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趣话食堂     
正"职工食堂"是个总能令人回味的话题。著名作家叶延滨曾经说过,食堂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有庞大的食堂阶层。虽然社会构成里,有各种各样的单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好的食堂。除了学校,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必然是政府、事业机构,或者大型企业。听到某人说起单位食堂,别人必然会羡慕,因为那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食堂里有形形色色的故事,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会间接讨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上班族不仅每天要面对如何挤上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这类难题,一到中午,吃饭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吃饭"这桩看起来简单的事,但对许多上班族来说,却成了每天的烦恼。为此,本刊特走访了分散在全市不同区域的多家特色职工食堂,观察这些食堂在经营中是如何突破困境的?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首农集团北郊农场食堂"伙委会"每周订菜谱■新闻镜头"我们食堂的菜,天天不重样,搭配的还特有营养!"说起单位的职工食堂,首农集团北郊农场办公室文秘石卫锋一脸幸福。再看她碗里的当日主打——"黑六"猪肉炖海带,也已经消灭了大半。石卫锋说,以前工作过的单位,都  相似文献   

3.
正无关"深夜食堂"。我说的是我和我的食堂,或者说是关于食堂的"乡愁"。小时候羡慕吃食堂。一次,家里没开伙,父亲给了我5分钱菜金,我在食堂买了一盘雪里蕻腌菜炒青米豆。腌菜咸津津的,青米豆软糯酥香,比我们家水煮盐拌的菜好吃多了,菜里的油尤其厚,吃完饭,碗边上蜿蜒着几道黄黄的油花。一餐饭,吃得我心满意足。成人后,进厂当了工人,单身汉,三餐吃食堂。食堂的菜,自然不是珍馐百味,但每天也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起食堂,总是充满了回忆的味道。单位食堂的菜品琳琅满目,偶尔出的新菜会让人眼前一亮,大快朵颐。不过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初中·未曾堂食我对于初中食堂的记忆,大部分都是排队打饭的日子,人手一个无法降解的白色打包盒子,里面装满了自己喜欢的饭菜,打饭的阿姨熟练地将装了多少分量的饭的盒子上浇自己选择的菜品,合上白色的打包盒,完成了点餐的所有工序。一张金黄色上面写着就餐卡三个字的"饭卡",承载着午饭的全部。五颜六色的校服,成群结队的同窗,似乎都是三两成群地去  相似文献   

5.
正中午在机关食堂用餐,同座各部门同事边吃边谈,相互说起他们原单位饭堂伙食如何如何,一时也触发我的往事记忆。回味半生流离,直想把时代变迁中打工各地经历过的食堂餐饮经历一一记录下来。打工时代,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职工餐厅,首先还要从初入社会的1992年说起。那时我刚满18岁,青春年少,身体瘦弱,初进城就开始上工地,挖沟渠、装水管、烧锅炉、摆地摊……当时一天的工资基本是四至六元,所以一直吃民工灶,伙食大都清淡而又素简,  相似文献   

6.
正日出又日落。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口罩下热情的笑脸,消毒检查,炒菜蒸饭……这就是疫情下公司食堂里,口罩后面的大厨。疫情防控期间,一个个餐盘、一份份盒饭,盛满了各式健康美食,也承载了他们对"家人"浓浓的爱。用心烹饪"家的味道"祝青文是中铁二十二局雄安公司机关食堂厨师,当厨师已经20余年,人称"祝师傅"。  相似文献   

7.
正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机关、企业、学校、部队、工地……每天吃集体食堂饭菜的人该有多少!但说起食堂,人们却总是不以为然,谁没吃过食堂啊?不就是大玻璃窗后面站着拥有无数的"决定性瞬间"的掌勺师傅;永远脏兮兮、滑腻腻的地面;以及可疑的不锈钢饭盆……说这话,只能说明你很久不去职工食堂了。况且,要是让没食堂饭可吃的职工听见,准得急。君不见,每到中午,有多少写字楼前的小吃摊早已排上长龙,楼前楼后的快餐店人满为患,没有一部电梯里没有送餐员……经历过这些,你会明白,有种幸福叫吃食堂。  相似文献   

8.
印象食堂     
正单位好不好,不看名头看食堂。在员工眼里,老板不怕太严肃、工作环境不怕像格子间、公司地段不怕在郊外……只要员工食堂充满温馨人情以及每餐都有热腾腾的营养食物,绝对可以加分。01食堂的大师傅貌似都很全能没吃过我们安贞医院食堂的饭菜真是遗憾,这里的美食,随着四季也不断变化。尤其在冬天,我们都喜欢面条、砂锅、羊肉米线、香锅、烤串、卤肉饭、盖饭、面食、甜点、小炒、烤鸭,应有尽有,说的哈喇子都流下来了。我们大师傅烹调手艺之高,据说还能举办大型的正规聚餐。所以,我很懒,基本上不做饭,几乎是在食堂包伙了。  相似文献   

