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自主招生的这一小步,能否撬动中国高考制度的大变革?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农村学生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笔者就此走访了广东省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少考生、家长和热心网友也纷纷献策.  相似文献   

7.
蒋伟  马照云 《政府法制》2008,(12):16-17
高考在即,88名西安考生却因学籍和户籍不符合陕西省招生政策而被取消高考资格,原因是西安市与陕西省的高考政策发生冲突。4月18日,其中的14名考生状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认为,陕西省教育部门认定这些考生属高考移民的法律依据值得商榷,即使这一政策程序及实体合法,也应对这些作为特殊群体的考生施以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8.
热点聚焦     
正MBA考试作弊据媒体报道,2014年1月初的MBA招生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附近出现不止一个神秘"作弊电波"。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涉嫌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部分考生在该考点作弊。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在招生考试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码摄像、光电读卡、网上录取,科学技术为考务管理提供了高效率,同时创造了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然而,近几年,各类考试考生的违纪舞弊行为已经逐步走向隐蔽化,舞弊手段的科技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普及,考生维护自身权益和考务人员依法治考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对违纪舞弊的有效取证,摆上了招生管理的重要工作议程。因舞弊证据的可信性问题,有的已经诉诸法律。由于现行考务管理对舞弊不能获得足够的证据,招生管理部门败诉的案子也已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9月4日上午,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9月4日新华网)不分文理科,有利于推进通才教育;改革外语考试方式,有利于推进外语回归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分省配额招生制度作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大学本科招生制度违反了平等保护原则,对考生进行没有充分根据的事前区分,使不同地区的考生因为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在高考招生中受到明显不合理的区别对待,因此侵犯了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2009年扩大自主招生,新增推荐学生十六字方针,其招办主任向外界宣称,这十六字方针原有“孝敬父母”一条,后因专家组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于是才改为“心系天下”。但该招办主任仍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实,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 ,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 (以下简称考生 )、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 (以下简称考试工作人员 )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 ,由经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承办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第三条 对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以…  相似文献   

14.
《公民与法治》2010,(14):46-46
今年,不管是有没有参加过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都很清楚地知道,时下,考试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了,一些新鲜名词、新鲜事物频繁地出现在考试中,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蚁族等。对于参加今年中高考的学子们来说,很有必要了解一些,这样答题时也就驾轻就熟了。  相似文献   

15.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历史和现状证明,统一的入学考试和明确的选拔标准是我国招生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现行的国家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加复试的模式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但是文科类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应借鉴有统一入学考试模式的先进域外经验,突出对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测试,改革现有招生模式的不足。在报录比较低的阶段推行两段制考试,资格考试与专业选拔相结合。在报录比较高的阶段推行初试、复试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化,提高考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6.
《法庭内外》2006,(6):61-61
法官: 我的侄子小君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去年缴纳高考报名费后.取得了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考试资格。在高考第一天,由于小君欠所在中学500元学费,学校要求小君必须缴清所欠学费或写下欠条后才发给准考证。结果小君拿到准考证时已经超过了进入考场的最后时间,致使小君没能参加语文考试,按规定该科被计为零分。请问学校扣发考生准考证的行为是否合法?小君能否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7.
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首届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我抽看了北京考区中四个考场和上海、河南寄来的共计一百二十份作文试卷,对这次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初步了解,试作肤浅的分析。 这次作文考试题目是《应考之前》。作文占语文试卷分数的百分之四十。按分数统计,二十分以上的有  相似文献   

18.
张千帆 《中外法学》2011,(2):248-269
本文从大学招生指标制度和录取标准的地方差异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社会后果,并认定招生指标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违背了宪法平等原则。文章肯定了少数族群优惠政策等纠偏行动的初衷,但同时指出其需要改进完善之处。文章最后探讨了统一高考的必要性、考试公平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对于打破招生地方保护主义所应承担的宪法义务。  相似文献   

19.
1月23日、24日,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的消息立即成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复旦大学招办微博日前发表声明,称有“李鬼”假冒复旦大学老师致电考生,取消考生与复旦所签协议,骗学生改志愿,并宣布“李鬼”很可能来自上海某理工类高校。而复旦某教授更在他的微博中点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前天,上海交大招生办官方微博连发4条声明,对此事进行回应,声称遭到了肆意诋毁,保留追责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