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傣族是以稻米饮食为主的民族,这一选择是傣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定位,长久迁徙之后的生存需要。以稻米为主食也是傣族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智慧行为,这样的行为透露出他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而围绕稻米饮食与稻谷生产形成的各种文化事项则突出反映了傣族人的民族特征,使其深深烙上了稻作民族的文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郭中丽 《思想战线》2012,38(1):131-132
红河沿岸傣族人口聚居最多(近5万人)的县区之一的新平县境内,漠沙沐村①花腰傣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宗教、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是学术研究中的特色,可对于花腰傣孩童教养却未见专题性的探讨。一、传统教养文化从传统意义上说,花腰傣家庭、村寨、宗教信仰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育化功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6.
南传佛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不仅是佛经教义的传播,也是佛教自身及其周边文化的推广。因此南传佛教对傣族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整体上,南传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领主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傣族地区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7.
傣族孩童教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养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等多元教养主体因子之间及其与孩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互动。家庭成员将民族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对孩童言传身教,熏染濡化|傣族与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同域共居在沐村作为花腰傣文化的典型旅游点进行着多元文化互动|以家庭为中心,整合了其他主体教养实践的开放式孩童教养体系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着“交响乐式的表演”|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在重重矛盾关系互动中,傣民族平衡调谐,静观其变,守望幸福。由此提出,文化自觉,构建多元教养文化互补机制,寻找互动中的平衡支点,是我国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互动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健 《前沿》2013,(17):159-162,178
人情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人际网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傣族社会中,人情文化成为人们传达情义的一种社会惯习,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这是傣族社会中民族认同的一种原生情愫。本文以云南省德宏的一个傣族土司属官寨——官纯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了傣族社会中人情互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情文化在傣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表达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传说中的水、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和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等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其相关的用水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研宄与探索.文章认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在傣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德明 《今日民族》2011,(6):F0003-F0003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面具做工精良、造型奇异、色彩斑斓,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至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傣族面具,仍然在一些傣族村寨流传。  相似文献   

11.
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傣族居住在云南省,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内外的傣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傣族社区生活的影响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本文试对傣族社区影响较大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作探讨,从中了解傣族宗...  相似文献   

12.
对于傣族文化的研究,过去多侧重于精神文化方面,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研究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远远不够了。本文拟从傣族古代稻作农业入手,来探索傣族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远在两千多年前,傣族地区就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而傣族的先民,即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从商周时起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水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据考证,黑水即今金沙江,说明远古时代这里就“百  相似文献   

13.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14.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16.
浅析文化生态语境中侗族鼓楼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村寨,从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艺术娱乐到地方习惯法、习俗、节庆、交际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鼓楼,鼓楼长久地"在场",并造就和谐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左右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民族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的矍氏宗族的祭祖活动为例,对湘西土家族的祖灵信仰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窥视土家族传统文化一斑。  相似文献   

18.
对于宗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从精神刺激物质的角度来理解,而应从文化体系的总体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云南傣族村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仅对傣族社会的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还对傣族社会传统生活伦理和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形塑起着关键的整合作用。当下,由于片面注重当地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忽视了对整体社会形态的考虑,这种整合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韦磐石 《人民论坛》2010,(12):180-181
布依族因其宗教信仰使自身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布依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对黔西南布依族宗教信仰文化心理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布依族宗教信仰文化及其心理行为的发展变迁轨迹,保护布依族宗教信仰文化遗产,传承布依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