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淤积、决溢、旱涝灾害频繁,甚至影响古代王朝的国运,已成为全球人地关系中独特的经典案例。从河道变迁与治理、农业发展与人口变迁、城镇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供珍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人地关系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的空间.在历史上,独龙族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劳动力主要以刀耕火种农业和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依附于土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少部分独龙族剩余劳动力可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走向市场,在减少了对土地依赖的同时,由于经济利益趋动,乱砍乱伐和过度捕猎又加大了对动植物资源的索取.20世纪独龙族人地关系的变迁历程,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文化变迁而来的.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只有坚持人与自然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才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张锦高  白永亮 《理论月刊》2003,23(12):34-37
本文以人地关系系统理论为基础,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分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因素,并提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资本,运用相关理论剖析了四大资本,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组合选择。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之杭嘉湖地区自宋代始,区域人口增长快,且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人地关系失衡与紧张,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剧。文章主要探讨历史时期杭嘉湖地区人地关系的调适路径,期待对今天实现人地关系和谐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苗族稻作与祭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放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8.
9.
许洪畅 《今日民族》2010,(11):24-25
元江傣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服饰、起居、婚恋、丧礼、时令与节日、生产、生育、祭祀、巫术、占卜等众多民风与习俗,无不放射出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10.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世代生活于南方的“越人”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现今依然穿着蜡染服饰的“百越”民族后裔,世代耕种水稻。从稻作文化投射于蜡染艺术中的深层内含,可窥视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轨迹、农耕文化心态及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3.
简论我国稻作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殖崇拜作为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稻作文化中有着诸多的反映,它往往与人们祈盼谷物丰收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从对鱼、蛙、龙、鸟及一些相关崇拜事象入手,简要论述了我国稻作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内涵。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种植水稻在《史记》《汉书》等文献典籍内早有记载,其后一直到唐宋时期的文献中还有所提及。此农耕模式跨越了人类早期社会与有史料可凭记载的不同时空范畴,对探讨稻作文化的起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纵观此前有关稻作文化起源方面的研究,对“火耕水耨”的相关记载与考古发掘的取证相互联系不甚紧密,使得有关稻作文化起源研究长期处于久疑不决之困境。若能借助民族学有关文化类型演替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有价值的突破便可期可待,我国南方各族先民在稻作文化起源中所作出的贡献亦可获得可信验证。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贵州世居民族。本文以较丰富的资料,分析现今布依族地区地名的构成特点,从中指出布依族地区地名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十分丰富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7.
杜晶 《今日民族》2010,(9):42-45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和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18.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郭山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7,33(6):82-87
常规的人口理论将"多生、男性偏好"视为在我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传统生育行为,但这一命题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却得不到历史实证材料的支持。相反,傣民族的传统生育行为表现出"少生、无性别偏好"的"现代化"生育特征。  相似文献   

20.
4月20日(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弘扬妈祖精神,传承妈祖文化,天津举办“纪念天后诞辰1046周年”庆典活动。妈祖诞辰庆典活动在津已经举办了两届,今年恰逢天津天后宫建宫680周年,庆典活动声势更加浩大,天后宫不仅举办妈祖诞辰纪念活动,而且还将组织皇会队赴台湾参加北港朝天宫妈祖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