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有位家长在我面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家里经济这么困难,今天要家长为他买这样,明天要家长给他买那样。不买,就不上学。当时,我问家长: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收入和开支吗?家长说,没告诉他,他不知道。象这样家长不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孩子不了解生活真实的人相当多。  相似文献   

2.
我看乞讨者     
有一年到北京旅游,过前门时一位妇女拉住我,苦着脸说丢了钱包,找不到亲人,她和孩子都没有饭吃。几米外,一位约5岁的孩子正咬着手指望着我。我掏出3元给了她,她要我留下地址以后奉还。我说不用了。在厂州街头,我对乞讨者也曾慷慨解囊。不是自己富有,只希望用微薄之力,给人间增点温暖。然而,以后报章陆续披露,其实大多数乞讨者都是骗子。他们“乞”钱建房子娶媳妇住宾馆,靠“乞”致富。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2):21-21
来自美国的崔米娜女士讲述了她儿子在中国的小学生活——把孩子送到中国的学校上学,跟上国际学校和国外的学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的朋友们都这样问我。  相似文献   

4.
蒋方舟 《法制博览》2010,(18):76-77
父母最擅长三种谎言。一种是替孩子消毒,一种是替孩子判断,一种是替孩子生活。每一种都号称善意,每一种都打着“保护”的旗号,每一种曾出现在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里赚人热泪,每一种都让孩子在成人后郁闷愤怒委屈后悔,最后却化成一声叹息:“他们也是为了我好。”  相似文献   

5.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像生离死别.每逢幼儿新入托,"呜呜呜,我要妈妈,我要奶奶.""让我出去,我要找妈妈,我要回家."这种不谋而合的"大合唱"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孩子没哭,旁边的妈妈、奶奶先忍不住哭了起来.其实,大多数孩子被送进幼儿园初期,都会有哭闹的现象,而且接下来,他们还将面临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上课、游戏交友等行为习惯,乃至生病等种种不适应的新情况.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减少孩子哭闹现象发生,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入园新环境呢?孩子哭闹有四种类型,家长和老师可以据此"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6.
他在国内是有妻子的,而且还属于“恩爱夫妻”的那一类。因为结婚的时候两人便商议着要出国,所以一直没有计划要孩子。其实他妻子还是蛮喜欢孩子的,见了别人的小孩便看得眼都直了,但他却一直念着他的出国梦。妻子也曾回娘家诉说过想要个孩子,但一想到将来在国外的生活,两人便不敢再提孩子的事。 结婚6年后,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签证,心中的狂喜很快便被忐忑不安所替代。妻子自他开始整理行李时便一直  相似文献   

7.
正前两天北京电视台《非常向上》节目组搜集了120道家长在疫情居家期间带孩子的苦恼问题,要我帮助解答,问题各式各样。看完家长的苦恼,我不禁陷入了深思:家长的烦恼几乎都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好榜样,和对孩子不了解、不理解、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造成的。如果家长自己都懒懒散散、言行不一,用自己成人的身份去命令、压制、强加孩子的思想,这能有好效果吗?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相似文献   

8.
一个盲童入学之后,仅仅学习从教室到厕所这件事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当那天他高兴地告诉付老师:“我走对了”的时候,付雪松都要哭了.今天在付雪松眼里,她的盲童学生已经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完全一样,因为,在她早期用自己的眼睛帮助这些孩子们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又通过特殊教育手段让这些孩子有了文化,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眼睛”之后,她的学生就可以开始自己正常的生活了. 而给盲童孩子当眼睛,教他们学文化、培养正常的生活能力,已经是付雪松家庭生活之外全部生活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孔玉华 《工会博览》2009,(6):135-135
大庆市幼教中心成立于1993年4月,有十所幼儿园,3000多名小朋友,从家长朋友们满怀信任和期待把孩子交给我们的那一刻起,可以说就是把一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交给了我们。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事关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生命,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所以孩子们在园的每一天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时时刻刻用心去做、  相似文献   

