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方朔 《南风窗》2010,(16):98-98
<正>20年前吧,由于陪伴小孩长大,也跟着看漫画,后来看出了心得。有次我去台北政治大学新闻学院演讲,就指出日本"新闻最前线"的长篇单元漫画里,所讨论到的新闻本质问题,以及所谓真相假相、新闻人的职责等,比起许多教科书还要深刻。漫画发展到现在,不但能画武打动作、传奇与浪漫故事,更能谈深奥问题或表达很好的诗意感受。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是看客相信很多记者都有像我这样的经历:第一次遇见上访者,了解了发生在一个同胞身上的不公正遭遇,为之热血沸腾,见得多了,便习以为常,渐渐也就不容易激动了。北京多数居民都不了解城里有个叫"上访村"的地方。这是北京南站旁一个叫做"东庄"的不起眼的城中村。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最高人民法院信  相似文献   

3.
<正>更多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在改善,而别人的生活在恶化,也许这就是新闻记者长久以来偏好坏消息的结果。看看报纸或者看看新闻,你会觉得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坏。镜头里,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死亡、毁坏、绝望,越多这样的消息,媒体就越兴奋。一本丹麦新闻学教科书说:"好敞事通常都是坏消息。"偶尔(只是偶尔)我们也可以从新闻中看到一些正能量的关于"越变越好"的故事。这时媒体就会收获一种带着内疚的快慰。因此,我们通常会觉得世界比实际上更糟——尽管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正在改善。  相似文献   

4.
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表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并以其父在南京的经历作为"证据".河村隆之称其父正是在南京迎来了1945年日本的投降,也在南京受到过善待,他不能理解如果真有"南京事件" (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情,南京人怎么会对日本军队这样客气呢? 这并不是河村隆之第一次以其父在南京的"经历"说事.在日本众议院的网站可以查到,早在2006年6月13日,他就在众议院提出过一个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文书,开篇即提到其父河村鈊男是以"步兵101旅团指令部伍长"的身份来到南京的.  相似文献   

5.
读书无禁区 《读书》之所以是《读书》的故事要 从我们历史上那个最荒唐的年代讲起。那 时我国3位著名的出版家正在干校里被监 督劳动,他们号称"陈范集团",其中有 两陈一范,两陈是陈翰伯、陈原,一范是 范用,这几位出版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当时的头衔是"出版界的资产阶 级代理人"。年逾八旬的范用老先生回忆, 就是在下放期间,他们几个聚在一起商 量,"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有机会咱们还 得办杂志。"几个老伙计终于盼来了这一  相似文献   

6.
正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燃烧激情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几平方米的工作空间,就将成为记录劳动者对人生的满腔热情、对工作的深厚感情的最佳载体。在我参加工作44年经历中,有9年时间在车间的机床前度过,有35年在办公室里度过。记得自从我离开了机床,离开了车间,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办公室成了我个人事业发展的加速器。也成了我人生故事的存储器。有太多太多的回忆都离不开35年中被更换了10次的办公室。有  相似文献   

7.
赵川 《南风窗》2013,(19):90-93
19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工厂的鼎盛,但它的早期之恶,在恩格斯1845年写就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详细描述。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能否无愧地解释,我们是在一种怎样的基础之上,延续着"世界工厂"的历史?2009年7月第一次去曼切斯特城,是去参加一项艺术节活动。闲暇时在城市里逛,走过一排排今天尤显高大的老早的红砖房子。它们有着特别的气息。我渐渐意识到这些房子和街道,它们见  相似文献   

8.
“创作这幅山水画时,我是这样想的……”“其实,这幅作品背后有个小故事……”近日,密云县总工会举办了职工书画展.开展当天,部分作者就来到了现场,为参观者讲解起了作品的创作构思和创作经历,有的甚至现场泼墨投稿,吸引了不少职工驻足观看.  相似文献   

9.
孙晓圣 《工会博览》2012,(35):22-23
"别说建会,我们街道有的地方连门牌号都没有,想上门找某家企业谈工作,都得盲人上街——摸索前进."初冬的阳光撒在整洁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大兴区观音寺街道总工会主席孙洪宇,笔者便被她带着传奇色彩的工作经历吸引住了. "辖区内有的胡同被租户以为首的商户命名,有的则用胡同里的代表人物命名,于是观音寺街道就有了‘非常牛(冷饮批发)胡同’、 ‘东北大妇女街’这样的‘土’地名.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下一步开展工作更难","敲半小时门,狗出来了;狗叫上半小时,人才出来;可出来这人你甭管问什么,他是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10.
就在80年代中期至末期美苏与东西方发出一片"缓和"之声和人们对"冷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的时候,自1989年下半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世界接连发生了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海湾战争和超级大国苏联解体这些直接牵动世界全局的重大事态,真是风云变幻,举世震撼。世局剧变的种种事态表明,世界已进入了世纪末大震荡时期。人类开始经历缓和与紧张、稳定与动荡的又一种二律背反。这就使人们产生困惑并亟待回答:为什么在美苏及东西方走向缓和的过程中会发生世纪末世界的大震荡?应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大震荡现象及其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拟就上述问题试从全球角度提出以下宏观性的若干思考: 一、自80年代末及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风云骤变,世界剧烈震荡,这表明:持续了40多  相似文献   

