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天明终于完成了60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在那一刻之后,他连续高烧不退,几乎进入虚脱状态。《命运》值得期待,因为他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和《高纬度战栗》等作品带给人们太多震撼。倾听他对命运、人生  相似文献   

2.
遗产效应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关心贫民的贵族。他不仅写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不朽的名著,还关心贫民教育,编写了《启蒙课本》和《新启蒙课本》做教材。这两本书有他编写和改写的89篇寓言。也许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感受遗产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也许是他为自己死后的遗产分配担忧,就写了一篇名为《均等的遗产》的寓言。  相似文献   

3.
正《人生算法用概率思维做好决策》作者:喻颖正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者喻颖正花了10年时间,去探索实现财富与幸福所应掌握的"通用底层能力",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人生算法"操作系统。其中"9段心法"和"18关挑战"两大核心板块覆盖我们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海海》作者:麦家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时沉浮!该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位原本风采无限的"上校",却因为一个秘密而隐没在山村。想要探知秘密的人和藏着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5.
王蒙 《法制博览》2008,(12):26-26
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在15岁时就名声大噪,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组诗《新乐府》特别是其中的那首《卖炭翁》,更足无人不晓。无疑.白居易对中国文学有着重最大贡献.但不可否认,他的人生却义有丑陋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正《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多年漂泊之后,在人生末期回顾童年,写下的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动的"回忆体"长篇小说。她用绘画式的语言,为灰暗时代勾勒出大红大绿、童趣盎然的生命力,以简洁无华的笔法,记录下悲凉人生转瞬即逝的暖意与恬淡,照应出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25)
正当全中国都开始漂泊时,他执笔书写个人的乡愁。在他认为自己的湖泊已经足够大,不必再通过迁徙来拓宽的时候,却发现下一代想要的是大海。如果时间跨度够大,对主流社会参与够深,一个人的人生,就是社会变迁的缩写。李广平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他的作品却是熟悉的,除非你太年轻。他作词的歌曲《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曾火遍大江南北,而且持续多年,在1990年代,几乎人人都曾被它们的旋律"洗脑"。正如想到梅子就会口内生津一般,人们听到这些歌曲,就会进  相似文献   

8.
正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突然想玩《模拟人生4》。于是乎,狂玩了一个假期,然后"道貌岸然"地整理出了一些游戏之于投资理财的感悟,作为玩游戏"荒废"时光的总结。总的来说,《模拟人生4》的制作真的很真实,把整个人生压缩到了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让我有机会从各个角度"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寻找那些以前没有考虑或者接触过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南书房     
《南风窗》2016,(24)
正《豆腐匠的随笔》[日]小津安二郎著吴菲译新星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最具日本特色的世界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自传性随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总是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通过省略与留白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始终坚持"电影以余味定输赢"的理念。他的一生和他的电影一样,余味绵绵。《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李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本书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方法,横坐标是世界文化,纵坐标是中国文化,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红楼梦》,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德国近代哲学家尼采曾高度赞誉:"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也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那么,《道德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又是怎样一部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阐述了中国改革发  相似文献   

11.
周保松 《南风窗》2013,(6):86-87
政治正当性的建立,是立足于当下的我们─自由平等的公民─在公共领域自由运用我们的理性和道德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商谈对话论证,最后达致的反思性认可。1690年,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一本书,叫《政府二论》,而第二论的副题是"论公民政府的真正起源、权限与目的"。在这本书中,洛克做了一些重要宣称。他说,人生而自由平等独立,并拥有一些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健康和财产权。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的天空》中的大反派"万古碑"、《新三国演义》中颇具争议的刘皇叔、《青盲之越狱》中的机智特工"青盲"、《大家庭》中的性情真男人袁刚……从配角到主角、从反派到正面,十年来于和伟在荧屏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形象。现在,喜欢于和伟的人很多,但是知道他是一名军人的定数他的铁杆粉丝了。日前记者见到  相似文献   