9.
清华我常去     
暑假,一个MM来到北京,某老兄自告奋勇,提出带她去清华转转,并对MM说:"清华我常去。"两人在校园里游览了一上午,感觉甚好。中午,该吃午饭了,那位老兄说:"去清华的食堂吧,有个万人食堂面积巨大,外校的也能用临时饭卡,我常去。"  相似文献   

10.
正大约是因了母亲的手艺,我对食堂的评判,总免不了与她比较一番。1999年,我到离家几百里地的高中读书,自此与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私以为,食堂不仅仅是果腹之所,更是食之人寻找精神慰藉之处。高中的伙食便宜实惠,对我们这些外地生来讲,每月150元便可以吃饱吃好。记得当时午餐最贵的菜是"茄汁沙丁鱼",只卖2.5元一条,蔬菜都是1.5元以下,米饭也是2毛钱足够吃到饱。食堂师傅常常在打饭菜的时候,照顾外地生,说:"多吃点哈,吃饱了不想家!"这对于没有住宿经历的穷学生们来讲,是很大的心理安慰。记得刚入学,住我上铺的洁,一个人扛着  相似文献   

11.
正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有个食堂,中午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食堂吃饭,而我这个稚嫩的少年还是会继续骑50分钟的自行车赶回家吃午饭。但午饭也是母亲前一天晚上做好的,从营养学角度讲颇为欠妥。再则,总是如此好像没离开学校一样,所以就决定在单位吃午饭。于是和别人一样,我买了一把不锈钢勺子和一个白色搪瓷盆子。这种镶着蓝边的盆子无法考证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貌似已经跨越半个多世纪甚至更多,很多还印着各种什么留念或是获奖之类的文字,仿佛是在外就餐的食客们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人民公社与农村人民公社都有公共食堂,两者在产生和发展的依据与实践、入伙食堂的手段、干部"特殊化"形式、整顿措施等方面有共同的特征。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使党更加成熟,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住总北宇物业公司住总大厦项目部副经理、主管食堂工作的张亚云,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宝申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奖牌。住总大厦职工食堂承担集团内近700名职工的饮食服务工作。食堂  相似文献   

14.
开心酒吧     
尝出来了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福利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让我尝尝这汤,"他命令道。"可是,将军……"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相似文献   

15.
正雨衣、口罩、护目镜是他们每日的工作服;消毒喷雾、测温、互动拼车、送饭菜……是他们每天的职责和义务;各出入口、食堂、车间、办公室、公共区……是他们常常活跃的地方。应对疫情,他们毅然出征、奋勇而上,不计回报、各尽所能。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身边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用青春热血守护脚下这篇土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汽职工志愿者。  相似文献   

16.
正7:30,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食堂内厅,班组正在开班前会,气氛凝重。这是个"红脸"的班前会!杏山食堂管理员任春梅:"大家说一下昨天自己的问题吧!"班组师傅:"昨天扫完地,我把笤帚放错位置了。""冰箱盖的卫生我清理得不够彻底。""择菜的时候,油菜有一小块儿黄叶我没发现。"任春梅:"大家都说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待会儿我把我发现的问题照片发到群里,今天整改。""蔬菜中的黄叶不管多小,都要清理干净!""菜该洗几遍,大家心里都清楚,必须清理彻底!""抹布定点悬挂,笤帚放在专门的清洁工具区,这个以后不再强调。""食堂工作,干的就是服务。我们都要换位  相似文献   

17.
正母校的食堂总是最难忘的,那一碗油泼面、一个肉夹馍,都是记忆深处的味道;还有久违的同学、老师、熟悉的校园,承载着许多难忘的回忆。80年代中期,我在西北某市求学。学校处在城市西北郊,当时校内只有一个学生食堂,每天下课,都要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卖饭的窗口,说是买饭,实际是"挤饭"或者说"抢饭",稍不留神就会弄一身菜汤,而且也时常上  相似文献   

18.
国宝忧思录     
20世纪最后的龙年是多事之年。久违了诸多票证的广州人突然发现在单位食堂吃饭要交一种“搭食专用粮票”,又来了个“当月定量当月供应”,平时任买的议价粮一下子不易买到,于是,个体饮食业告急,广州市近50万  相似文献   

19.
<正>自去年9月下旬开始,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工会针对部分工程项目存在严重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采取"五步走"策略,强力清查工资发放情况。即:一是强令所属各单位进行自查,摸清底数。二是会同劳资、审计、财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单位自查数据进行实地检查与核实。三是责令存在拖欠工资现象的单位制订整改措施,限期补发工资。四是约谈存在拖欠现象的单位党政主管和工会主席,对其批评教育,讲清厉害。五是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领导班子缓发年底绩效考核工资,并取消各类评先资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20日,北京住总隆重举行"百名书记稳增长,千名党员创标杆,万名职工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颁奖大会,对百名"住总工匠"、百名"标杆职工"、21家"标杆单位"和"六型机关"等标杆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颁奖大会上,播放了9部精心制作的视频短片,展示了一年中住总集团各单位取得的突出业绩、做出的亮点工作以及基层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来自北京住总集团各单位的干部职工们通过舞蹈、诗朗诵和情景剧、大合唱等多种文艺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