10.
变形记     
北海 《工会博览》2013,(32):45-46
下午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播出的《变形记》。它说的是两个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互换体验生活的故事。城市家庭的孩子周云峰,去贵州山区农村一个姓陈的家庭体验一个星期的生活。陈家的孩子陈玉林到周家体验生活,两个孩子都是十四岁。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夕阳徐徐地射进办公室,正在低头写判决书的我被一声轻轻的呼唤惊醒。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他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表示着他的身份,我诧异地看着他。“阿姨,我是来向您求情的,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爸爸妈妈离婚……”一语才出,小男孩的眼睛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是我一桩案子当事人的孩子,因双方当事人都不想要孩子,无奈之中,我只好让女方找来她正在小学四级读书的儿子,征求意见。“请不要让我的爸爸、妈妈离婚”,“我不愿成为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的确,每当办理离婚案件,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流泪满面的苦苦哀求,看着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中学生的心声:“自从上中学以后,我和爸爸之间渐渐出现一层隔膜,以至后来变成一堵高墙.谁有心里话也不说,在一起时总是别别扭扭.其实,我多么留恋小时候的生活,那时我和爸爸亲密无间、猜谜语、做游戏.坐在爸爸怀里吵吵嚷嚷、快乐无比.现在尽管也想和爸爸亲密如初.可看到他那阴沉的脸.我就怎么也鼓不起勇气和他谈心,只能把愿望倾吐在日记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孩子了,要严加管教,不能把路子走歪了.孩子们却认为我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能处理了,偏偏是父母总要管头管脚,心里有说不出的烦恼.父母与子女之间,一个要管.一个拒绝管.对抗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抗有的甚至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即使父母或子女有意要调解这种关系,一时间也会无从着手.家.这个人生起跑线上的第一站.如何成为孩子长大成人遮挡风雨的的港湾,如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烦恼,对于长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6)
正2月底出差去北京,见到了一位相识于江湖的大哥。他是山东人,在北京陪孩子上学,租了一间小房子,在家里张罗饭菜招呼我。2014年,他的儿子参加一所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专业招考,遭遇评委的不公正对待而落榜。此前我已报道过这所学校的一潭浊水的问题,主要是跟钱有关,各种可以想象到的污秽,在这所高大上的"艺术"学校里都集中存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孩子的老师就建议他找《南风窗》,并指名要找我。接通电话后,他说了孩子遭受不公正的情况,希望我去采访,  相似文献   

14.
正经常有家长跟我反映:"我们家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摸摸这儿,抠抠那儿的!老师讲什么都听不见!""我们家孩子干什么事儿都不专注!拼图没拼完就去画画了,画了几笔又去跳绳了!""老师,您说我们家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啊?老是坐不住!"……专注力不足是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和一年级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相似文献   

15.
我是50后,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四合院里长大的.院子里有七户人家,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十几个孩子干点什么事儿能力和破坏力都不小.更何况家里都是双职工,大人们哪有时间管我们这些孩子的事情,现在想起来我的童年劣迹斑斑…… 那时没有什么重点学校,都是按片儿入学.我上的分司厅小学,现在还真是重点小学呢.那时,十几个孩子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回,到家一起玩儿.玩的项目可多呢,拍三角、跳皮筋儿、跳房子、丢沙包儿、挑棍儿、滚铁环、抽陀螺、打弹弓……好玩的游戏实在是太多了.  相似文献   

16.
又见高耀洁     
我怕我活不到今年冬天了,所以要赶紧把衣服送走。”我要能活到7月份就好了,7月份我的《十年防艾路》就出来了。长江出版社出的,在上海编辑。”我现在一个孩子(艾滋病致孤儿童)也没有,都交给杜聪了,因为我已奄一息了,我要死了,谁给孩子饭吃,谁给他们交学费?”我现在日子真难过。能不能东山再起,再去搞艾滋病的事情,我现在是问。”我现在还有12万个人存款,但是不敢动了,因为每天要吃30块钱的药。解决了吃药问题,我还敢动!”现在我没有负担了,老头儿也不用害怕了。我的儿女怕我死到外头……便死到外面,也要给老百姓争这口气!”  相似文献   

17.
孙伟勋 《工会博览》2003,(15):70-70
某大企业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在北京参加会议时有幸和一位中央领导拉起家常。领导同志不仅关心科研进展情况,还详细询问他的身体、住房、孩子的情况。得知他的住房尚不宽敞时,领导同志当即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帮助解决。这位工程师感动地说:“领导同志每天有多少大事要处理,关心我的生活却这么细致,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相似文献   

18.
救救孩子     
《南风窗》2015,(8)
<正>春节前,一位同行朋友说某培训学校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拉着我一起去给讲讲。去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所为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课外辅导的民间机构,当时在举办冬令营。我们的听众自然都是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我以我的方式所讲的爱国主义及相关问题,我是不确定的。好在我的那位朋友擅于和小朋友沟通,他告诉孩子们,爱国要从身边做起,先要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他讲到,好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孤单,并提问:如果父母给你们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你们愿意吗?有的孩子说,愿意。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说,不愿意。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1989,(3)
人家都羡慕我住的房,的确,我是住得不赖,两口子加一个孩子住两房一厅,实用面积有40多平方米,1986年建的,是党校最新的一栋。每个月交7.9元,住得舒舒服服。如今偏偏要提房租、收买房钱,说老实话,我是不情愿的。以前发的工资里头并没有把买房钱打进去,马克思都说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费用,我们  相似文献   

20.
章剑锋 《南风窗》2011,(10):64-67
"我6岁参加儿童团,9岁当团长,17岁参加地下党,我干的事儿多了,看的事儿多了。政治那个东西都是悬在上面的,没有生活根基的。一定要有劳动的能力,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我就靠我那’两亩菜地’维持生活,谁也不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