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把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工作;把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结合,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农民仍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把农民的利益实现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开辟体制创新道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以1927年7月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划线,在其以前,主要是1925——1927年,为早期思想形成阶段;在其以后,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思想逐渐成熟阶段。本文仅就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伟大思想作些粗浅探讨。毛泽东早期关于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1925年“五卅”运动以前,毛泽东早就注意联系中国实际研究一些农民问题,对农民运动开始关注;“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认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思克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井冈山斗争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成功相结合的最早开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接着,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继失利,革命形势更加严峻.这时,革命向何处去?这是中国人民不能不认真考虑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敌人力量大于革命力量,并主要集中于城市的情况下,以城市起义为中心的“左”倾错误领导,找不到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作为领导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的形成,从1927年8月开始,到1945年6月完成,历时18年,可以分为赣闽浮沉、伟大转折、拨乱反正、党的领袖四个阶段。赣闽浮沉“大革命失败以前,毛泽东已经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但是,这仅仅是“指出”而已。1927年八·七中央紧急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纠正了和结束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从这时起,毛泽东首创性地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革命实践。在开辟根据地方面,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  相似文献   

5.
支撑革命的大厦,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干部是伴随中国革命过程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部教育思想和理论,“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是毛泽东干部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从“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思想转变历程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的思想是1930年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1927年底到1930年八九月间,他从提出“农民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有]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到“乡村中心”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毛泽东“农业、农村、农民”思想,领会其基本精神,无疑对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1、农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举世皆知,毛泽东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了新中国。农村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没有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没有中国革命胜利。毛泽…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是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心,毛泽东率先在这块红土地上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起点就是他十分注重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掌握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为此制定出相应的革命方针和斗争策略。调查中制定土地革命政策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上了井冈山,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动农民,取得农民的支持,建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处理好农民问题,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对农民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注意对农民的领导和教育等一系列光辉思想,指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不同时期的农民问题,从而成为他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伟大贡献之一。认真研究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在农民问题上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对于了解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当代农民问题,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农民不是革命的主力军,而是一个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等级”,“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  相似文献   

11.
周耀宏 《世纪桥》2007,(5):32-33,39
在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他倾心关注的一个问题。20纪60年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把探索的成果付诸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不失时机地抓住大寨这个典型,看到了要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发挥人的无限潜力,依靠人民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毛泽东在探索中发现,要使农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保证农村基层的当权者保持革命的纯洁性,就要持续地进行阶级斗争,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毛泽东认为“穷”是最大的资源,“穷”是中国跃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接受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思想基础是他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农村。他认为这是他所凭借的基础和力量。这一结论,既不是从马列经典著作中,也不是从苏联革命的经验中,而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斗争的实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中得来的。调查发现:中国工人阶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田晨宸 《世纪桥》2023,(4):60-62
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7年之前,中国的土地革命和农民运动路线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并未正式形成。1927年,土地革命的原则和路线正式提出,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1928年,中共六大的召开,总结了之前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并学习了俄国革命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完整并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确立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耕地归农”的政纲。1928年7月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了中国土地革命的路线,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大胆探索,细心实践,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并在实践中,检验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萌发于土地革命时期。在艰苦的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中间阶级”在农村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吸引他们参加革命的极端必要性 ,由此开始了创立人民民主思想的历史过程。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是革命实践的产物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果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民主革命的长期实践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国情 ,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以农民问题为出发点 ,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 ,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根植于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土壤之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 ,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 ,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而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突破口和基础就是中国农民问题。第一 ,在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 很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这其中,包含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基于这个深刻认识,施行一系列有利于调动最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方针政策,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以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并为25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城乡 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紧密,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明显,解决好“三农”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郭谦贵 《湘潮》2015,(7):134-137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民的核心利益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后,就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桂东5个县进行了多次打倒豪绅、发动群众的游击革命活动。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边界各县进行的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革命活动,为边界土地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丽 《理论学刊》2006,3(12):7-9
建国后,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围绕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认真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一、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然而,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80%以上的基本国情却没变。为了使新中国迅速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富强的道路,围绕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一)指明了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