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元明:1918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随红二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红军连长。后任军委炮兵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3年离职休养。1983年,李元明将军从原军委炮兵领导岗位上离休了,这时,他65岁。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苦闷过,也彷徨过,最终他决心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开始新的征程……忧“君”亦忧民宋代诗人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将军说,我现在既没有居庙堂之高,也没有处江湖之远,但既忧“君”,又忧民。先说忧“君”。李将军虽然不在位了…  相似文献   

2.
所谓奸佞小人,无不是媚上而弄下,对上是一副嘴脸,对下又是一副嘴脸。单一媚上不足以称小人,单一弄下亦不足以称佞臣。奸佞小人有点像狗,见到主人摇头摆尾,见到穷人狂吠不已,因此有人比之为走狗,实在是贴切不过。时代更迭,表面上主仆关系已不再存有,但奸佞小人的走狗习性却生生不息、世代相延。纵览古今,奸佞之术可分上、下两科。下科者是指专研弄下之术,可谓亘古不变,就是“欺压”两字。而专研媚上之术的上科,却是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可谓日新月异。先是一个“媚”字。奸佞小人善于观察,上有所好,其必投之,只要上面高兴,他什么事都可以做。上…  相似文献   

3.
梁衡 《新湘评论》2009,(11):49-53
2.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在朝在野都不忘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就是忧国。  相似文献   

4.
“红颜”也者,褒词有之,贬词亦有之。“红颜知己”,何等温馨!“红颜祸水”,又何等可憎!看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女人无罪,红颜其罪,于是就引出了本文的题目。明末叛将吴三桂,史书上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思说他本来是准备要归顺李自成的,因为李自成的大将霸占了他的“红颜知己”陈圆圆,于是,一怒之下,改降大清,成为引清兵入关的鹰犬走狗。照此看来,陈圆圆似乎成了亡明灭顺的“红颜祸水”,而吴三桂反倒是投降有理了。其实,这不过是“小说家”们的“戏说”而已。吴三桂本来就是一个首鼠两端的奸佞之徒。他卖身求荣…  相似文献   

5.
说“忧”     
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以说多种多样,喜、怒、哀、乐,憎。恼、爱、忧,每一种感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就拿“忧”来说吧,它在字义上无非是忧虑、担心的意思,但深究起来,也有不少值得回味和探讨的地方。大千世界,“忧”时刻伴随着芸芸众生。孔子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表明“忧”在时间跨度上具有连续性;曹操对“忧”的体会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忧”从内心产生,具有客观性,并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抗拒得了的。不同阶层的人,其所“忧”的内容千差万别。自古以来,忠臣良相忧的是国家社稷,人民疾…  相似文献   

6.
奸佞的绝招     
奸佞是独裁政治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悠悠两千余载,虽有一帮在争夺皇位的血腥厮杀中获胜的英明伟大之徒将朝代改来改去,但“皇帝老爹说了算”的独裁政治却是谁也舍不得改.独裁政治不改,奸佞也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若干年”.  相似文献   

7.
李景贤 《党史博览》2011,(12):20-22
葛罗米柯是苏联著名的外交家。他任外长达二十七八年之久,有“苏联政坛不倒翁”之称。更有“恶搞者”,把莫里哀名剧《一仆二主》这四个字,改成“一仆六主”,“呈献”给葛翁。因为从事对苏工作的缘故,我有过不少机会解读他,听人讲起他,也曾多次对他进行过零距离观察。  相似文献   

8.
对市场上粮油、肉类、蔬菜等食品生产、销售的不法行为,媒体不断曝光、批评,可利欲熏心之徒们为了赚取昧心钱,至今仍在我行我素地使用着种种坑人害人的招术。是的,曝光、批评伤不着见利忘义者的一根毫毛,欲令图财害命的“李鬼”们有所收敛,唯靠李逵手中的板斧。不才在拙文“令人‘忧天’”(见《前线》2002年第2期)中曾说过:“板斧我们早有的———就是食品卫生法。”且认为只要“李逵”们施展出一身的好武艺,抡起“板斧”给“李鬼”们以重创,打得他满地找牙一蹶不振,罚得他倾家荡产一文不名,不信他不乖乖收场。然而事实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  相似文献   