13.
辛迪 《工会博览》2013,(10):58-59
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这天正巧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霍金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当代引力物理权威,其主要贡献是黑洞的霍金辐射机制和宇宙创生的无边界设想.他的《时间简史》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科普著作.应该说霍金是不幸的:得了卢伽雷病,全身瘫痪,被禁锢在轮椅上达40年之久,虽然可以听,但无法说话.然而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智慧的父母——他们从小就懂得教育,更懂得怎样坚强地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引导残疾的儿子扼住命运的咽喉,挑战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寻找“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进 《南风窗》2011,(25):23-25
今年民间NGO的处境好了很多,但维权类的NGO注册可能还是会存在困难,现在比较容易注册的都是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的NGO。河南人何晓波15年前来到广东打工的时候,人生最大的梦想是能用上一台大哥大,15年后,他由一名工伤者,成为了佛山首家外来工NGO"何晓波工作室"的负责人。现在他的人生梦想是通过法律咨询和培训,帮助更多的工伤工友们合法获取赔偿。他最近在微博上发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显示了一摞摞的杂志和书,他在微博上说,感谢给他筹建外来工图书室捐书的朋友。他希望,他的何晓波工作室和外来工图书室能成为外来工朋友在佛山的第二个家。  相似文献   

15.
一 列宁曾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它又不仅是一首歌,它既是旗帜,也是哲学,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样重视《国际歌》,在战争年代就曾赋诗:"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多年来,虽然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纷繁复杂,但在我国,每逢党和工会的代表大会、庆祝大会及其他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仍然要高唱《国际歌》. 二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国际歌》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列宁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欧仁·鲍狄埃》)《国际歌》译成中文以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际歌》始终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战歌.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国际歌》也始终是与《国歌》并重的政治歌曲.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04,(3)
"牟本人并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政治投机分子,他的素质和他巨大的野心之间的落差和他所处的环境,注定了他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这是在牟其中被武汉中院以"信用证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后的第3天,原南德集团顾问顾健刊发于《南方周末》的文章《牟其中,投机分子的终结》中对牟下的定论。就在牟案于1999年11月1日公开审理的当天,《大陆首骗牟其中》的作者、被称为南德集团"第一掘墓人"的法学硕士吴戈也坐在旁听席上,他说:"造势大师牟其中终于走到了尽头,我要亲眼看看牟其中的'葬礼',看看他接受法律审判时的神情。"(《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2日)  相似文献   

17.
广州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学教师,常对外声称与妻子是“患难之交”,忽然有一天嚷着要妻子改名,说出来的理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原来他最近从地摊上买了一本叫《姓名与人生》的书,据书上测算,妻子的名字“大凶”,故此要她改名以求逢凶化吉。《姓名与人生》的出现使人们突然又关心起自己的姓名来了。某编辑有一天将该书带回办公室消遣,不想同事们竟然排着队要求测一测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8.
邓晓芒 《南风窗》2010,(15):97-97
<正>在《书屋》今年第6期上读到摩罗先生为他的《耻辱者手记》第二版所写的序言《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终于对他10年来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嘛,他所走过的路,不过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的一个缩影。想当年,"五四"知识分子何等激进、何等慷慨激昂,经过30年的奋斗,当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大批怀有"五四"情结的文化人都不禁热泪盈眶,用胡风当时一首诗的标题来说,叫做"时间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学会放弃     
前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一位年轻科学家的文章.此人叫张宏,是海归,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然而依然决定回国.他是搞自然科学研究的,获得了国外机构授予的青年科学家褒奖,不过,该文并未详细介绍他的科研事迹,而是通过他的口,讲了许多人生哲理.他的一些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他说:"当今,人生诱惑很多,一定要学会放弃.要做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当你知道哪些不重要,才能清楚哪是最重要的.学会放弃,这句话很深刻;知道哪些不重要,才知道哪些最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有这样一本书,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高谈阔论人生理想,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人生处事的哲理,它一度风靡全世界,印数高达四千万册,它就是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雷的《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书中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