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所谓检察工作一体化,是指检察机关在各级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按照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的要求,实行上下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检察工作一体运作,即在纵向关系方面,强化上级院的指挥监督权,确保检令畅通;在横向关系方面,强化同级院的职能协助义务,开展检  相似文献   

2.
李瑚钰 《法制与社会》2011,(25):192-193
驻所检察工作是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对驻所检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提升驻所检察工作的地位,才能强化对看守所执法行为的法律监督,充分实现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环节的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3.
《江淮法治》2010,(21):62-62
萧县人民检察院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检察院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萧县"为着力点,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4.
近日,湖北省咸宁市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进行了研讨。会议指出,推进检察工作一体机制建设,一要强化思想认识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二要强化执法行为上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三要强化领导关系上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四要强化检务保障上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潘春伟 《法制与社会》2011,(36):206+208-206,208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基础,承担了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主要和大部分的法律监督职能。统计显示约80%的检察机构、工作人员和办案任务在基层。基层检察院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法学杂志》2012,33(1):176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在以李钟同志为党组书记、检察长的院党组带领下,秉承“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坚持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检察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近三年来,该院从“宁波市先进检察院”到“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直至“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实现了检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探索出的重要工作机制之一,也是下一步深化检察改革和工作机制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检察发展论坛第一次会议,围绕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推进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创新和完善各项执法办案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摘要刊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工作的基础,在整个检察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检察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检察工作方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依法治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推进基层检察院的建设,越来越显的尤为重要,面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院的建设,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检察资讯     
广西平乐都安平乐县院:荣获"桂林市先进基层检察院一等奖"荣誉称号平乐县院被桂林市院评为"2011年先进基层检察院一等奖",这是该院连续两年获此殊荣。2011年,平乐县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全县稳定、发展大局,务实创新,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各项检察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0.
法律监督是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我国宪法第129第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明确了检察机关运用法律监督职能保障和维护宪法与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的职权和任务.笔者从多年检察工作实践出发,对基层检察院如何强化法律监督职责,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12.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3.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单的管辖权是正确处理无单放货等提单纠纷的首要问题。提单的管辖权条款属于协议管辖,是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物。无单放货案件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所谓的“侵权纠纷一般不适用协议管辖条款”的规则并不能当然适用。根据现行法以及民事侵权的基本法理,分析中国法院用于否定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侵权诉因”及“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两个主要事由,认为以“侵权诉因”排除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违背法理;而以“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作为否定承运人总部或主营业地之管辖连接点的理由也过于极端。在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提单管辖权条款问题的三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内容上不断丰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在体系上不断完善,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中国大陆新《合同法》第402条、403条的规定,大胆借鉴英美法系代理法的做法,突破《民法通则》将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陈腐规定,建立了隐名代理制度和不披露本人的代理制度。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代理理念从区别论到等同论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民事活动即将发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