11.
正你的健商有多少?这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人指标。对于这一点,怀柔区总工会帮扶中心的大学生助理员于晓航感触很深。为此,她曾经历了一次全身心的蜕变。恋爱成为蜕变的源动力"一个女人的体型比脸蛋更能昭示岁月的沧桑。而检验一个女人真正生活品质的指标很简单,就是要看你的身心到底健不健康。"这是于晓航运动减肥成功后最大的感触。从小,于晓航就爱好跳舞。可因家里条件不是很好,这个爱好被深深地埋没了。上学后,她积极参与学校里的每个文艺活动,可却因身材不是很理  相似文献   

12.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马上就到2020年的新春佳节,空气中仿佛开始弥漫过年的味道了。年年岁岁"饭"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春节是个思乡的节日,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在这一天千里迢迢赶回家乡,为的就是大年夜的团圆饭,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却需要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曾经4年半的饭店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验到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节日里涩涩的味道。当时,我作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5,(15)
<正>有一句很古老的话叫作"法律是无情的"。说句实话,我到现在都不知这是在说法律威武(支持,中国有希望了)呢,还是在黑法律。先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渣男,没什么出息,但有一项本事,就是一直控制、辱骂、暴打他的老婆,一个漂亮,但善良软弱的女人。女人·直在痛苦中忍受着,也不敢离婚,因为一提离婚渣男就说耍杀她全家,她得为家人的安全着想。有一次,渣男在小区里打她,被邻居们看到了,报了警,但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  相似文献   

14.
几乎每一个80后小时候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长大后最想做什么?"在众多的答案中,一定会有很多人的回答是"医生"!如今,这些曾经拥有医生梦想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不少人圆了"医生梦".只是,老天与他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他们干上了朝思暮想的职业,不过是在社区医院.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和"世界的整体性"思想。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是该书下篇《新思维与世界》的中心思想。戈尔巴乔夫是这样论述这一观点的:当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维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实质上是一个整体的世界",人类进入了核一宇宙时代,就"第一次出现了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今天的,而不是遥远的全人类的利益"。因为,今天,整个人类"是同舟共济,是沉是浮,只能在一起",否则,就只能同归于尽,无一幸免。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现在,"人类迫切需要把自己的力量联合起来,以便保护人类自身,造福……未来"。结论是:今天,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全人类原则大于阶级原则。据他说,"列宁曾不止一次阐述过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思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名"8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党的最初记忆,是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他那个年代的故事,讲述那些英雄事迹。长大后,从课本里、纪录片中我又加深了对党的性质、纲领、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的了解。慢慢地,我懂了英雄们那颗纯粹的心,在国家危难、人民苦难时,舍弃小我、  相似文献   

17.
关于胡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做学问的年头,生了个儿子,就取名叫“学问”。后来胡子盛长了,又生了个儿子,便取名叫“胡子”。待第三个儿子出生,他差不多老了,老了还能生儿子,就把小儿子取名叫“笑话”。三个儿子长大了,老在家吵吵闹闹,烦死人了。他便打发三个儿子去捡柴。  相似文献   

18.
张慧瑜 《南风窗》2010,(5):86-88
正是在这种"无可选择"的"多元化的世界"中,宋思明向海藻发出"二奶致富"的邀请。这条路就这样摆在了80后的面前,去除了一切意识形态的掩饰。  相似文献   

19.
纯净新世界     
《南风窗》2016,(24)
正我相信,一个人的文字就如一个人,她是怎样的,文章便也是怎样的。读寇子的书总觉得有些异常,她的文字有粘连性,又常常突如其来。她的疼痛是化解了的,宽容了的,温化了的,就宛如幸福,又宛如闪亮的阳光,在你被她沉重打击的时候,却又感觉到有一株希望的小苗在渐渐升腾,这听起来语言有些逻辑问题,但全然又是这样。寇子8岁的时候开始坐轮椅,12岁第一次到学校读书。等她长大之后,无论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但只有懂得工作不只是谋生的人,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痛苦、忧虑、困惑。其实,工作里的快乐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您是否经历一夜被叫醒四五次,如果这种情况让您坚持24年甚至更长时间呢?您是否一天托举近百斤的重物达千次以上,如果这种情况让您坚持24年甚至更长时间呢?您是否一年的节假日都无法与家人团聚,如果这种情况让您坚持24年甚至更长时间呢?在京广线列车上,就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