9.
小事与民心     
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工作中抓大事据说很有一套,可就是不注意关心群众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不屑一项地说:“大事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考虑那些婆婆妈妈的小事。”群众对他很失望,换届选举时地落选了。被誉为县委书记好榜样的焦裕禄,在兰考县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当他披肝癌夺去生命的时候,广大人民为之哀痛万分。人们之所以怀念他,是困为他在一件件,]、事情上倾注了自己的爱。在深夜,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去火车站看望离乡背井的灾民;在大雪纷飞的隆冬,他把钱粮送进低矮的茅房难漆黑之…  相似文献   

10.
赖晨 《党课》2014,(20):113-113
宋仁宗景祐年间,宰相吕夷简申请辞职,仁宗极力挽留,而陕西转运使孙沔却向皇上吐槽:“自从吕夷简为相以来,阻忠贞之言,废正直之路,以姑息养奸为安,以逃避诽谤为智。柔顺而易驭者,被提拔为心腹;奸佞而供驱者,被保举为党羽,简直是汉朝张禹和唐朝李林甫的再世。”孙沔的话说得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张禹是东汉昏君灵帝的宰相,李林甫人称“口蜜腹剑”的伪君子,这两人都是声名狼藉的大奸大恶之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4,(5):59-61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和许许多多普通的家长一样,疼爱子女,期望他们能够成才,将来有益于社会。毛泽东一共有过10个子女,为革命先后献出了7个。作为父亲,他的内心是沉痛的,所以他对幸存下来的孩子的爱更为热烈、深沉,因此,“爱”是贯穿在他教子思想中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12.
葬也该平淡     
人之生也平淡,死也平淡,葬也该平平淡淡。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的主旨,就是对于人类的个体生命的必然归宿———死,有其惊人成熟的、彻底面实的洞察,因而就有珍惜人生的意识,有了一种追求超脱豁达的人生观。《菜根谭》对此有精辟的凝炼和高度的提升。曰:“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巨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殆虚生之羞?”又曰: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意思是…  相似文献   

13.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相似文献   

14.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相似文献   

15.
真情相伴     
自2000年以来,他主动为生活困难的村民、员工和社会弱势群体、老少边穷地区慷慨捐资达146万元,仅2013年1至11月,就捐出20万元。他特别崇尚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孔子所说的“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另一句是爱因斯坦所讲的“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这个人就是天津市劳动模范、津南区优秀党员、继泰物资回收公司总裁李振东。  相似文献   

1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时引用的一句古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立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共产党人情感的最高体现就是对老百姓的赤子深情。当年,毛泽东听到灾区人民受苦受难的消息时,难过的泪水打湿了桌上的文稿,而当听到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消息时,高兴得一夜未眠,欣然赋诗。邓小平用他饱经沧桑的一生,凝成“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让世界为之动情的话,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江泽民…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党课》2013,(21):76-77
范仲淹的出名,是因为一个“忧”字。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让他享尽了“忧民”“爱民”“以民为本”的美誉。殊不知,在他人仕之前,还不大懂得忧国忧民之前,还有一种情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怕”。  相似文献   

18.
周柳莺 《党课》2013,(16):116-117
老爸是个退休教师,今年75岁高龄,除了爱看书看报外,就是爱抽烟,老妈经常因为吸烟和他拌嘴,他还总是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娴龄50年,你也和我生活了50年,你们都是我的老伴儿。”  相似文献   

19.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发展高效产业,增加收入,尽快富裕,农民岂有不高兴之理,尤其是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到基层,帮助签合同。找市场,更让农民拍手称快。但经调查了解,广大农民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心态并不稳,喜中有忧。有盼。农民忧的是:结构调整后,新产业、新产品如果无市场将会‘读难”;面对名目繁多的特色产业品种“选项难”;市场经济条件下假货。水货、冒牌货多,“买好种难”;特色产业一上,不管收入如何,你收税,他收费,“挣钱难”。农民盼的是:有关部门能全面准确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形势,把市场信息及时送…  相似文献   

20.
阎延文 《廉政瞭望》2012,(14):64-64
人们不知道的杨广 《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历史上的杨广确实被极端妖魔化了,不仅弑父篡位,夺嫡杀兄,奸母诛弟,甚至“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